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 明代内府刻书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代内府刻书考

实物拍照 1版1印 包正版 16开平装

64 5.0折 128 八五品

库存5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学良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07

印次1

装帧其他

货号A-2002B

上书时间2024-05-09

超经典的书摊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学良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7
  • 版次 1
  • ISBN 9787573200235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编“明代内府刻书研究”和下编“明代内府刻书目录”,以明代内府刻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明代内府刻书活动予以全面考察,分析内府刻书的动因、流程、数量、用途等,总结出明代内府刻书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对存世明代内府刻本的考察,准确揭示其版本特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深度揭示内府刻书的政治、文化功能及价值。
【作者简介】
      马学良,男,1980年2月生,河北枣强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博士毕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图书馆科研课题4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明清文献整理、图书馆学。
【目录】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上编 明代内府刻书研究

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背景 

节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节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 明代的文化政策

第四节 明以前的中央政府刻书 

第二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主观要素考察 

节 内府刻书的动机与内容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机制与流程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用途与流布

第三章 明代内府刻书客观要素考察 

节 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 

第二节 其他内府刻书机构 

第三节 内府刻书数量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明代内府刻本的特征 

节 版刻特征 

第二节 用纸特征 

第三节 装潢特征

第四节 插图与版画特征

第五节 钤印特征

第五节 其他特征 

第五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地位与价值

节 内府刻书的性质与地位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史学价值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学术史价值

第六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影响 

节 内府刻书对明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内府刻书对清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第三节 明代内府刻本的民间收藏情况 

下编 明代内府刻书目录

章 明代内府刻书简目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不详 

第二章 知见存世明代内府刻本叙录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五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地位与价值 …………………………………………… 199

节 内府刻书的性质与地位 …………………………………………… 199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文献价值 ……………………………………………… 203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史学价值 ……………………………………………… 214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学术史价值 …………………………………………… 221

第六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影响 …………………………………………………… 225

节 内府刻书对明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 225

第二节 明代内府刻书对清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 228

第三节 明代内府刻本的民间收藏情况 …………………………………… 232

下编 明代内府刻书目录

章 明代内府刻书简目 ……………………………………………………… 239

凡例 …………………………………………………………………………… 239

经部 …………………………………………………………………………… 241

易类(三种)……………………………………………………………… 241

书类(七种)……………………………………………………………… 241

诗类(三种)……………………………………………………………… 241

礼类(二种)……………………………………………………………… 242

春秋类(三种)…………………………………………………………… 242

孝经类(五种)…………………………………………………………… 242

五经总义类(五种)……………………………………………………… 242

四书类(十二种)………………………………………………………… 243

乐类(一种)……………………………………………………………… 243

小学类(二十三种)……………………………………………………… 243

史部 …………………………………………………………………………… 245

正史类(一种)…………………………………………………………… 245

编年类(十五种)………………………………………………………… 245

别史类(一种)…………………………………………………………… 246

杂史类(六种)…………………………………………………………… 246

诏令奏议类(六种)……………………………………………………… 246

传记类(八种)…………………………………………………………… 247

史抄类(一种)…………………………………………………………… 247

时令类(一种)…………………………………………………………… 247

地理类(一种)…………………………………………………………… 247

职官类(二种)…………………………………………………………… 248

政书类(四十二种)……………………………………………………… 248

史评类(四种)…………………………………………………………… 250

子部 …………………………………………………………………………… 250

儒家类(二十八种)……………………………………………………… 250

医家类(八种)…………………………………………………………… 252

天文算法类(四种)……………………………………………………… 252

术数类(八种)…………………………………………………………… 253

艺术类(六种)…………………………………………………………… 253

谱录类(一种)…………………………………………………………… 253

杂家类(二十二种)……………………………………………………… 253

类书类(十一种)………………………………………………………… 255

小说家类(一种)………………………………………………………… 255

释家类(四十三种)……………………………………………………… 255

道家类(十种)…………………………………………………………… 257

集部 …………………………………………………………………………… 258

别集类(十种)…………………………………………………………… 258

总集类(六种)…………………………………………………………… 259

词曲类(三种)…………………………………………………………… 259

不详 …………………………………………………………………………… 259

第二章 知见存世明代内府刻本叙录 …………………………………………… 261

凡例 …………………………………………………………………………… 262

经部 …………………………………………………………………………… 263 

一、易类(2种) ………………………………………………………… 263

二、书类(5种) ………………………………………………………… 266

三、诗类(2种) ………………………………………………………… 270

四、礼类(2种) ………………………………………………………… 272

五、春秋类(2种) ……………………………………………………… 274

六、五经总义类(3种) ………………………………………………… 275

七、四书类(4种) ……………………………………………………… 278

八、乐类(1种) ………………………………………………………… 280

九、小学类(13种)……………………………………………………… 281

史部 …………………………………………………………………………… 292 

一、正史类(1种) ……………………………………………………… 292

二、编年类(12种)……………………………………………………… 294

三、杂史类(3种) ……………………………………………………… 303

四、诏令奏议类(2种) ………………………………………………… 308

五、传记类(6种) ……………………………………………………… 310

六、地理类(3种) ……………………………………………………… 316

七、职官类(1种) ……………………………………………………… 320

八、政书类(11种)……………………………………………………… 320

九、史评类(3种) ……………………………………………………… 332

子部 …………………………………………………………………………… 334 

一、儒家类(13种)……………………………………………………… 334

二、医家类(2种) ……………………………………………………… 345

三、天文算法类(2种) ………………………………………………… 347

四、术数类(1种) ……………………………………………………… 348

五、艺术类(1种) ……………………………………………………… 349

六、谱录类(1种) ……………………………………………………… 350

七、杂家类(3种) ……………………………………………………… 351

八、类书类(7种) ……………………………………………………… 355

九、小说家类(1种) …………………………………………………… 360

十、释家类(14种)……………………………………………………… 361

十一、道家类(5种) …………………………………………………… 368

集部 …………………………………………………………………………… 372 

一、别集类(3种) ……………………………………………………… 372

二、总集类(2种) ……………………………………………………… 374

三、词曲类(2种) ……………………………………………………… 376

结语 ………………………………………………………………………………… 379

参考文献 …………………………………………………………………………… 381

后记 ………………………………………………………………………………… 39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