异辞录——以杂记的方式介绍晚清京师的各种掌故。作者系清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大学士孙家鼎之婿,在京生活十余年,所叙均为当时高层中的见闻,作者记事,大多直笔无隐,[清]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大甲骨文收藏家,藏书家刘体智 著,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出版 [D]
刘秉璋潘鼎新同游京都 //李鸿早温熟诗经一部 //刘秉璋潘鼎新兼师李鸿早父子//潘鼎新之婚//湘军之制 //李续宾之死 //多隆阿之死 //李鸿早自京至皖 //李鸿早免于舒城之难 //太平军据扬州 //张嘉祥之妻 //官文胡林翼为契友//胡林翼勖曾曰国荃//李鸿早治军之法 //张芾办理徽池军务 //花鼓会吴老铭 //太平军破祁门 //太平军入徽州////孙成监尽心民事 //李鸿章初入曾军
¥
98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刘体智
出版社上海书店1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其它
上书时间2020-01-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异辞录》
作者是刘体智,《异辞录》本书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以杂记的方式介绍晚清京师的各种掌故。作者记事,大多直笔无隐,对当时要人显宦,颇有抨击。因作者系清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大学士孙家鼎之婿,在京生活十余年,所叙均为当时高层中的见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品目录
卷一
1皖省学问渊源
2嘲人联
3张芾
4刘秉璋潘鼎新同游京都
5李鸿早温熟诗经一部
6刘秉璋潘鼎新兼师李鸿早父子
7潘鼎新之婚
8湘军之制
9李续宾之死
10多隆阿之死
11李鸿早自京至皖
12李鸿早免于舒城之难
13太平军据扬州
14张嘉祥之妻
15官文胡林翼为契友
16胡林翼勖曾曰国荃
17李鸿早治军之法
18张芾办理徽池军务
19花鼓会吴老铭
20太平军破祁门
21太平军入徽州
22皖南道屡经更张
23李莼�任�台
24李莼所任皆著能名
25张芾再起
26孙成监尽心民事
27李鸿章初入曾军
28九华寺僧巧言善谀
29李鸿章与左宗棠彭玉麟不协
30李鸿章虚报战功
31潘鼎新会试不第
32高心夔朝考。诗出�
33刘秉璋殿试二甲第八名
34胜保之恶习
35英翰未逢劲敌
36淮军之先导
37淮军起于筑圩自卫
38叶志超夺张树声中表妹
39援苏之议
40湘淮军蝉蜕之形
41泗泾及四江口之役
42李鸿章奏调刘秉璋至军
43福山之役
44张树珊以勇著
45太仓之役
46太仓捷书铺张胜事
47淮军劫掠苏城
48丁日昌藏书
49丁日昌称丁鬼
50丁日昌变幻之技
51常州之役
52嘉兴之役
53程学启之死
54吴长庆独自立异
55潘鼎新用权术杀降
56金陵之役
57淮军扣饷聚款
58曾国藩欲以老湘营隶於刘秉璋
59同治大臣之风
60蔡寿祺疏劾恭亲王
61清史稿虚益宝
62李鹤章不如曾国荃
63湘淮军卤获
64刘秉璋座营不足饷
65鲁白阳之�闻
66郭宝昌遇救
67李世忠等横行不法
68曾李镇压捻军为帅受代交恶
69郭松林曾陷俘�中
70李鸿章鲍超生憾
71曾国藩驭将之道
72张树珊之死
73曾李相互讥刺
74小河溪之战
75任柱死於赣榆之战
76华字营活捉赖文光
77钱鼎铭释俘
78刘秉璋求解兵柄
79李昭庆之死
80刘秉璋潘鼎新遇合不同
81李鹤章为诸将排去
82潘鼎新勤王
83潘鼎新误军机
84李鸿章左宗棠各不相下
85杨鼎勋於刘秉璋同袍之谊
86杨鼎勋子女婚约
87同治见西洋各国使臣
卷二
88议立光绪
89�亲王斩祀
90�某伶联
91刺王庆祺联
92曾李作风不同
93文辉�缺
94江西京官与本省抚藩互�
95李士�罢官
96刘秉璋右盛宣怀
97彭玉麟直道而行
98劳宗光在奥
99沈葆桢抵制外人入境之术
100中英烟台之约
101李鸿章能知大势
102彭玉麟谈葛毕氏案
103�死而使无迹之法
104谋死亲夫案竟难更正
105鞫狱处分
106代杖顶�
107刑幕功用
108李世忠之死
109狱卒故�
110左宗棠美诸葛亮
111左宗棠才智衰竭
112张树声奏调张佩纶帮办水师
113朝鲜之内夏外患
114恭亲王当国
115李鸿早遥执朝政
116时人目李鸿章为贾似道严嵩
117山东巡抚陈去张继
118胡光墉宜列货殖传之首
119胡光墉�设钱龙断系赏
120胡光墉广设钱肆龙断丝菌
121胡光墉破产
122胡光墉遣去姬妾
123刘秉璋清理胡光墉业产
124追债情状
125有僧索存款
126商贾出售胡氏物
127胡光墉母子相�踵没
128海上花列传写胡光墉
129刘秉璋招降黄金满
130以弱遇强之言和
131清流洋务各为一端
132周盛传病故
133曾国荃善处功名
134刘秉璋在浙不助甘饷
135刘选秉璋在浙不助甘食向
136刘秉璋最重吴长庆
137张佩纶借�
138吴杰守镇海以终
139刘秉璋昭雪吴杰原奏
140薛福成描写捍海奇�
141都人讥词臣任军役联语
142张之洞坐收成功
143闱姓
144左宗棠彭玉麟耄昏
145政府用人近於恶作剧
146阎敬铭可谓大臣
147甲申都中对语
148讥张佩纶三联
149杨玉科
150年终密考
151宝廷典试狎妓
152于式枚等狎游
153萧占先退侵藏英师
154英据哲孟雄
155旗籍大臣
156宗室
157屠仁守奏摺关系非小
158刘秉璋奏请缓加旗饷增海军
159翁同�张之万书画助赈
160四库全书无暇续修
161阮元一诗之功
162部曹�升定例
163科考题文有忌讳
164�案判词
165黄婆祠
166缓加旗饷传闻种种
167徐致祥指使弹劾刘秉璋
