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界史. 第二卷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世界史. 第二卷

666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隆基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2-08

阅育书房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隆基 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时间 201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8664880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

 

第2卷重点讲述了几大文明地区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和变化:秦汉帝国、东西罗马帝国、阿拉伯人缔造的伊斯兰国家、斯拉夫世界以及印度独特的发展脉络等,为我们梳理了多种文明模式,提出“正是丝绸之路使得汉与罗马互称‘大秦’”、“匈奴是古代世界的殡葬师” 等众多创见,从根本上纠正“日耳曼人攻灭罗马乃上古与中古的分水岭”的谬误印象,颠覆传统印度史诠释,极具颠覆意义。

 

《新世界史》全书共3卷,第3卷即将出版。

 


【作者简介】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并亲自教授“世界史”通识课程长达数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新世界史》(全三卷)便是孙隆基穷尽毕生积累的呕心沥血之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深刻启蒙了一代学人,孙隆基也成为千百万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文化英雄。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阐述,至今仍让这本经典著作熠熠生辉。

 

其他主要作品有:《历史学家的经线》《未断奶的民族》《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目录】

总序 《新世界史》之“新”

 

第2卷章节导读

 

-----------------------

 

第十七章- 横贯旧大陆的文明链带:四大帝国与丝绸之路

 

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安息(第二波斯帝国)、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终也是*高格局。在此带上,亚历山大开拓的希腊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同程度地笼罩了罗马、安息和贵霜,后者因是中国边境的产物,故与中国的影响交叠,中国此时则置身于希腊化之外—张骞通西域,却与希腊人的大夏王国失之交臂。本章着重比较了东西两端的秦汉与罗马帝国,不同于前者是人类史上*成功的帝制,后者是背负沉重的共和制包袱的帝制。罗马帝国的扩张同时是公民权的延展,基本上不同于秦帝国的“削平群雄、一统天下”。丝绸之路中段的贵霜是曾与秦国为邻的月氏人所建,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将中国人打造成“秦人”(Chinese)。然而,中国人将该带另一端的罗马亦称为“大秦”,似乎视作自身的一个镜影。

 

-----------------------

 

第十八章- 弥勒与弥赛亚:普世救主型宗教的诞生

 

  前章已替一个欧亚文明汇通的新时代提供了背景,本章处理的正是这个改变了的世界,已异于前卷第十四章《人类史的“枢轴时代”》各文明各自为政的精神创造。亚历山大的东征将希腊化推展至中亚。希腊化在地中海替“希罗文明”铺路,从波斯到内亚与印度一带则与各地因素融合为“希亚文明”。希腊化时代盛行救主论,中亚与印度的希腊化政权融合希腊、波斯与印度的影响,将原始佛教转化为弥勒崇拜。在另一端,一个期待“弥赛亚”的希伯来信仰在罗马帝国内经柏拉图化,永生秘仪化,并逐渐被纳入帝国经历“3 世纪危机”后建立的国教框架,成为基督教。

 

-----------------------

 

第十九章- 帝国毁灭:匈奴乃古代世界的殡葬师

 

  本章处理的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的终结,论证匈奴为其殡葬师。中华与罗马同在第3 世纪经历了一个“三国时代”,罗马较中华修复得快,其短暂的后续生命也较长,但总的来说,罗马到后来却彻底散架,中华帝国的框架则延续到现代。颓败的古中华帝国头顶蒙古草原,故首当“五胡乱华”之冲,耐人寻味者是下一个轮到离欧亚大草远*远的罗马帝国。究其因,在4 世纪末来临的匈人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亦将未迁徙的哥特人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山北大帝国(却非草原帝国)。哥特人自3 世纪以来即成罗马之大患,匈人既统合之,亦约束之。453 年匈人帝国瓦解,哥特人的约束顿失,西罗马亦于476年收场。造成世界史上匈奴行踪成谜者,乃因历来对四大帝国链带中段的忽略。迟在5、6 世纪,“白匈奴”犹危及第三波斯帝国(萨珊)与贵霜的后继者笈多帝国,它造成笈多的覆灭,萨珊则与突厥人合击而终结此患,欧亚大草原的匈奴时代遂让渡于突厥时代。萨珊与东罗马该两“古代残余”则留待阿拉伯征服解决之。

