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
正版现货实拍图片
¥
16.8
2.4折
¥
69
九品
仅1件
作者刘静坤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静坤 著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9725600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4页
-
字数
309千字
- 【内容简介】
-
《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以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为主旨,系统阐释了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以来刑事证据制度的全新发展成果,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及*人民法院庭审实质化"三项规程"等改革文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全面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研究总结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对于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推动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
刘静坤,法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代理审判长,曾挂职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助理。参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等改革项目。出版《法庭上的真相与正义》《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犯罪重建》《司法错误论》等著作、译著二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 【目录】
-
第一章 证据裁判
一、证据的含义
(一)证据在诉讼中的四重身份
(二)证据与命题、事实
二、证据的属性和种类
(一)证据的属性
(二)证据的种类
三、证明对象
(一)实体性事实及其构成
(二)程序性事实及其类型
(三)证据性事实及其类型
四、证明的辩证思维
(一)关键事实与非关键事实
(二)争议事实与非争议事实
(三)边际事实的独特价值
第二章 证据风险
一、直接证据的风险
(一)案例引子
(二)言词证据的法律风险
(三)言词证据的失真风险
(四)言词证据的异常变化
二、间接证据的风险
(一)间接证据悖论
(二)间接证据的失真风险
(三)间接证据的推理风险
三、证据风险的识别
(一)证据的法律风险识别
(二)证据的失真风险识别
(三)证据的推理风险识别
第三章 证据排除规则
一、二步式证据审查法
(一)传统证据理论的实践风险
(二)二步式证据审查法的制度蕴含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的范围和认定标准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未决的疑难问题
三、瑕疵证据排除规则
(一)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辨析
(二)瑕疵证据排除规则及配套制度改革
四、传闻证据规则
(一)书面证言的证据能力难题
(二)存疑书面证言排除规则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替代制度
五、最佳证据规则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基本要求
(二)证据数据化对最佳证据规则的影响
(三)最佳证据规则的隐忧及配套制度
六、意见证据规则
(一)意见证据规则的制度考量
(二)意见证据排除规则及其配套制度
七、关联性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的总体考量
(二)关联性规则的具体要求
第四章 证据审查判断
一、物证、书证的审查判断
(一)审查物证、书证的来源及收集过程
(二)审查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或与原物、原件相符
(三)审查物证、书证的动态变化
(四)审查物证、书证与待证事实的关联
(五)审查物证、书证收集的全面性
(六)审查补查补正的必要性
二、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一)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
(二)审查证人的作证资格
(三)审查证人与案件是否存在利害关系
(四)审查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方式
(五)审查证人证言的实质内容
(六)审查被害人陈述的特殊风险
三、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一)审查讯问程序的合法性
(二)审查供述合法性和真实性的证据材料
(三)审查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实质内容
(四)审查庭审供述与辩解的真实性
(五)审查同案被告人供述的证明价值
四、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一)审查鉴定人的法律资质
(二)审查鉴定的委托程序
(三)审查鉴定意见的基础材料
(四)审查鉴定意见的实质内容
(五)审查专家辅助人的质证意见
(六)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方法:以DNA证据为例
五、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判断
(一)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判断
(二)辨认笔录的审查判断
(三)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查判断
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一)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
(二)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七、技术侦查证据的审查判断
(一)审查技术侦查证据的合法性
(二)审查技术侦查证据的实质内容
第五章 证据分析
一、证实与证伪并行的证据分析模式
(一)确证偏见及其危害
(二)证据分析的总体要求
二、关联分析方法
(一)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
(二)关联分析的总体要求
三、印证分析方法
(一)逻辑树理论
(二)印证分析的总体要求
四、系统分析方法
(一)考古学原理的启示
(二)系统分析的总体要求
第六章 司法证明
一、司法证明的指引性规则
(一)孤证不能定案规则
(二)有效印证规则
(三)先供后证规则
(四)间接证据定案规则
(五)同案被告人供述定案规则
(六)陈年旧案定案规则
二、司法证明的负面清单
(一)禁止用经验取代证据
(二)禁止用推测取代证明
(三)禁止用言词证据否定实物证据
(四)禁止回避证据矛盾
第七章 疑罪从无
一、合理怀疑与疑罪认定
(一)合理怀疑的源起和内涵
(二)疑罪的认定标准及主要类型
二、疑罪的产生机理
(一)疑难案件的证明难题
(二)侦查取证的偏差和失误
(三)对抗制诉讼下的控辩偏见
三、疑罪从无的规则蕴含和实践要求
(一)疑罪从无的规则蕴含
(二)疑罪从无的实践要求
(三)疑罪从无的程序保障
(四)死刑裁判的特殊要求
第八章 改革前瞻
一、取证程序的规范化
(一)证据规则与取证程序的悖论
(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程序隔离保障机制
(三)程序改革举措的实施机制
二、证据规则的数据化
(一)证据指引的数据化
(二)诉讼程序的数据化
三、证据争议解决机制的体系化
(一)庭前会议的证据争议解决机制
(二)庭审程序的证据争议解决机制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