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签名本)

正版现货 无笔记无划线

850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丙中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K62

上书时间2024-05-13

昊晨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丙中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32601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0页
  • 字数 40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通常认为,新文化运动建立了以斗争方式改造日常生活的正当性,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也累积了受伤害和被扭曲的文化问题。《北大社会学·教授自选集系列·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作者认为,以日常生活研究为基础的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应该参与日常生活重新正常化的社会过程。他提出了民俗学从研究奇风异俗转向认识生活世界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了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并历经十载带领团队从事人类学的海外调查研究,希望中国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开阔眼界,拓展理论,增添方法。
作者相信,近三十年民间文化的复兴是老百姓自主修复日常生活的表征,他们以多种自愿结社的方式重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影响所及的范围是一个公民性不断成长的文化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形塑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作者简介】
高丙中,1962年生于湖北,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后证书;并在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1996-1997)、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2001-2002)、哈佛-燕京学社(2010-2011)做访问学者;1999年始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亚太中心管委会委员。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建设:面向日常生活
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生活世界转向
生活世界:民俗学的领域和学科位置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海外民族志转向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以贝特森的《纳文》为例
民俗志与民族志在社会科学中的分工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

第二部分民间文化的复兴:平民百姓的文化自主
节日与时间制度:文化自觉的表现
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的一种关系的表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日常生活价值的承认
民俗模式:民俗研究的操作单位及其属性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公民性的呈现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目录“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
第四部分短论小辑:作为公民的学人
一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宣言
包容地看待复杂社会的复合文化
故事类型研究的中国意义:读祁连休先生《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公益行动:公民社会的成人礼
社会领域的成形:中国公民社会观察
海外实地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
《国家在场的社会事业》序言
《黄土女女》序言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总序
“人类学视野译丛”总序
“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