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

30 3.8折 78 九品

仅1件

湖南常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辰亮 著;磨铁文化 出品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D74

上书时间2025-01-08

友德轩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辰亮 著;磨铁文化 出品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6837917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作者简介】

‘张辰亮知名科普人、纪录片制片人。全网粉丝5000w+,B站2021、2022百大UP主。长相酷似藏狐,水猴子一生之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亮”“狐主任”“博物君”等。
《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中国科协“2017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著有《海错图笔记》《掌中花园》《小亮老师的博物课》《博物大发现:我的1000位昆虫朋友》《北京自然观察笔记》《今天真好玩》等畅销书。‘

【目录】



自序——001

少年游
南锣鼓巷的猴——009
逮蜻蜓发微——016
奥林匹克池塘——028
寻找李建国——036
喝水的大队委——046
1999年南口上空——052
鼻血与我——058

尘世间
双节棍习练史——065
31岁男人的翻斗乐——074
自行消失的自行车——080
开飞碟的出租司机——088
中轴线桃花源记——094

江湖远
后河的春天很晚——105
青海的茶、肉和面——118
海南雨林二三事——126
墨脱奇闻——136
喀什与北京之异同——148
云南吃饭的乐子——156

老头儿
姥爷的花盆——169
爷爷——174

小活物
各地的桂花——187 
红观音竹——196
花叶垂榕——200
在北京养兰花——206
养小虾——216
白色京巴——224

感谢的话——228‘

内容摘要
‘《解闷儿》是作家张辰亮的首部散文集。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张辰亮的知名度堪称业内翘楚。他为《博物》杂志撰稿,在网络平台“鉴定网络热门生物”、带领团队远赴深山密林拍摄自然纪录片……他的博学与幽默为他吸粉无数,读者喜欢他简洁又风趣的文字。
小亮写散文,秉承自己做科普时要“讲人话”、讲得好玩的风格,文字俏皮,笔下的人、物、事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总埋伏着几个词让你扑哧一乐。
这也是小亮一直追求的行文风格。他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自己写文章时也浸润着闲适、自在、慧眼独具的神韵。
在小亮的散文里,有他经历的各种乐呵事,生活中的有趣瞬间。原来,看起来挺严肃、偶尔“发疯”的狐主任竟有那么多可爱的侧面:《寻找李建国》一波三折的故事里,那个耍小聪明、好奇心强的少年小亮;《双节棍习练史》里,那个曾经身负弘扬武学重任的棍协掌门小亮;《31岁男人的翻斗乐》里,那个被卡在儿童乐园迷宫里,思考人生的中年父亲小亮;《中轴线桃花源记》里,那个误入歌舞大广场,一没留神也跟着节奏动次打次摇摆起来的下班的小亮……‘