 

-----------------------

 

第二十章- 非洲自身的古史形态与后古史途径

 

暂时打断传统“上古”至“中古”的进程。这其实是西洋史中心的进程,应用在非洲史枘凿不入,唯世界史的通盘视觉有此排序要求。北非是地中海史的一部分,然而古埃及这个角落在前半段属于西南亚史的成分多一些,是希腊与罗马的征服将其转移至地中海史区块。另一方面,古埃及史一直都有朝尼罗河上溯至非洲内陆的流向,这流向遂延伸为努比亚的历史,从努比亚横切撒哈拉南沿走廊可抵西非,但西非的文明发展或许有本地的因素,是从这里出发的班图人南迁将语系扩散至整个漠南非洲,却不排除文明因子(尤其是锻铁技术)也有从尼罗河南下的可能性。史前的黑非洲得天独厚,乃人类的诞生地,但进入历史期,黑非洲生命力之旺盛却发挥在病毒滋生上头,其地理构造亦极端不利其处身于历史时期。

 

-----------------------

 

第二十一章- 未能走出古代世界的哥特人

 

从根本上纠正“日耳曼人攻灭罗马乃上古与中古的分水岭”之谬误印象。与罗马*后命运休戚与共的是哥特人,在后世的语言学中被归入“东日耳曼语”,但古罗马人称莱茵河外的异域为“日耳曼尼亚”,多瑙河外的异域为“哥特亚”,泾渭分明。自3 世纪上叶开始,多瑙河防线益形重要,该边防成为帝室与柱国大将军的诞生地,得以“多瑙集团”名之。因边疆之戎狄化,故罗马晚期的中枢已不辨罗马人或戎狄,只辨我方与对方。帝国晚期史上的“匈人插曲”是将罗马的哥特边患统一起来对罗马进行敲诈,待匈人帝国瓦解后,其中枢的哥特分子转移阵地至西罗马的中枢,他们扮演“*后的罗马人”,将其弥留期撑至476 年。哥特人之未能开创出后来的欧洲,乃因其泥足深陷于古代末期的神学论争,彼等宗奉君士坦丁大帝后期皈依的阿里乌派,但哥特人在378 年亚德里亚堡战役杀死罗马皇帝后,其继任者即独尊君士坦丁大帝前期的尼西亚信条,造成后来的哥特人虽然入主罗马,却与罗马人产生“认同冲突”,还不如后来西罗马彻底腐烂后给非基督教的西日耳曼人更大的发挥空间。

 

----------------------

 

第二十二章- 西罗马的继承权落于谁家?

 

   东日耳曼人(哥特人)既与古罗马同归于尽,开创后来西欧新局的角色就落到了西日耳曼人头上。盎格鲁- 撒克逊人已于410 年侵入弃守的不列颠尼亚省,地过于边陲,不足扭转乾坤,紧要的是4 世纪至5 世纪陆续渡过莱茵河的法兰克人,他们迅即改奉罗马宗,并与原高卢省的罗马地主打成一片,日趋拉丁化。当西罗马帝国消失后剩下的罗马国教(即罗马教廷)有需要复苏“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就雀屏中选,两者形成新轴心,成为欧洲的胚胎。在此过程中,英伦三岛的“远西基督教”扮演了既替教廷在此偏远角落守住家业亦与它竞争的双重角色。英伦三岛的知识分子参与了法兰克令主查理曼的“卡洛林文艺复兴”,该运动打造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拉丁认同”之功远胜于仍处于拜占廷阴影下的罗马教廷。

 

-----------------------

 

第二十三章- 东罗马朝向“拜占庭邦国”的蜕变

 