168清史稿刘秉璋传失实
169吴杰奉调至川
卷三
170甲午之败李鸿章不得辞其罪
171袁世凯挑剔启
172英日协以谋我
173海军之败兆
174袁世凯闻变先归
175李鸿章殊难辞责
176政府孤注一掷
177张*主战派首领
178叶志超侈陈功绩
179平壤之败
180张佩纶阻李经方为帅
181李经楚闻败而匿
182大东沟之役
183丁汝昌见危授命
184聂士成
185北洋淮军仅存三部
186旅大守将
187劣械案
188李鸿章手批外甥颊
189文廷式与志锐
190翁同�不问田战败之责
191聂士成等虚报战绩
192**联语
193中日议和
194中国自取覆败
195当时西人议论
196台湾不能自立
197慈禧欲究主战之罪
198李经方
199袁世凯憾李鸿章
200刘秉璋罢职与川教案
201初次偿日本款
202甲千前李幕译才
203李鸿章使俄
204李鸿章出使皆以子经方�往
205蒯光典沾染清流风气
206科分关系
207公�
208第二次偿日本款
209**珍奇
210李鸿章欣羡试官
211孙家鼐代拟试题
212甲午后各国使臣
213俄主错�日俄之*
214翁同�*桓*办*
215列强租地
216毕德格
217翁同�之荐康有为
218再谈年终密考
219京朝官重前后辈之礼
220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221李慈铭读书不终卷
222李慈铭于小学未识门径
223李慈铭隐善扬亚心
224李兹铭词章差强人意
225李慈铭未能尽通古礼
226李慈铭谩骂时人
227李慈铭论一时之人
228李慈铭论一处之人
229李铭有揶揄之笔
230李慈铭记妻妾争断
231潘鼎新赠李慈铭金
232考试公然犯规
233公羊学者之�同
234李文田黜康有为
235康有为两谒张佩纶
236梁�超转移风气
237康梁声名盛极而衰
238康有为隐夺政权
239康有为逃香港
240李鸿章得康有为书
241康有为命唐才常谋据武昌
242清代学风之变
243清廷亲北疏南
244翁同�不悦於维新�说
245翁同�书法春联
246袁世凯报密
247慈禧之苛酷
248杨崇伊
249谭嗣同之死
250杨锐等得罪
251李鸿早蔑视党案
252张荫桓被逮前
253伊藤去而政变毕
254狱中需费甚钜
255张荫桓揽权
256孙家�请龙宫
257岑春煊奥藩调陕
258荣禄张百熙请罪
259慈禧曾电召刘秉璋
260李鸿章为刘秉璋奔走
261迎接亨利亲王典礼
350八旗气数已尽
351吴录贞
352设西康行省
353程德
354冯汝�之死
355袁世凯新交梁士诒
356袁世凯父子与杨士琦兄弟
357张�与袁世凯
358张�与锡良
359张�侪於朝贵欲夺毅军
360张�复辟
361张�遗产无多
362张��妾
363康有为谢恩可笑
刘体智
(1879~1962年)民国官员、藏书家。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
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他率军坐镇杭州。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对家人说:“万一战场失利,吾得对国尽忠,夫人要尽节,三个儿子(指老大刘体乾、老二刘体仁、老三刘体信)要尽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给李鸿章了。”此言一 出,军中将士无不铁心报国。中法之战镇海一役历时103天,空前酷烈,全凭浙江一省的财力和兵力支持,最终战胜法军。法军舰队司令孤拔受重伤,不久死在澎湖列岛。刘秉璋因此战获胜而擢升为四川总督。
刘晦之正是刘秉璋的“小四”,自幼聪慧好读。因刘秉璋是李鸿章的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故刘晦之从小就得以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氏诸子弟一起读书,中西文俱佳,又得以与李氏门生故吏及其子弟朝夕相处,过从无间,还饱览了故家旧族多年秘示人的典籍和收藏,这都为他后来从事银行业和收藏事业打下了基础。
收藏国宝
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
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战前就达28000余片,1953年全部出让给国家。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关单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时,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毛笔也买不起。刘晦之知其博学多才,就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龟甲骨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
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
郭沫若在书序中一再感叹道:“刘氏体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见,殆为海内外之冠。已尽拓出其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册凡二十,去岁夏间,蒙托金祖同君远道见示,更允其选辑若干,先行景布,如此高谊,世所罕遘。余即深受感发,不揣谫陋,取其1595片而成兹编,视诸原著虽仅略当十之一,然其精华大率已萃于是矣。”“……然此均赖刘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幸存。余仅坐享其成者,自无待论。”(郭沫若《殷契粹编·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抗日战争结束后,复旦大学胡厚宣教授从大后方返回沪,即常往市区新闸路上的小校经阁拜访刘晦之先生,与之订交,参观过他的藏品,并专门安排学生们前去参观他收藏的甲骨。那是用楠木盒子规规整整分装起来的100盒甲骨。打开盒盖,满目粲然。
