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2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法]阿兰·佩雷菲特 著;王国卿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0-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法]阿兰·佩雷菲特 著;王国卿 译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1998-01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06110
-
定价
24.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62页
-
字数
516千字
- 【内容简介】
-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之后当时已是西方的第一强国。它在世界各地拥有许多殖民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而中国却一直是东方的第一大国,虽然鼎盛时期已过,但仍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领土,周围许多国家对这强大的邻邦还得俯首称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急于向外扩张,以寻求原料与市场,自然觊觎这块远东的沃土。正是在这种扩张主义的战略下英国派团访华,希望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并进而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异邦只有岁岁来朝、俯首称臣。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一概不知,而为自己处于“盛世”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佩雷菲特先生出生于1925年,先后在第五共和国的前三任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和德斯坦时代担任过七任部长。1977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0年后又以全部赞成的票数被选入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历史部。1981年任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的编辑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国民议会议员与普罗范市的市长,在法国的政界与学术界都颇有影响。佩雷菲特早在50年代就有写一本有关马戛尔尼的书的想法。他在波兰克拉科夫的一家旧书店里偶然购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长恰尔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游记,其中就有随马戛尔尼访华的斯当东与巴罗写的有关中国之行的书。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长期受到18世纪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的影响,以为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而英国人写的中国游记使佩雷菲特先生看到了另一个中国,他就想把这个中国介绍给他的同胞。1971年他率领法国议会代表团访华,回国后他出版了《当中国觉醒时……》一书(1973年),到1980年该书出新版本时,仅法文版就售出了150万册。此书被认为是法国非汉学家写的关于中国最有份量的著作,奠定了佩氏作为中国问题专家的地位。为写《停滞的帝国》,作者从1980年至1988年六次访华,参观了马戛尔尼使团走过的主要地方,搜集了12万多页原始资料;他打开了故宫的大门,研究了清朝廷有关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同时他还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南非等地阅读了大量未发表的内部档案。作为此书的附录,他准备出三本资料集:第一本为清室档案,1991年底已全部译成法文,并以《中国人的观点》的书名出版;另外两本分别为英国外交部与东印度公司和天主教会的有关档案,现正在编纂之中。作为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佩氏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明与国家的衰退,无力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记取这一历史教训也可使我们今天更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 【目录】
-
译者的话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险
“世上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天下唯一的文明国
家”——禁止革新——中国的不变性——在文化革
命中——英国人的看法——传教士的观点——中国
人的见解——沿途有30架摄影机
小引:三个时期的见证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一个斯当东代替另一个斯当东——托马斯爵士 鸦
片的代言人——1793年,两个第一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强大的民族’
向中国驶去
(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启程时的热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豺狼”号失踪——鸦片,萦怀不忘而从不说出来
的东西——让中国看看表现我们才华的作品——从
中国榨取统治印度的钱财——第十六个使团 也是
第一个使团
第二章“人类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遭英国人殖民的葡萄牙人——贸易帝国——连锁反
应——大海的君主——一个既有运气又有性格的成
功者——敲门砖
第三章 对中国着了迷的欧洲 (1792年10月27日—
11月30日)
一名在外旅行的高级公务员——印度:荣誉和铅弹
——变化的人在变化的英国——中国模式——“极
为神奇的中国”——聋子对话
第四章 在英国舰队的保护下(1792年11月30日—
1793年1月21日)
一条鲸鱼值七个黑人——见习侍童头脑灵活——圣
彼得堡的一个晚会——生的和熟的
第五章 中国味(1793年1月底—6月16日)
开放与闭关的交替——第一次文化碰撞——天子不
承认那里的海外华人——死亡在中国海上袭击——
法国野心的墓地
第二部分
另一个星球
去中国觐见皇帝
(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门,衔接两个世界的缓冲地(1793年6
月19日—23日)
非同一般的夷人——“臣实不胜踊跃欣忭之
至”——门户全部敞开——当中国人害怕中国的时
候
第七章 避开了广州 (1793年6月23日—24日)
