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

20 4.2折 48 八品

库存5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克抗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3

装帧平装

货号12库94

上书时间2024-10-30

惠源书屋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克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5
  • 版次 3
  • ISBN 9787303246373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7页
【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是何克抗先生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建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阐明如何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提出了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学教并重”教学设计,并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些都是作者本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书中提及的案例都是作者的试验校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积累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作者简介】
  何克抗,男,193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12年12月被评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响人物”。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

第一节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国外的经验

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二、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三、发达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

第五节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方法研究的新发展——TPACK产生广泛影响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国内的探索

一、要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

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一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三、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四、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第七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整合”可弥补多年来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重要缺陷——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二、通过“整合”和教育理论创新可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

第三节 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第四节 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应对举措——开展“深度融合”的途径方法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第三节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实施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

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点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强调“情境创设”对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

三、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深化作用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六、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达成教学目标)

第五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

二、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第六节 进入21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是“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

三、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二——教学结构理论

第一节 教学结构的定义与特性

一、教学结构的定义

二、教学结构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两类不同的教学结构

一、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

二、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

第三节 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

二、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在教学理论方面的基础

第五节 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与主导一主体型教学结构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ID)理论概述

一、“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二、“以学为主”ID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第二节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一、“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顺序的确定

第四节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二、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三、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五段教学”策略

三、“九段教学”策略

四、“假设-推理”策略

五、“示范-模仿”策略

六、“启发式教学”策略

七、“协作式教学”策略

第六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有效运用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及开发特点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应用形式之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运用

一、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要点

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应用形式之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及运用

一、什幺是网络课程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五节 基于其他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一、基于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的应用

二、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的应用

三、基于GRID(网格)技术的应用

四、基于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结构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分类

第三节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四、“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第四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模式

第一节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第二节 关于WebQuest整合模式

一、WebQuest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WebQuest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WebQuest模式的实施步骤

四、WebQuest模式的实施案例——《多利》

五、“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关于Just-in-Time Teaching整合模式

一、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实施步骤

四、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实施案例

第九章 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

第二节 关于“大数据”教育应用

第三节 关于“云计算”教育应用

第四节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第五节 关于“互联网+教育”应用

第六节 新兴信息技术的特征与优势

第七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未来愿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