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一卷 科学基础)

90 2.1折 42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大河;翟盘茂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D92

上书时间2024-12-25

博文书阁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秦大河;翟盘茂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030697790
  • 定价 42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09页
  • 字数 944.000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共13章,在回顾前三次报告中有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发展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出发,评估了各圈层变化的结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变化、天气气候事件变化、东亚季风演变、人为活动驱动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是认识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基础,也为第二卷、第三卷评估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适应与应对措施奠定科学支撑。
【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引言 2

1.2 前三次评估报告的发展 2

1.2.1 次评估报告:《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2

1.2.2 第二次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3

1.2.3 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 3

1.2.4 科学认知进展 4

1.3 前三次评估报告对国家的贡献 5

1.3.1 对国家决策咨询和中长期规划的贡献 5

1.3.2 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5

1.4 当前国际关注要点 6

1.4.1 IPCC工作组有关评估报告 6

1.4.2 未来地球计划 9

1.4.3 地球委员会 11

1.5 本卷评估报告框架与重要科学进展 11

1.5.1 本卷章节内容 11

1.5.2 新的科学进展 12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过去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17

2.1 引言 18

2.2 中国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及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的特征 19

2.2.1 中国温度变化幅度、干湿格局和区域差异 19

2.2.2 中国地理环境格局变化 20

2.2.3 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特征、机制及影响 21

2.3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及20世纪变暖 23

2.3.1 温度阶段性变化及区域差异 23

2.3.2 干湿多尺度变化及格局差异 25

2.3.3 小冰期至20世纪的变暖 28

2.3.4 主要气候事件变化 30

2.4 过去两千年中国地表环境变化 32

2.4.1 农耕区范围与垦殖率变化 32

2.4.2 森林、草地及沙地分布范围变化 34

2.4.3 重点区域的冰川、冻土变化 36

2.4.4 海平面与重点区域海岸线和湖泊湿地变化 37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观测的大气圈的变化 51

3.1 引言 52

3.2 大气温度变化 52

3.2.1 地面气温 52

3.2.2 平均、气温和日较差 54

3.2.3 高层大气温度 56

3.3 降水变化 59

3.3.1 降水量 59

3.3.2 降水日数 61

3.3.3 降水强度和持续性 61

3.4 大气湿度和云量变化 63

3.4.1 地面和大气湿度 63

3.4.2 云 65

3.5 辐射、日照变化 65

3.5.1 太阳辐射 65

3.5.2 日照时数 67

3.6 大气环流的变化 68

3.6.1 欧亚气压场 68

3.6.2 地面风场 69

3.6.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70

3.6.4 南亚高压 71

3.6.5 东亚急流 72

3.7 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及“一带一路”地区的对比 73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陆地水循环变化 89