假毒药与真诈骗——洪仁辉船长的尝试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一次叩头——“中国威尼斯’——忙忙碌碌的蚂
蚁群——小脚与盆景
第九章 搜罗领航员 (1793年7月6日—18日)
“中国人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惰性”——中医“十
二脉”——航行不靠领航员——两种速度
第十章“英国的名声”(1793年7月19日一31日)
天朝官僚机器开始运转
第十一章 运送礼品 (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文官与武将——礼品清单——各种类型的武器——
中国人的看法——怎么让对方明白——忙碌的蜂群
第十二章 “对你来说 一切都是新鲜的”(1793
年8月5日—7日)
设施齐备,独缺一样——威严从容的大臣——英国
人给人印象不佳——总督送名片——“驾驭远人之
道”
第十三章 礼品还是贡品?(1793年8月8日—10日)
两个世界的撞击——撒谎与偷窃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像马穆鲁克一样——脱帽还是叩首?——冒险通信
——连续演戏——不幸落水 无人营救——拉纤人
的节奏——中国官员跳舞
第十五章 一堂磕头课(1793年8月15日)
人们谈论西藏叛乱
第十六章 分配住进一座庙宇(1793年8月16日—
21日)
似乎见到了圣母玛利亚和方济各会僧徒——月食与
知识的垄断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结构房屋组成的城市(1793年
8月19日一20日)
英国使团里的黑人——皇帝的粮仓:天佑国家——
受束缚的妇女——敬重老人和崇拜祖宗
第十八章 出现乌云 (1793年8月16日—21日)
猫耍耗子——火炮表演——首次葬礼非常成功
第十九章 路经北京(1793年8月21日)
不停的喧闹——北京妇女——奢侈是死人的特权
——“黄墙上的珍贵材料’
第二十章 在圆明园边上(1793年8月22日)
愤怒的囚犯——一次骗人的旅行
第二十一章 和传教士初次见面(1793年8月23
日—24日)
拉丁语问题——御座大殿和乞丐歌剧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宫(1793年8月23日—24日)
西方工艺的辉煌展示——科学的导演——皇帝的自
动装置
第二十三章 狼狈不堪的“学者(1793年8月24日〕
钦天监——格林尼治子午线取代巴黎子午线——中
国文人的抵制
第二十四章 您有统治国家的科学吗?(1793年8月
22日—28日)
弑父——只要生下来就行——皇帝与车夫——统治
机器
第二十五章 富丽堂皇的监狱 (1793年8月24日—
26日)
皇帝的一句好话——社会监督与放荡生活——精神
叩头
第二十六章 已变成中国人的欧洲人(1793年8月
27日—29日)
一种奇特的传教方式——为了上帝最大的荣耀
第二十七章 一个受他人影响的君主(1793年8月
28日——29日)
附体再生的人——宠臣和宠妃——与此同时 船
队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笔 (1793年8月28日—31日)
朱墨——一场家庭纠纷——朝廷检查官员的内心想
法——不可抗拒的恐惧
第二十九章谈判不在热河进行 (1793年8月31
日—9月1日)
索要礼品——法国的意外出现——野战炮将不出征
第三部分
傲慢对自负
在皇帝的庇荫下
(1793年9月2日—10月6日)
第三十章 长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御道——设防的城市——秀丽景色——烟草国家
——毒品鸦片——终于见到了威武的军人——思想
上的长城
第三十一章 在鞑靼区(1793年9月6日—8日)
“鞑靼人总归是鞑靼人”——混淆视听——身怀绝
技的农民——庄严的入城式
第三十二章 礼仪危机(1793年9月8日—9日)
迟迟不见的接待委员会——面对天朝政府——无知
的文件——就干!
第三十三章 赢啦!(1793年9月10日)
钦差丢脸丢官的症结所在——快到头了!——肚皮
战——马戛尔尼胜利何在?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皇帝为什么软了下来?——珍贵的最后一刻钟——
赢者失利
第三十五章 冲击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马戛尔尼拜会和珅——篡改历史——假的真相
第三十六章 觐见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摸黑赶路的队伍——“等待异常事情”——镜头定
格——在朝贡的王公中间——真证人的伪证词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脚下(1793年9月14日)
“得体”的礼节——小熟番——皇帝与孩子——朝
贡者的队伍
第三十八章“万树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迷人的住所——中国园林与英国园林——在宫内
——监视下的自由——医对医:“另一个星球”
第三十九章 鞑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馅儿饼——“呀,这个鞑靼人”——对藏着的神的
崇拜——鞭打红布的秘密——叩头
第四十章 但愿庆典仍继续(1793年9月17日—
18 日)
糕点、小丑与布达拉宫——对先人的幼稚崇拜症
——压轴戏
第四十一章 内宫秘史,床第隐私
皇帝与女人——既是君王又是人的乾隆——回族香
妃——太监的权力
第四十二章 天气转阴(1793年9月19日—25日)
白人的抽泣——不合适的要求——信件的传送——
充满敌意的钦差
第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6日—30日)
知情者与不知情者——时间局促——痢疾——最后
一次见皇帝——驱逐与你追我赶
第四十四章 遭难(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皇帝和西方儿童——传教士的困境和当扒手的官员
——离京的传闻和意外的召见——请求恩准离京
——当中国人害怕报复时——驱逐外国寄生虫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卷纸轴(1793年10月3日)
拒绝礼品——同一天,在浙江
第四十六章 君主给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第四十七章 扔入海里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对新的观念感到害怕——保持警惕
第四十八章 “我们像小偷似的离去 (1793年10
月5 日— 7日)
最后的召见 最后的凌辱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开始
(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四十九章 迟到的答复 (1793年10月7日—8日)
尔更张定制——“人们向我提出一个问题
——美梦破灭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学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重新找到拒收的马车——随身携带大量书籍旅行的
官员——拉犁的男男女女——讨人喜欢的松筠——
终于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对话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书 (1793年10月11日—15日)