精彩内容
‘双节棍习练史上了大学,总要加入几个社团,这是代偿高三苦难生活的方式。2006年,刚上大一的我,走进了武术协会的报名处。
“报哪个分会?”“双节棍分会。”报名处的学长抬头看看我,他的眼神我懂:怎么报这个分会?当时,女生一般报跆拳道,男生一般报太极、空手道。学长们七嘴八舌:“学这个可疼啊。”“这最后能学到啥程度啊?李小龙?”“能到周杰伦的程度就行啦。”报完名,我赶紧回宿舍搜索《双截棍》的MV,看看周杰伦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哦,原来是这几个动作,争取学会吧。
没有男人能拒绝一根笔直的棍子。我一直认为这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习惯。棍子是最原始易得的武器和工具,至今非洲草原上的马赛人还木棍不离手。不爱随身携带棍子的男人,也许都被狮子老虎拖走了。至于双节棍,魅力更添十分。两根棍之间仅多了一个铁链,就如活了一样,能打出千种变化,比普通棍子有趣多了。反正爱抡棍子,为何不选一款更好玩的呢?抱着这种初衷,我开始学双节棍。
第一节课,我看到了双节棍分会的会长:一位大三的男生。他头方方的,很胖,一点儿不像李小龙,倒像《老夫子》里的大番薯。他教我的第一个动作是“苏秦背剑”,就是李小龙标志性的持棍姿势。第二个动作是“翻山越岭”,就是从一边的苏秦背剑换成另一边的苏秦背剑,也是李小龙的经典动作。第三个动作是“舞花”,我一看,这不就周杰伦那招儿吗?没想到这么快就达到周杰伦的程度了。再细看MV,发现周杰伦舞得也就那样,有几下差点儿打着自己头,还躲呢。
几个动作学下来,我信心大增,发现双节棍并不难。学长说它是最简单的软兵器,确实如此。九节鞭有九节,三节棍有三节,最少只能是双节,再少就不是软兵器了。一般人印象中的“学双节棍会被打得满头包”在我们身上也没发生过。双节棍的动作都是向四周发力,没有冲脑袋来的。就算有的时候没掌握好,打到脑袋,也没起过包(疼还是疼)。因为一打到物体,棍链就会变形,使得棍子泄力。从这一点来说,双节棍的打击力还不如普通的短棍。除非增加棍重,有人把双节棍的两根棍换成两根扳手,那肯定厉害,但常用的训练棍、表演棍都很轻,杀伤力很低。我在晾被子时试过很多次,同样的力量,用双节棍打被子,被子只是一震。用同样长的竹竿打,被子就会飞起来。网上说“美国警察用双节棍当警械”,似乎言其威力大。但我一查,美国警察主要是用双节棍的链子绞住嫌疑人的手腕脚腕,以便“更安全、更富有同情心”地控制嫌疑人。
越练,双节棍的形象越没那么厉害,甚至可爱起来。我太爱用它打被子了!晒足太阳的被子,用双节棍打一遍,各种招儿都用一用,噼噼啪啪,被子蓬松了。棍链往脖子上一挂,抱着被子回宿舍,闻着被打出来的阳光味,人间美事一桩。
学到足够多的招式后,我发现就连李小龙在电影里的双节棍动作也不难,就是几个最简单动作的组合。但是人家高就高在,你就算会那几个动作,也耍不出他那感觉。简单的动作让他一舞,就虎虎生风,令人不敢靠近。相比起来,现在的双节棍花样更多了,但越来越像杂耍。张开手让链子在手上转、在手指头上转、把棍子扔到天上再接住……看这样风格的耍棍,不会令人畏惧,甚至想上去踢他一脚。一踢,棍子准掉地上。我虽然也会一些这样的招数,但不爱用。双节棍还是得刚猛点儿才对。国内有个高手叫徐守波,他早期的风格大开大合,英气逼人,我很喜欢,照着他的视频学了不少动作。
每过一年,棍协的会长就要换一个,因为老会长要毕业了。权力交接的形式是“禅让制”。这很正常,总不能是“世袭制”吧。老会长在徒弟里挑个练得好的,下届你来得了。没两年就“禅让”到我了。倒不是我技术多高,是因为整个协会就四五个人。我深感责任重大,招了一大批学弟学妹(七八个人),把自己会的一点儿不剩全教他们了,大家在操场练功,我走来走去地看着,体会到少林寺方丈的快乐。
一次,武协总会长跟我说,有两个黑人留学生要来学双节棍。我还真成少林寺方丈了?!总会长当着我的面给黑人打电话,说英语,大概就是你们某日某时过来学就行了,我们已经给你们准备好双节棍了。但是他不会双节棍的英语,就用“weapon”代替。我一听,我也不会双节棍的英语,届时不得露大怯?赶紧回宿舍查,原来是nunchaku。《牛津英语词典》载,此词音译自冲绳方言,这个冲绳词又可能来自闽南话,我继续查,闽南话里“两节棍”音近“nengtsatkun”,听上去真挺像。
之后的日子里,我忐忑地等待着洋徒弟的到来。结果他们从未出现过。这不浪费感情么。
毕业前,我请学弟录下我练棍的视频,自己剪成了一个片子。想着这就是自己“习武”生涯的总结了,之后的日子除了自己锻炼,应该用不到双节棍了。
谁知在我找工作时,双节棍起了大用。读研期间,我在《博物》杂志实习了两年之久,但等毕业那年,编辑部却只计划招一名文科生。自然科学出身的我,本来以为专业对口,却一下前途未卜。正赶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要开年会,《博物》编辑部作为部门之一,开始商量表演节目。每到这时候,有点儿特长的员工就成了香饽饽。大家听说我这个实习生会双节棍,一致决定让我上台耍棍,他们在后边奏乐、伴舞。
我也豁出去了,年会当天,单棍耍一通,再从地上捡起另一根棍,双棍又耍一通,耍得周身银光护体。主编用吉他弹唱着陈涌海的《将进酒》,同事们人手一把红色的折扇(大妈广场舞款),在我两旁唰唰地展开……今天看来,这个节目堪称诡异,哪儿哪儿都不挨着。但年会节目往往越诡异越成功。
最后评选最佳节目,我脖子上挂着双节棍上台拉票,大家纷纷把投票便签贴在我身上。当晚,《博物》编辑部获得了第一名。主编是好人,趁机问社长,耍棍的这小伙子实习的时候干得不错,能不能招进来?社长大手一挥:“挺好的,朝气蓬勃。”我被破格录用。
我读了快二十年的书,读到昆虫学硕士,却以体育特长生的形式获得了杂志编辑的工作,真是世事难料。每想至此,都要喟叹:掌握一门手艺,确实很重要。‘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