4.1 引言 90

4.2 大气水汽 90

4.2.1 东部季风区大气水汽时空变化 92

4.2.2 印度季风区大气水汽时空变化 94

4.2.3 西风区大气水汽时空变化 95

4.3 蒸散发 97

4.3.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 97

4.3.2 流域尺度蒸散发变化特征 100

4.3.3 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101

4.4 地表径流 103

4.4.1 东部季风区径流变化 104

4.4.2 青藏高原区径流变化 107

4.4.3 西北干旱区径流变化 108

4.5 陆地水储量 109

4.5.1 土壤湿度变化 109

4.5.2 湖泊水储量变化 111

4.5.3 冰冻圈水储量变化 113

4.6 水循环 115

4.6.1 中国区域水循环 115

4.6.2 流域尺度水循环 116

参考文献 118

第5章 海洋变化 131

5.1 引言 132

5.2 全球海洋变化 132

5.2.1 全球海表面温度(SST) 132

5.2.2 全球海洋热含量 135

5.2.3 全球海平面 142

5.2.4 全球海浪 144

5.2.5 全球海洋酸化 146

5.3 对中国气候影响显著的海域的海洋变化 149

5.3.1 北冰洋变化 149

5.3.2 太平洋变化 153

5.3.3 印度洋变化 156

5.4 中国近海海洋变化 159

5.4.1 中国近海海洋温盐与环流 159

5.4.2 中国近海海洋上升流 167

5.4.3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 168

5.4.4 中国近海海浪 174

5.4.5 中国近海海洋事件 175

参考文献 179

第6章 冰冻圈变化 198

6.1 全球与中国冰冻圈变化特征 200

6.1.1 全球冰冻圈变化态势 200

6.1.2 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 204

6.2 陆地冰冻圈变化 212

6.2.1 冰川与冰湖变化 212

6.2.2 冻土变化 223

6.2.3 积雪变化 228

6.2.4 河、湖冰变化 235

6.3 海洋冰冻圈与大气冰冻圈变化 241

6.3.1 海洋冰冻圈变化 241

6.3.2 大气冰冻圈变化 245

6.4 知识差距与不足 249

6.4.1 冰川变化 249

6.4.2 冻土变化 250

6.4.3 积雪变化 252

参考文献 254

第7章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 267

7.1 引言 268

7.2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 269

7.2.1 森林 269

7.2.2 草地 275

7.2.3 荒漠 278

7.2.4 湿地 280

7.3 陆地植被覆盖 283

7.3.1 现状 283

7.3.2 变化特征 285

7.3.3 驱动机制 288

7.4 物候 290

7.4.1 现状 290

7.4.2 变化特征 291

7.4.3 驱动机制 293

7.5 总初级生产力 295

7.5.1 现状 295

7.5.2 变化特征 296

7.5.3 驱动机制 297

7.6 碳汇功能 299

7.6.1 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299

7.6.2 碳收支及其空间分布 300

7.6.3 驱动机制 301

7.7 结论 303

参考文献 304

第8章 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 317

8.1 引言 318

8.2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与环境现状 318

8.2.1 物理、化学环境 318

8.2.2 生物和生产力 324

8.2.3 典型生态问题和生态灾害 340

8.2.4 新型特征污染物:海洋微塑料 347

8.3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351

8.3.1 渤海 352

8.3.2 黄海 357

8.3.3 东海 361

8.3.4 南海 366

8.4 小结 371

8.4.1 我国近海生态环境整体现状、特点和变化趋势 371

8.4.2 新认识、新结果、新特点 372

8.4.3 不足与展望 373

参考文献 373

第9章 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388

9.1 引言 390

9.2 中国主要大气成分变化的观测事实 390

9.2.1 中国温室气体变化特征 390

9.2.2 中国重点地区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变化特征 395

9.2.3 “大气十条”期间(2013~2017年)气溶胶污染变化及其主因 404

9.2.4 中国沙尘气溶胶及沙尘暴变化特征 405

9.3 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地区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 407

9.3.1 气候年代际变化对气溶胶污染的影响 407

9.3.2 气候年际变化对气溶胶污染的影响 410

9.3.3 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411

9.4 大气成分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12

9.4.1 温室气体变化对未来气候变化及气候事件的影响 413

9.4.2 气溶胶变化对未来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的影响 414

9.4.3 大气气溶胶污染下降对气候平均状态变化的影响 415

9.4.4 大气气溶胶污染减缓对未来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417

9.4.5 大气气溶胶污染减缓对1.5℃或2℃全球增暖影响 419

9.5 小结 420

参考文献 422

第10章 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433

10.1 引言 434

10.2 温度 435

10.2.1 高温 435

10.2.2 低温 439

10.2.3 变化成因与物理机制 440

10.3 降水 443

10.3.1 降水量、发生频次和重现期 443

10.3.2 暴雨洪涝 447

10.3.3 城市内涝 448

10.3.4 变化成因与物理机制 449

10.4 干旱 450

10.4.1 干旱变化 452

10.4.2 变化成因与物理机制 458

10.5 台风 460

10.5.1 西太平洋生成台风及登陆台风 460

10.5.2 台风降水 463

10.5.3 变化成因与物理机制 464

10.6 强对流天气事件 466

10.6.1 雷暴 466

10.6.2 龙卷风 468

10.6.3 冰雹 469

参考文献 470

第11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变异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483

11.1 引言 484

11.2 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新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485

11.2.1 南海夏季风爆发 485

11.2.2 南海夏季风撤退 487

11.3 东亚夏季风变化及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489

11.3.1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趋势变化 489

11.3.2 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 494

11.3.3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的年代际变化 496

11.3.4 南亚夏季风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变化 499

11.3.5 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季旱涝和高温热浪的关系 501

11.4 东亚冬季风变化及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503

11.4.1 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及趋势变化 504

11.4.2 东亚冬季风季节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 506

11.4.3 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年代际变化 507

11.4.4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冬季寒潮和雨雪冰冻事件的关系 508

参考文献 511

第12章 人为驱动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25

12.1 引言 526

12.2 辐射强迫 526

12.2.1 辐射强迫的概念 526

12.2.2 温室气体、气溶胶和短寿命气候污染物 527

12.3 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534

12.3.1 短寿命气候污染物对气候的影响 534

12.3.2 人为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536

12.4 长期气候变化的归因 540

12.4.1 平均温度 540

12.4.2 平均降水 543

12.4.3 温度和降水 544

12.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