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2009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2009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2009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2009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2009版):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实物书拍摄的 内页干净 当天发货。

4 九品

仅1件

北京石景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邹东涛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W-21

上书时间2024-12-21

清枫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邹东涛 编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0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1024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29页
  • 字数 84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内容简介】
人生“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社会和国家又何尝不如此。新中国30岁之际,走上改革开放的“而立”之道,中国经济由此走上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快车道。60岁“耳顺”之际,能够“闻其言而知微旨”,“所闻不逆于耳”,不堵言、也不轻信言。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当有了“耳顺”,再迈向“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必然的了。
探索“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始末。“改朝换代”奠基中国道路,“中苏关系”反思中国道路,“60年改革”探索中国道路,“学习借鉴”补充中国道路,“渐进式改革”成就中国道路,“逼迫机制”逼出中国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中国道路,“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模式”是实现“道路”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成了“中国模式”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国模式成就了古老中华大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从模仿到摒弃“苏联模式”开始起步,在基础物资管制和调配、宏观调控、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道路、财政现代化道路、金融制度变迁、开放式发展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企业发展道路、法治建设道路、思想政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在通往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中国政府有选择地采纳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创造了包括经济改革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等内容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模式”。当今,中国民众已经认可“中国模式”的核心——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和谐、稳定。中国人运用智慧创造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东莞模式、成都模式、太仓模式、大寨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卫生医疗模式等丰富多彩的“模式中国”,正在试探性地推进民主改革模式。
【目录】
绪论中国模式世界瞩目
主报告
第一章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国模式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第二节中国道路的生成过程
第三节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与实践框架
第四节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第五节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

专题报告
第二章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第三节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历史教训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中国宏观经济与调控
第一节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第二节动荡发展时期(1958~1976年)
第三节经济体制转型初期(1977~1990年)
第四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1年至今)
第五节十六大以来的宏观调控
第六节宏观调控综述

第五章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道路
第一节“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农村
第二节经济增长奥秘:“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
第三节3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两个模式
第四节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第六章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七章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新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财政现代化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展望

第八章中国金融业制度变迁
第一节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轨迹和特征
第二节法律金融理论:金融发展模式研究新角度
第三节中国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第九章中国开放式发展道路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模式
第四节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挑战、新路径

第十章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第二节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第三节“九五”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十一章中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节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
第三节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第十二章中国企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变迁:在单一与多元之间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机与希望
第三节“阳光大道”与“独木桥”
第四节改革开放重启多元大幕
第五节中国企业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第十三章中国法治建设道路
第一节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分配制度变革与分配理论创新
第一节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第二节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转变
第三节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
第四节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政策含义
第五节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第六节调整分配关系的新视角

第十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60年
第一节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演进阶段与若干倾向
第二节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十大创新
第三节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
第四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五大态势

第十六章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第一节中国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中国模式的主题、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第四节中国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十七章中国经济增长:中性政府的视角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平等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中性政府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中性政府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总结

案例与调查
第十八章关于“中国模式”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第二节“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的市场化
第三节“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四节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检验
第五节小结

第十九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描述
第三节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第二十章大寨模式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节大寨模式的过去:集体经济下的“精神模式”
第二节大寨模式的现在:“集体经济+名人+名地”
第三节大寨模式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东莞模式:成功与启示
第一节东莞模式形成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东莞模式的内涵
第三节东莞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东莞模式的成功
第五节东莞模式的启示
附录:广东的“双转移”与东莞的再转型

第二十二章从太仓看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太仓模式的“三大跨越”
第二节太仓模式的统筹协调之路
第三节太仓模式的“五个转变”
第四节太仓模式的未来

第二十三章成都模式: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城乡关系:统筹一体
第二节空间关系:集中聚集
第三节迁转关系:迁转俱进
第四节产业与城建关系:产业带动
第五节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互补
第六节成都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十四章中国土地流转模式调查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土地“动”起来
第二节中国土地流转的模式探索
第三节通过制度创新走土地改革新路
第四节流转主体日趋多元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第五节四大问题制约流转进程多策并举加快土地流转

第二十五章卫生医疗改革探索“中国模式”
第一节1949~1978年卫生医疗的传统“中国模式”
第二节1978~2006年卫生医疗探索新模式
第三节2006~2009年卫生医疗的新“中国模式”

第二十六章从浙江的民主看中国民主的未来
第一节浙江的民主
第二节他们能否成为俄罗斯式的寡头
第三节浙江是浙江,中国是中国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