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

110 全新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萌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5-06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9-26

智慧光芒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未用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姜萌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12611
  • 定价 7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是自甲午惨败之后,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又急迫回答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之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巨大、更关键、更急迫的问题——“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
  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这一问题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国人在对同一历史事实的理解上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分歧。在当前的中国,要合理地解决历史分歧和展开妥善的书写历史,需要以此前出现的现代历史叙述模式之扬弃为基础,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历史叙述模式。
【作者简介】
  姜萌,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讲师。在《史学理论研究》、《山东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等刊物发表各类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由“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引出的问题 1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7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16
第一章 “求国家之兴衰何由”
—中国现代历史书写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国家危机与西方历史学初入中国 34
第二节 变法自强与重写中国历史意识的出现 58
第三节 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共同因素的形成 82
第二章 “助爱国思想之发达”
—现代国族意识与中国史书写
第一节 中国现代国族意识的萌生 101
第二节 国族考量与国史书写之酝酿 115
第三节 清末国族史书写模式的主要特点 145
第四节 国史书写在清末的实践及其问题 173
第三章 “中国历史者,汉人之历史也”
—种族意识与汉族史书写
第一节 清末汉族种族意识的觉醒 202
第二节 汉族史书写的发轫 214
第三节 清末汉族史书写理论的形成 235
第四节 汉族史书写在清末的实践及其式微 258
结语
在认知与认同的交融中书写中国历史 288
附录
乡土意识与国家情怀—清末乡土史志书写的特点及其问题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5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未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