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16开精装)

实物拍照 包正版

148 九品

库存2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静云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04

印次10

装帧精装

货号C-3102B

上书时间2024-05-21

超经典的书摊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静云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1
  • 版次 1
  • ISBN 9787532567591
  • 定价 14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6页
  • 字数 741千字
【内容简介】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论及的范围颇广,但主要围绕着殷商上古帝国之前的历史、殷商集权政体的形成,以及殷商王族来源等几个问题。不同于以往先秦史研究以文献为主、考古为辅的方法,《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更多的是从考古资料着手,并认知到文献形成的立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结论是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是由不同文明的故事及英雄传说整合而成。其中源自长江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因为在历史上商周政权是代表北方族群打败南方古老文明的事实,一切神话便是经过北方族群传给后世。这也是世界其他古文明常见的情况。中国上古文明其实就起源于江汉淮流域。并且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

【作者简介】

   郭静云,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具有二十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擅长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下,以考古、艺术、文献、古文字诸领域的互补考证研究中国上古及先秦历史与文化。

【目录】

摘要
 图录
 前言
 上编 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
 导论

 


 第一章 殷商文明的渊源
 一、学界对殷商文明渊源的论辩
 (一)中原说
 (二)东来说
 (三)西北说
 (四)北来说
 (五)东北说
 (六)东南说
 二、殷商文明的多元成分与整体化的趋势
 三、郑偃与殷商文明的相异性
 (一)出土兵器的情况及类型
 (二)礼器类型及纹饰
 (三)制作礼器的材料
 (四)神兽崇拜
 (五)王冢形状
 (六)殉人和人牲
 (七)人牲民族的属性
 (八)马车的出现
 (九)甲骨金文的出现
 (十)郑偃和殷墟的地理及路线关系
 (十一)总结

 


 

 第二章 中原青铜早期的文明渊源
 一、偃师二里头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吗?
 二、江河之间青铜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时代江北的农产演化及传播
 1.原始黍、稻农作区域,以及稻作北传的趋向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支流线
 5.河南新石器末期到青铜初期稻作的情况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1.文化北传和人们北移的趋势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流域线
 (三)总结
 三、“云梦泽的苏美尔”:江河联合城邦国家文明之形成
 (一)长江中游新石器、青铜之际文化概述
 (二)新石器晚期、青铜早期的长江中游古城文化
 (三)汉水古国的社会生活
 1.考古文化类型
 2.灌溉与洪水防御
 3.农耕社会信仰、共同祭礼与神权
 4.联合城邦国家的统一性
 5.人口扩展与开拓河汉平原
 6.汉水人开拓河汉平原的北界
 (四)汉水古国的继承者
 1.石家河全灭之说
 2.石家河文化变迁史实背景
 3.汉水古国文明的再兴与继承者
 (五)“中原”定义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铜早期的南北关系
 (一)二里头农产
 (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地理范围以及发祥地的问题
 1.江河中原青铜早期文化的共同性
 2.郑洛、江汉、成都平原地区三角形的关系
 (三)江汉与郑洛地区的资源来源问题
 1.农作物和生活物品
 2.玉料和绿松石
 3.金属料
 4.总结
 五、盘龙城与郑偃:郑邑的南土或荆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说的矛盾
 (二)盘龙城与早期汉水古国的关系
 1.文明的传承与信仰的演变
 2.器型的传承与演化
 3.铸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4.建筑的传承
 5.丧礼的传承
 6.总结
 (三)盘龙城考古类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范围
 六、三代、三苗、九黎与荆楚:文献的蛛丝马迹
 (一)阅读屈原的疑难
 (二)传世正统历史中的蛛丝马迹
 1.五帝的故事
 2.夏的传说
 (三)殷商集权与古楚文明的衰落阶段
 1.殷商灭楚:汉北考古的反映
 2.殷周灭楚:甲骨金文的线索
 (四)萌芽与没落:零散出土遗物之隐意
 (五)总结
 余论:殷商之前几种江河文明的范围及其国家化的程度
 (一)青铜早期先楚、先吴、先越、先蜀文明的范围
 (二)郑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第三章 青铜早期西北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夏为西北古国说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国
 (一)陶寺来源问题与汾河流域地区的特质
 (二)陶寺铜器来源的问题
 (三)陶寺出土南方文化的遗物
 (四)陶寺古国兴废与气候变化
 三、黄河北游“先戎”类型的族群
 (一)陕北出土玉器之谜
 (二)牙璋起源之谜
 (三)上古文明与“先戎”掠夺集团
 四、二里头:边界地区的城堡
 五、总结

 