另有甲骨拓本《书契丛编》20册,每册后附简单释文。这套拓本,与盒内的甲骨实物先后次序正相对照。胡厚宣曾查其甲骨实数,实为28192片。著名学者陈梦家还考证过,其中有300余片为徐乃昌随庵的旧藏。
1953年,刘氏甲骨出让国家,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题名《善斋所藏甲骨拓本》。
对于刘氏所藏甲骨,前些年中国台湾学者董作宾不知何故,认为“刘晦之所藏甲骨号称二万片,但大者多是伪刻”(《甲骨五十年》)。
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主持甲骨学史上最权威的著录《甲骨文合集》时,认真考证过一遍,认为刘氏所捐献的甲骨中,伪刻只有112片,还不到1/250,这就不能算是“多”。
郭沫若、胡厚宣在编《甲骨文合集》时,经详加考证,证明郭氏当年编的《殷契粹编》所收,固然都是精品,但精品并没有收完,如四方风名刻辞和一些特大的牛胛骨卜辞,就没有收进。 [1]
藏书大家
除去甲骨和青铜器的收藏之外,小校经阁内还以藏书著名。刘氏藏书达10万册之巨。
1934年他的住宅里实在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藏书了,只好专门造一藏书楼,取名小校经阁。他的藏书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
至解放时,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此为解放初上海市文管会接收时考订的结果)。这些书籍分装在500只特制的书箱里,打开书箱箱盖,上面罩了一层细细的铁丝网,这是为了在曝晒时防止老鼠钻进去而特设的。
刘氏藏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四库全书》中被当时四库馆臣们删改过的书,他必须收得原来的旧本。他立志要把《四库》中“存目”之书,依目录统统收齐,收不齐就借来抄录副本。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齐《四库全书》所收书的原刻本,统统恢复旧貌,因此这小校经阁,长年雇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工匠,书山书海,忙得不停。
解放后,刘氏所有的藏书连同那500只箱子,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又转入上海图书馆。第一批捐书326箱,67873册;第二批捐历代碑刻拓本282种,共436册,其中有汉魏名碑50种;晋至隋79种、唐185种、宋金元明122种、杂帖36种;第三批捐书34箱。
1951年9月,还捐献了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兵器130件,分装二十个箱子里,后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刘晦之逝于1962年,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献殆尽(还有一大批古墨、古砚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该馆为之特辟“中国历代古墨陈列室”),身后不留一石一木,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为数不多的。
有藏书楼“小校经阁”,收藏有古籍线装书500箱,24 000部,近8万册;甲骨龟片28 000片、各式古墨数万锭、古代兵器130件、唐朝乐器大小忽雷2具,还有三代彝器数百件。人称“罗振玉第二”。
1937年,郭沫若著《殷契粹编》,选印了他所藏甲骨拓片1 500余片。藏书楼名“善斋”、“小校经阁”、“远碧楼”,取柳宗元“迩延野绿,远混天碧”之语。
编撰有《远碧楼经籍目录》32卷,收书有24 000部、各类图书达10万册之巨。
他的藏书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 000余部,善本达1 928册。1935年,将其钟鼎藏品摹拓成18册,即名之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
1950年,他将所藏67 873册古籍,包括1 928部善本书全部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批藏书分别藏于上海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甲骨则悉数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大批古墨古砚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 [2]
著述编辑
著有《善斋吉金录》、《校经阁金石文字》等。郑振铎收藏有《远碧楼书目提要》5卷,未署撰人,疑为其所作。著《元史会注》、《异辞录》、《说文谐声》、《说文切韵》、《说文类聚》、《礼记注疏》、《尚书传笺》、《善斋吉金录》、《善斋玺印录》、《善斋墨本录》等。
参考资料
— 没有更多了 —
好评
品相非常好,非常珍贵的书法学习资料,研究与收藏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