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到关系性

60 八五品

仅1件

安徽宣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海良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K一2

上书时间2024-05-22

幽兰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严海良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1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04745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民权学子丛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时代的普遍观念,是惟一被共同接受的道德与政治语言。然而,人权话语的盛行并没有能够有效兑现呵护人的尊严的承诺,在人世间实现正义。通过追溯人权史,《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到关系性》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权理论都是从主体性哲学出发的,从而都属于主体性人权论证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多元化时代,要指望通过人权有效保障人的尊严,建立和谐秩序,须实现人权论证范式由主体性到关系性的转向。归根到底,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人权则是一种人际社会关系中的要求。人权表达的就是如何通过主体间的规范共识,保障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与自由,实现美好生活的理念。
【作者简介】
严海良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员。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权与宪法理论。
【目录】
导论
第一节多元论语境与人权的时代困境
一多元论前提与人权的确立
二人权普遍化与人权的困境
第二节人权论证范式的批判性转向
一人权概念要素分析
二人权论证的主体性范式
三人权论证的关系性转向

上篇人权的主体性论证理论
第一章理性与自由:康德论人权的确立
第一节康德论人权的逻辑起点
一人的双重性是人权的出发点
二人的自由是人权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道德法则与人权的道德基础
一道德与理性命令的二分
二绝对命令与人权的道德奠基
第三节外在自由与人权的确立
一外在自由与人权的证立
二原始契约与人权的确立

第二章自律与他律:传统人权观的康德批判
第一节对自然权利理论的批判
一理性与自然权利观的阐明
二自然权利观与他律
第二节对功利主义人权观的批判
一功利原则与功利主义人权观
二功利与道德上的他律

第三章权利与善:康德人权观的当代承继与歧见
第一节权利优于善:罗尔斯的人权理论
一对功利主义人权观的批判
二源于道德主体的权利诠释
第二节反对权利优于善:社群主义人权观
一对康德式“自我”人权观的批判
二权利的“共同体”起源
三一点评议

下篇人权的关系性论证理论
第四章主体性与人权论证理论的检视
第一节主体性人权观论证路径的检视
一康德式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论证路径
二社群主义权利观的论证路径
第二节主体性人权观哲学依据的检视
一康德式人权观的主体性视角
二卢梭式社群主义权利观的主体性考察

第五章关系性与人权论证范式的转向
第一节“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的遗产
一自然法与人权起源的路径选择
二主观精神与人权的相互承认
第二节人权的社会学路向的尝试
一相互承认的自然主义转化
二“普遍化的他者”与人权的起源

第六章交往行动与人权的相互承认
第一节交往理性与人权的社会基础
一交往行动与普遍语用学前提
二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二节人权相互承认的伦理学原则
一理想的言语情境
二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商谈原则与人权的逻辑起源
一商谈原则与人权的面向
二人权的逻辑起源

尾论人权与和谐
第一节人权论证的中国语境
一儒家人性观与人权的相容性
二关系性自我与人权论证
第二节人权关系论转向与和谐
一人权入宪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超越人权争议与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