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签赠本)

32 2.9折 112 九品

库存2件

湖南常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C62

上书时间2024-05-21

友德轩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平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3
  • 版次 1
  • ISBN 9787117253963
  • 定价 11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思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灵魂,探索中医药原创思维与西方概念逻辑思维的结合点是中医药现代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
   “证”的辨识,是中医思维方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发展规律和论治的主要依据;西医学疾病的分类建立在物质还原论基础上,以病因、病理、病位为目标对象,进行疾病分类学知识体系的构架。“病”和“证”是两种医学辨识生命体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思维方式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知识形态。“病”“证”结合实际上是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交汇”,是将西医疾病病理概念体系与中医证的病机理论体系相结合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既是以疾病为基础、凸现不同患病人群的整体病理反应状态的分类方式,也是运用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现代疾病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医的视角发现其病理特征以及针对性治疗方法的新途径;方剂是中医学论治的主要手段,证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是证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方证相应的有效性及其疗效机制是方剂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限度发挥中西医在“病”“证”治疗上的各自优势,通过“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效应评价,不但可能为整体宏观病态表征与微观病理生物学物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也将为现代整体医学理论的发展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作者简介】
    刘平,男,1953年8月生,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一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肝脏病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是我国培养的首批中医学博士,中医学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专项“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继承与创新”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针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逆转”这一国际医学难题,发掘中医优势特色,坚持“思维方法为魂、临床疗效为本”,创造性地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工作,是我国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科学成就和贡献有:①发现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②率先提出肝纤维化“正虚血瘀”病机理论并成功创制抗肝纤维化新中药“扶正化瘀胶囊”在临床广泛应用;获美国FDA批准,通过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Ⅱ期临床试验;③病一证(方)一效结合解析肝硬化病证相关方证相应的病理生物学基础;④提出并论证肝硬化“虚损生积”的病机理论,发现益气补虚黄芪汤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病理组织学变化。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二等奖l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l0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81篇,SCl收录47篇(单篇最高IF l0.885)。主编《现代中医肝脏病学》等专著3部。

 
【目录】
 总论

 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医学发展

 第1节病证效结合的概念与内涵

 第2节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医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发展传统理论,拓展临床优势

 二、基于治疗效应,发展中医病机理论

 三、应用评价技术,汇聚实践证据

 第3节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础建设

 一、病证结合与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聚焦

 二、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应用数理信息技术,建立疾病证候分类的临床科学基础

 第4节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研发的创新

 一、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复方创新研发实践

 二、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创新研发体系的构建

 三、病证结合中药复方效应基础研究与理论发展

第1章疾病中医证候分类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第1节疾病中医证候分类方法与原理

 一、疾病证候分类的方法

 二、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基本原理

 第2节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

 一、主观症状在疾病证候分类中的客观地位

 二、疾病证候分类的科学依据

 第3节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

 一、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更合适的方法学支持

 二、有助于中医临床客观标准的规范

 三、有利于对中药药效进行正确评价

 四、有利于客观评价中医药安全性

 五、有利于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六、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

第2章复杂疾病的中医证候不确定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第1节信息熵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熵的起源及其概念

 二、信息熵的度量

 三、基于信息熵的中医临床证候研究

 四、基于信息熵的中医证候与季节关联性分析

 第2节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灰色信息和灰色系统

 二、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

 三、灰色关联分析

 四、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第3节粗糙集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属性约简

 三、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在中医诊断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信息熵与灰色系统及粗糙集理论在脉象关联量化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

第3章

方证相应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运用与发展

第4章

血管-神经-内分泌-免疫(VNEI)网络在病-证-效研究中的应用

第5章

慢性乙型肝炎“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

第6章

基于正虚血瘀病机的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效应与药理基础

第7章

原发性肝癌的证侯与疗效评价

第8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证效结合研究

第9章

基因表达谱在脾气虚病证研究中的应用

第10章

代谢组学在中医病证方效研究中的应用

第11章

活血化瘀与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

第12章

方剂组成及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