皇帝与奴才的对话
第五十二章 劳动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
18日 )
两头母牛和英国茶——朝廷惊慌——任何商人都要
受到怀疑——阿瑟·扬的农艺问题——小土地所有
者的喜悦——看鸭子的小女孩——看不见的农村漂
亮姑娘
第五十三章 “破坏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在蓝布衣服下——腐烂的尸体——在迷信和崇拜之
间——简朴而好赌——宁波的潜水破坏者
第五十四章“皇上对任何变化都表示怀疑’(1793
年10月21日—23日)
“我们提出了过分的要求’——大运河——“任何
改进的打算都有罪”——永恒不变的种植稻米方法
第五十五章 无与伦比的邮政(1793年10月20日—
24日)
唯有国家才能通信——进步路上你追我赶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国人挨饿”(1793年10月24
日—28日)
一架望远镜吓跑了人群——用鸬鹚捕鱼——只有种
植业没有畜牧业
第五十七章 乾隆发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不知法度的英国人——专横的谕旨,奴性的答复
第五十八章 用公鸡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
日—6日)
渡河前的祭河神仪式——漂浮的菜园——皇帝变温
和了——用作摆设的士兵——不够威武的军人——
一个武装的小民族
第五十九章 苏州,中国的半个天堂(1793年11月
7日)
供风流幽会用的画舫
第六十章 被出卖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两性间的斗争——丝绸的秘密——“总不知足”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完全绅士派的总督——回避的技巧——“不许民人
与之接触”——望远镜里的漂亮女人——雷峰塔
第六十二章 “于严切之中,仍寓怀柔”(1793年
11月11日—13日)
告别迷人的松筠——私下对话——给英国国王的报告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转,希望复萌
(1793年11月一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传教士的遗嘱(1793年11月9日—
10 日)
垂死人对未来的忠告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内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两军对峙——南方从这里开始——最早的桔子树
——秘密外交的内幕——令人生畏的对手
第六十五章 逆来顺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一次离奇的会见——皇帝再度不安——准备派新的
使团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液体黄金——贡院
第六十七章 “我国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
22日)
无偿馈赠换取感恩戴德——军人准备弹压一一小斯
当东叩头——越来越卑下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员当众遭受鞭笞(1793年11
月23日—27日)
爱得深,罚得严——中国式的惩罚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
日—12月4日)
“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中国人吓昏了’
第七十章 标志进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沉睡的中国——被抵制的外国影响——对科学的信
仰——幕后的暴乱——一封北京来信
第七十一章 南下广州 (1793年12月6日—14日)
梅岭山口马乱跑——总督先行一步——任务完成
——多种用途的船女
第七十二章 那里憎恨洋鬼子 (1793年12月15日—
18日)
煤矿——洞中菩萨庙——口径不一致的见证——有
预见的结论
第七十三章 广州 (1793年12月19日—23日)
不停地演戏——“别指望改造我们”——商人的航
程——徒劳的外交努力
第七十四章 会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游览手工业区——绅士们一起过圣诞节——花会
第七十五章 与外界联系的修士和奸商(1794年1
月1日—8日)
南方不知北方——元旦诏书
第七十六章 后卫战 (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
月13日)
广州,一座半开放的城市——一堂出色的外贸课——
该走了——告别——如果朋友乔大人是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国 (1794年1月13日—15日)
只要几艘三桅战舰 中国就会分崩离析——破败不
堪的旧船
第七十八章 中国人更兴旺发达 (1794年1月
13日—2月1日)
伟大的卡摩恩的住所——含糊不清的主权一一葡萄
牙人奇怪的衰落——“天主教”城市与“异教徒”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惊的军事同盟要求(1794年2
月1日—3月19日)
国王借以取胜的最后一句话
第八十章 处于战争状态的海洋 (1794年3月17
日一9月6日)
敌人的帆船快出来!——法法之战——圣赫勒拿岛
——冒险的结束
第六部分
马戛尔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恋中国的欧洲(1794年一1816
年)
烟幕后的真相——那里的个人没有个性——无官职
者不慌不忙地进行破坏——10年之后的巴罗——
小斯当东长大了——“不进则退”——“应该毁掉
迦太基”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丢了脸的使团 (1794年—
1795年)
给英国人一个教训——对着鲟鱼叩头——马戛尔尼
的马车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废的使团 (1805
年秋)
三封信—一圣体存在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驱逐的使团(1816
年—1817年)
乾隆的最后一份诏书——胜者的使团——叩头或不
叩头?——暴行——撤出中国
第八十五章 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 (1817年
6—7月)
法国皇帝与中国皇帝,并肩战斗——拿破仑教训英
国人——主张和平的拿破仑对征战者
第八十六章 鸦片换茶 (1817年—1840年)
角逐前的良心——大辩论——托马斯·斯当东的威
信起了作用
第八十七章 耀武扬威
西方破门而入——三人玩牌——洗劫圆明园——无
法愈合的创伤
第八十八章 内破裂(1850年—1911年)
慈禧太后——瓜分——百日维新,最后的机遇——
令人窒息的无窗铁屋——姗姗来迟的改良
结束语:天文地理音乐钟与景泰蓝
闭关自守——相对的静止——异国趣味的贩卖者——
在中国的镜子里——二千年的杰作——两种优越感的
撞击——殖民矛盾——谁之过?——选择运动——昔
日的附庸竟成了胜者——那喀索斯的悲剧——受抑制
与被解放的兄弟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