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
全新未拆封
¥
15
3.1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路路;李汉林
出版社三联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路路;李汉林
-
出版社
三联
-
出版时间
2019-03
-
版次
1
-
ISBN
9787807682301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资源、权力与交换页
-
字数
273千字
-
丛书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 【内容简介】
-
“单位”在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单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 【作者简介】
-
李路路 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与人学院副院长,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现代化与社会变迁。2003年起,和当时任教于科技大学的边燕杰教授作为共同发起人和组织者,在中国大陆组织实施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该项目为中国大陆早的、综合、连续的学术调查项目,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李汉林 1976年于武汉大学;1980年赴德国比勒菲尔特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获社会学博士。1984年起在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现为会科学院院社会发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与兴趣主要是科学社会学、制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近期着力从宏观与中观层次上分析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研究中国的社会景气与组织景气问题。
精彩内容:
章 “单位”
—— 一种统治的结构
“单位”是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曾几何时,会中的几乎每一个人生存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和所谓的“单位”具有紧密的联系。当会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于生活和活动于城市社区中的人们来说,“单位”仍然在他们的生存和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生存和活动中的众多问题,终都会和“单位”联系起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进入现代化或化社会后,其特征之一都是各种社会组织的高度发达。因而,可以说,组织是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的社会结构要素。通常人们认为,组织是追求效益优选化的机构。组织的特征、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的行为方式,都是为了追求组织效益的优选化。例如,企业是这种典型的组织。因而,组织的权力结构对组织效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或者,组织是制度环境的产物,组织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主要是受环境背景的影响,与追求组织效益优选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种组织中,制度化的仪式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或者,组织是维持生存、适应环境的产物,因而组织是其生存环境的产物,组织的特点和行为方式可以从组织的生存环境中得到解释。对于组织来说,维持生存是位的。(斯?裴洛,1987)但是,中国的社会组织,特别是人们称为“单位”的工作组织,
具有许多特殊的特点,从而显示出会结构的独特。“单位”因此成为人们研究、分析以至理解会,特别是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视角,很多研究者(包括作者本人)已经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单位组织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单位组织的特点作出了很多描述。这些分析和描述,将成为我们在这本书里对单位现象和单位体制进行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华尔德,1996;路风,1989,1994;谭深,1991;于显洋,1991;边燕杰,1994;李汉林,1991,1996;李路路、王奋宇,;李路路,1994;李猛等,1996)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要分析的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单位组织是否还是透视会结构,特别是城市地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视角?单位组织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的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单位成员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
在讨论“单位”在中国的体制转型中的变化之前,首先应对传统“单位制”和“单位”的研究作一个结。有关“单位组织”的研究实际上集中在两个视角上。
(一)单位组织的宏观制度结构
中国的“单位组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指: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由这种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单位组织依赖于(),个人依赖于单位组织。同时,有赖于这些单位组织控制和整合社会。因而,单位组织的状况,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基本结构。(路风,1989;李汉林等,1993;李路路、王奋宇,)
单位组织的上述特点或功能来自单位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或背景。单位组织所占有的资源属于公有制或国有制,由于单位组织所占有的资源和各种可供自己支配的机会和利益来自,因而他们必然要受到或的直接支配。单位组织在社会中承担着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功能。从本质上说,单位组织是分配社会资源和实现社会控制的形式。
(二)单位组织内的关系和行动结构
单位组织的制度背景和单位组织的结构以及单位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单位组织中利益和权力关系,决定了单位人的行为选择和行动策略,从而对单位组织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乃至对社会的制度体系产生影响。在单位组织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更准确地说,单位组织中的社会网络,更直接地决定了单位人的利益和行动策略,决定了单位组织中的权力结构和资源的分配结果。因此,单位组织并非特定制度下的一个社会结构“原子”,而是具有丰富特征和复杂关系的网络及行动场所。
华尔德曾在“依附关系”的背景下,分析了单位组织中“”和“积极分子”之间的庇护关系,这种庇护关系和对党及意识形态的忠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分配资源的“有原则的特殊主义”,这些社会网络关系本身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华尔德,1996)如果说单位组织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络,那么,这种关系网络和单位人的行动不仅建立在庇护关系基础上,而可能有更为复杂的形式。在单位组织中,单位人追求和实现自己利益的权力,主要来源于单位中的“派系结构”,即以单位内某一级别为枢纽形成的上下延伸、行断裂的关系网络。这种派系结构构成了单位人的行动、信息和交换渠道,从而影响或实现单位中的资源分配追求。(李猛等,1996)
上述两种研究视角既可以看作不同的研究取向,也可以看作对会主义社会结构研究的演进。宏观制度分析构成了单位组织研究的基础。当代会中的单位组织,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态。如果说这种社会组织形态与西方社会中常见的组织有着本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主要是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的组织形态是“嵌入”在特定制度结构之中的。但是,单位组织中权力的分布结构和单位组织行为、单位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单位组织中实际的关系结构,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他们的利益及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制度环境规定了单位组织的基本质,单位组织中的关系结构和制度环境相结合,决定了单位组织真实的面貌和行为方式。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的问题是,在经过了近20 年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后,中国这种单位现象、单位组织还存在吗?
- 【目录】
-
再版序
序
章 “单位”
——一种统治的结构
第二章 资源与交换
——单位组织中的依赖结构
第三章 权力与非制度化方式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
第四章 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
——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
第五章 不同类型单位的差别
第六章 单位组织与单位制度
第七章 数据与量表
附录
附件1 关于问卷调查的抽样
附件2 调查问卷
参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