  上卷曾将罗马的成长分为拉丁平原期、意大利半岛期、第勒尼安海期、西地中海期、全地中海期。待其收场,帝国*后萎缩至多瑙期,乃古代的天鹅曲,却是拜占廷的序曲。帝国*后仍守住的多瑙防线涵盖了巴尔干半岛与黑海左岸,正是此后千年国都君士坦丁堡的拱顶。君士坦丁堡是守到了*后,但邦国的样貌与性质都一直在变,好像一个正在退潮的古罗马在地中海沿岸各滩头上不断遗落的零落闪烁的滩漥;有一时段,拜占廷甚至考虑迁都迦太基与西西里,何云“东罗马”哉?其性质摇摆于岛屿化与非地中海化之间;它纵能长期把握住巴尔干与小亚细亚两半岛,也经历从腹地退守海岸至光复腹地后又弃守,至其后期遭十字军与奥斯曼肢解,不断变形有如万花筒,如此邦国形态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古罗马晚期的国教化致力于统一思想,却酿造分裂,君士坦丁堡依违于罗马的三位一体论与东方的基督一性论之间,将东方推进了伊斯兰怀里,神的完整性后来在中央递变为销毁圣像运动。力挺三位一体论的西方拉丁教会终与其闹翻。在9 世纪,拜占廷收复并同化斯拉夫化的希腊半岛腹地,其传教攻势亦指向大莫拉维亚,后虽败给拉丁教会,其发明的斯拉夫教仪则有助赢取保加利亚与罗斯。

 

-----------------------

 

第二十四章- 阿拉伯人缔造了“伊斯兰之居”

 

古罗马“3 世纪危机”时出现了三国,其一即为阿拉伯人所建。在这个角落,“古代”之终结有待7世纪阿拉伯人乘伊斯兰卷土重来,它淹没了拜占廷的四分之三,鲸吞了整个萨珊帝国,建立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大西洋的哈里发(先知的代表)政权。在创业之始,先知的圣裔即被排挤出领导阶层,形成伊玛目传承的地下政府,即什叶派,与称作逊尼派的哈里发政权对立。此外,倭马亚哈里发( 白衣大食)主要是阿拉伯占领军,与被占领的伊朗人有矛盾,后者即与什叶派合流,推翻了倭马亚,建立阿拔斯政权( 黑衣大食)。其政权之始,虽然西部疆土开始脱落,在东部却扩张至中国的“西域”。“伊斯兰之居”往更外圈之扩张则受阻于拜占廷、法兰克王国、吐蕃帝国、可萨可汗国与北印度的帝胤族。

 

-----------------------

 

第二十五章- 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

 

  在阿拔斯朝初期,大食帝国进入文化的全面昌盛,首都巴格达设立科研中心“智慧之家”,酝酿世界中古时代*大的科研革命,它综合了两河古文明与希腊化的科学遗产,且受助于印度的数学与中国的造纸术。但同期也是伊斯兰圣训学和圣律派结晶的时代,事后证明两个黄金时代只能存活一个:宗教压倒科学。这是后话,当时,随着巴格达中央的衰微,科研与文艺创造扩散为多中心:从科尔多瓦到开罗到河中地区—后者更成为“伊朗文艺复兴”的场址,乃久经阿拉伯霸权压抑的伊朗文化之复苏。巴格达的衰世亦正值伊朗人与什叶派到处夺权,但此趋势迅即为伊斯兰的生力军之来临—东有突厥人、西有柏柏尔人—所逆转。他们都是逊尼派的健将。柏柏尔人将伊斯兰传入了西非。突厥人却继承了大食帝国与“伊朗文艺复兴”,产生“突厥—波斯型文化界”的新综合,成为后来伊儿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的帝国文化模板。大食之衰,在另一意义上,是“伊斯兰之居”挣破与大食帝国之同域性,向外传入欧亚大草原、南亚与漠南非洲。

 

-----------------------

 

第二十六章- 西欧列国的诞生

 

这必须从“后卡洛林时代”讲起: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未来德国与法国的胚胎。待其衰世,欧洲三面受敌—东方之马扎尔人、北方的维京人、南方的摩尔人(穆斯林)—查理曼的子孙无力防御,欧洲有待新领导,时局呼唤新欧洲。10 世纪时,东法兰克疆域的奥托大帝*后解决了马扎尔之患,成为新的神圣罗马皇帝,唯当时罗马教廷已腐烂,无法配合重建新的普世帝国,此大业固促成德意志的诞生,却使德意两土长期无法凝聚;在西法兰克之地,成功地堵住维京人袭击的巴黎伯爵一脉则另立法兰西王统。维京之灾亦令英格兰的七国合并成一国,在诺曼底定居的维京人后来跨海峡接收了这个国家,乃今日英国之始,亦造成英法长期连体,如德意一般纠葛不清。另一个“诺曼人征服”发生在意大利半岛南部,他们驱逐了摩尔人,却进一步攻打拜占庭;比较有后效的建国运动是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的“光复运动”,其南进蚕食穆斯林之地,打造了今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

