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式语用学导论:复旦博学 语言学系列
  • 形式语用学导论:复旦博学 语言学系列
  • 形式语用学导论:复旦博学 语言学系列
  • 形式语用学导论:复旦博学 语言学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形式语用学导论:复旦博学 语言学系列

作者签名本

168 九品

仅1件

安徽滁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韧弦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n54

上书时间2021-02-28

一诺书香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韧弦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6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60454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6页
  • 字数 33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复旦博学
【内容简介】
《形式语用学导论》是一本形式语用学的入门级读本。本书作者系统阐述了形式语用学的学科缘起、研究特点和研究工具,并以语言语用学的四大传统领域——指代(前指)、言语行为、预设、会话含义——为阵地,详细探讨了对语用现象和语用问题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全书结构清晰、逻辑缜密、英汉结合、深入浅出,旨在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形式语用学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
全书共分六章,第1章概述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和研究特点,以及与语言语用学的关系,有助于读者入门;第2章讲述形式化研究基础,主要探讨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形式语言学的基本工具,有助于读者理解后面章节的符号系统和形式阐述;从第3章起至第6章为全书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在语用学的几个传统研究领域中的形式化工作,包括前指(指代)与话语表征理论、言语行为与语力逻辑理论、预设与潜预设理论、一般会话含义与缺省逻辑理论。本书的前三章以诠释国外学者的理论为主,加以适当的评价与阐发,第6章内容主要来自于作者本人近年来的研究所得。
【作者简介】
张韧弦,男,1976年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从2001年开始在《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多种外语类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精读英语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泛读教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二级)》等教材。另外与他人合著了《21世纪英语常用词、新词小词典》等工具书,合编了《读时尚美文学当代英语》等英一语类教辅读物多种。从研究生阶段起广泛涉猎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不同领域,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兴趣转向形式语义学和形式语用学。目前正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985二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的研究:主要负责“形式逻辑在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中的作用——形式语用学的主要领域”这一课题。
【目录】

前言(代自序)
第1章语用学与形式语用学
1.1语用学的定位和研究概况
1.1.1语用学的历史发源
1.1.2语用学的定义
1.1.3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
1.1.4语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课题
1.2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和研究对象
1.3形式之辩
1.3.1两种“形式”
1.3.2形式化研究的优势

第2章形式化研究基础
2.1自然语言的逻辑内容
2.2集合与函项
2.2.1集合
2.2.2关系
2.2.3函项
2.3命题逻辑
2.3.1命题联结词
2.3.2充分必要条件
2.3.3命题推理规则
2.4谓词逻辑
2.4.1一元谓词与直言命题
2.4.2二元谓词与关系命题
2.4.3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
2.5非经典逻辑
2.5.1模态逻辑
2.5.2归纳逻辑
2.5.3溯因逻辑
2.5.4缺省逻辑

第3章话语表征理论与前指
3.1从指代现象到前指
3.1.1“指”“代”综览
3.1.2前指分类
3.2话语表征理论(DRT)
3.2.1DRT产生的背景
3.2.2DRT的理论基础
3.2.3DRS的建构
3.2.4DRS的语义解释
3.2.5DRT的典型应用
3.3前指的DRT形式方案
3.4评价与讨论
3.4.1懒惰代词前指和间接前指
3.4.2歧义现象与DRS连续蕴涵中的部分前指确认
3.4.3双重否定和否定析取
3.4.4比例问题
3.4.5话语中的前指

第4章语力逻辑理论与言语行为
4.1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

4.1.1施为句与表述句
4.1.2适宜条件
4.1.3言语行为三分说
4.1.4语力行为的分类
4.1.5间接言语行为
4.2语力行为理论
4.2.1语力行为的基本概念
4.2.2语力的基本组成
4.2.3语力行为的重新分类
4.3言语行为的语力逻辑(ILT)形式方案
4.3.1ILT中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实体
4.3.2语力七要素的形式定义
4.3.3五类语力的形式定义
4.3.4语力行为及其成功条件的形式定义
4.3.5ILT中的部分规则
4.3.6英汉语力动词的实例分析
4.4评价与讨论
4.4.1运算中的“语言学意义”
4.4.2语力行为动词形式化vs语力行为形式化
4.4.3语言分析系统vs逻辑系统

第5章潜预设理论与预设
5.1预设的传统认识与研究
5.1.1从弗雷格到斯特劳森的研究传统
5.1.2语义预设的定义与否定问题
5.1.3预设与焦点
5.1.4预设的触发结构
5.2语义/语用界面上的预设
5.2.1语义预设的难题
5.2.2“塞子、漏洞、过滤器”
5.2.3语用预设的定义
5.2.4预设与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的区别
5.3预设的潜预设理论(PPT)形式方案
5.3.1简单肯定句中预设和蕴涵的双重性
5.3.2潜预设的定义与公式表述
5.3.3PPT的系统定义
5.3.4预设投射的实例分析
5.4评价与讨论
5.4.1形式系统的缺陷
5.4.2列文森对PPT的批评及重分配方案
5.4.3盖士达的反例

第6章缺省逻辑理论与一般会话含义
6.1会话含义与一般会话含义
6.1.1言语交际中的含义现象
6.1.2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6.1.3列文森的一般会话含义理论
6.2缺省逻辑理论(DLT)
6.2.1缺省逻辑的定义
6.2.2缺省逻辑的扩展
6.2.3缺省逻辑的细化式及意义
6.3一般会话含义的DLT形式方案
6.3.1Q/M/I三含义的缺省逻辑理论
6.3.2一般会话含义推导的缺省逻辑模型(DLG)
6.4评价与讨论
6.4.1逐例系统的缺陷
6.4.2理论的拓展前景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