 第四章 殷商文明形成与东北青铜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东北文明的独特性与文明之问的来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谜
 三、东北金属器与青铜文明的形成
 (一)夏家店早期金属器
 (二)东北铸锻技术与金属料来源
 (三)多元族群的流动区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东北及太行山以东之华北地区
 (一)辽西地区
 1.本土制造与南北交易的问题
 2.最早的族徽铭文
 (二)冀北刘家河
 (三)河北平原与周围地区
 (四)太行山
 五、总结:东北青铜早期的文明与殷商的形成

 


 第五章 殷商集权国历史的新阶段
 一、独特性与集权性
 二、跨王室族群的贵族、异族的通亲
 三、信仰之结合
 四、神权与军权;巫师和王位
 五、斩首之礼
 (一)上古文明中人牲的身份
 (二)先楚文明人牲斩首之礼
 (三)神兽噬人头的造型与斩首礼的关联性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牲斩首礼的特点
 (五)头骨饮器的问题
 (六)殷商文明人牲斩首礼的演变
 六、集权国家的王族问题

 


 第六章 古亚洲驾马历史和游战的生活方式
 一、从驾驭马车推论殷商王族的民族属性
 (一)乘马为殷商王族的特征
 (二)从汉文文献看马车来源
 (三)有马、有车、有马车三种情况之区分
 (四)“游民”的人类属性相当殷商王族
 (五)两河流域的东源与中国的西源
 (六)殷商王族的关键角色
 二、青铜时期亚洲乘马游战族群的活动
 三、从驯马到乘马
 (一)柏台文化:驯化马匹的第一阶段
 (二)辛塔施塔文化与乘马车战争的起源
 四、加喜特族发源地之谜
 (一)哈萨克草原和两河流域的空间关系
 (二)里海东岸路线与哥诺尔土丘文化
 (三)里海西岸路线与鲁查申文化
 五、殷商王族与西亚文明来往依据
 (一)亚美尼亚山脉在乘马文化中的作用
 (二)马商对“汉高加索大语系”形成的作用
 (三)殷人与白种人接触的依据
 (四)殷商王族将麦子视为赐福天瑞
 (五)殷商王族对大理石的重视
 (六)牛角礼器
 (七)日辰的来源问题
 1.十日名号为殷商王族的标志
 2.殷人作谥名仅用十日,而不用十二辰
 3.十二辰来源的问题
 4.十二辰与十日相配意义
 (八)帝星为崇高的对象

 


 第七章 殷商王族的发祥地和进入中原的路线
 一、殷商马车传人中国的路线问题
 二、中亚马和蒙古马的马类问题
 三、殷人族群的成分研究
 四、殷商崇拜老虎的渊源
 五、总结

 


 第八章 殷商王族建国的动机、过程和历史意义

 

 一、气候冷化的因素
 二、殷商王族建都的考古线索:洹北古城的属性问题
 三、文献中的线索
 四、殷商王族统治中原的历史意义
 五、“本土”与“外来”概念
 结论
 余论一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
 一、如何探索殷商文字的来源?
 二、古文明文字产生的若干规律
 (一)举例一:古埃及文字
 (二)举例二:古地中海族群的文字
 (三)举例三:埃兰、波斯文字的演化
 (四)举例四:古西亚楔形文字
 (五)多种种族、语言共享文字的若干规律
 (六)总结
 三、汉字文明的滥觞:神话线索
 四、考古发现殷商之前文字的痕迹
 (一)文字的属性问题
 (二)长江、淮、汉流域早期文字雏形
 1.早期江淮文字
 2.早期江汉文字
 3.“祖”形之索隐
 4.“神”字来源之谜
 5.江河地区早期符号——兼谈眼形符号之谜
 6.青铜早期时代几种线形文字的出现
 7.总结:长江流域为早期文字的发祥地
 (三)黄河流域早期文字符号比南方晚出
 (四)东北文明的因素
 (五)河北台西文字符号
 (六)长江中游文字传承的疑问
 五、殷商文明的多元性、语言属性、文字系统
 六、结语
 余论二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导论
 一、十日系统的文化属性
 二、学界针对日名问题的论辩
 (一)生日或死日
 (二)社会中的分组标志
 (三)占卜选日
 (四)死后卜选与生人已有日名的矛盾
 三、探究日名的基本原则
 (一)生人日名与曰名庙号的区别
 (二)不同受祀者的十日祭名
 四、丧事中日象的隐义
 (一)殷人十日信仰和十日一旬时间概念
 (二)殷人拜日观念
 (三)日象和日名在丧葬信仰中的作用
 (四)从入地到乘日升天而宾于帝——兼论“宾于帝”卜辞的隐义
 五、生人日名的问题
 结语
 中编 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

 


 导论
 第一章 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关系
 第二章 传世文献的蛛丝马迹:伯夷叔齐的故事索隐
 第三章 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余论
 下编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
 第一章 商周文献类型及历史记载的萌芽
 第二章 历史时间观念何时形成之刍议
 第三章 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