 

第二十七章- 斯拉夫世界的形成

 

  斯拉夫人于6 世纪出现于拜占廷的视野,跟在阿瓦尔人后面造成边患,阿瓦尔人与其关系仿如匈人与哥特人的关系,亦即是自身从历史中消失,却替仆从做嫁衣。阿瓦尔人为了便于统治,甚至将斯拉夫语标准化为普通话,阿瓦尔退潮后,整个东欧露出的是一片斯拉夫荒滩,其速度之快在世界史上罕见,亦不知其来源。斯拉夫人的早期史是一堆谜,早期的大国“大摩拉维亚”的地望至今不明。我的猜测是喀尔巴仟盆地,盖其为马扎尔人所灭,而正是这个匈牙利把斯拉夫人切成了西与南两支。西支的波希米亚加入了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系),波兰则直接透过罗马教廷皈依基督教,避开了日耳曼瓜葛。南支进入希腊半岛的则被拜占廷化,在巴尔干北部的保加利亚则是臣民将突厥主子斯拉夫化。斯拉夫史还牵涉到他们是否不善于建国的问题:今日俄国的源始正是东斯拉夫人邀请北欧人(维京人)替他们建国。

 

-----------------------

 

第二十八章- 印度史的内在发展逻辑

 

印度史连“上古”都不典型,遑论至“中古”的过渡。印度的“枢轴时代”的前段还处于前文字时代,至四大帝国并列之世,贵霜却是跨内亚与北印度的非本土王朝(非典型),它成为佛教往大乘转化的容器,其中多杂有希腊化与伊朗因素,已如上述。佛教自身则渐去印度化而成为丝绸之路的宗教。在贵霜尊佛之前,佛教已成为孔雀王朝的国教,它产生自摩揭陀文化土壤。它的衰落彰显于继贵霜而盛的笈多王朝,此时梵文化与古吠陀信仰卷土重来,造成印度教的“古典时代”,却是以两大史诗和《往世书》重新界定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它从这些典籍中发展新的救主,作为虔敬运动的膜拜对象,以便抗衡佛教与耆那教。这个新

 

婆罗门教亦吸收了后两者吃素的信仰,却反过来用它作为判别种姓高低的准则。印度教在南方的得势,亦将非雅利安的女神崇拜容纳进来,导致极端蔑视躯体的古印度信仰朝性力崇拜方向蜕变,终于演变成崇拜秽物的密教,它居然可与根植于污染恐惧症上的原婆罗门信仰共存在同一个“印度教”里!

 

-----------------------

 

第二十九章- 如何将印度史“中古化”

 

颠覆传统印度史的诠释:佛教非但不是革印度教之命,而是国教地位被后起的印度教结束掉,在地域上则是北印度平原的“中国”终于压倒东方的“大摩揭陀”(佛教的诞生地)。这个趋势具体表现为后笈多时代的曲女城帝业,与它平行的是“中国”地区的婆罗门霸权的巩固以及首次进军先前未抵之域。大有助此发展的是古代“刹帝利”在中古的帝胤族身上获得再生。帝胤族的兴起关乎“白匈奴”的入侵,而“匈奴时代”在文明地带的沉淀是将世界史分期划一化的一把戒尺。继之是伊斯兰的入侵,伊斯兰乃“世界中古史”现象,在印度则演绎为代“中古前期”的帝胤族而兴的“中古后期”。其三为佛教密乘之传入吐蕃,成为今日西藏文明的底色,吐蕃帝国的兴起与伊斯兰帝国一般,概属世界史中古阶段。其四是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中南半岛,以缅甸为中心,渐成为该半岛(除越南以外)的文化底色,而缅人南下中南半岛则是公元1000 年前后的事情。此外,世界史至中古时代方出现南洋的“大印度文化圈”。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