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3 1.2折 25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瑞高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1-3-2

上书时间2024-12-30

艺晴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瑞高 著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6766668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5页
  • 字数 156千字
【内容简介】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以纪实的笔法详尽、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七次在上海过年的情景。作家彭瑞高采访了几十位当年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各界人士,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亲耳聆听小平同志谈话

   徐大刚是上海新闻摄影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可以说,现年50岁左右的上海市民,都是在报纸上看着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走过以往那些岁月的。

  徐大刚是新闻记者中为数不多的老革命之一。1945年,他19岁那年,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游击总队开展对敌斗争。走上了新闻道路以后,他先后在山东《大众日报》、《鲁中南日报》、《农村大众报》等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上海解放后,又到上海的《郊区农民报》工作。他还担任过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的新闻官。解放初期,他为领导人(如宋庆龄、陈毅、谭震林、潘汉年等)拍摄的新闻照片,大多作为统发稿,发往各个报社分头刊出。《解放日报》、《大公报》、《新闻日报》、《文汇报》等上海报纸,往往同时发出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许多上海市民看着照片,相互询问:“徐大刚是什么人?”他们哪里知道,徐大刚此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青年!

  徐大刚为中央领导同志拍照,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2003年,在举国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徐大刚拍摄的毛主席的照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张毛主席与徐大刚两个人在一起的合影。这位摄影家为领袖拍了多年的照片,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一张与领袖的合影。可惜的是,我在采访时忘了核查这张照片的摄影者是谁了。徐大刚为刘少奇、宋庆龄、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的照片,也是弥足珍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徐大刚被打成“攻击江青同志的反革命”,被正式逮捕,关进了上海市第一看守所,他在那些年里拍摄、积累并保存在报社的两万多张照片资料,竟然被全部烧毁。说起这段岁月,徐大刚至今愤恨难平。

  所幸的是,那些年徐大刚冒死在另处保存了许多宝贵照片,让人得以有机会一睹伟人当年的光彩。“文革“后,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曾经到上海来征集宋庆龄同志的照片,徐大刚所提供的资料,是所有中国新闻摄影家中提供得最多、最全的一个。这为宋庆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9年秋,徐大刚在武汉遇到王光美同志。他问光美同志:“少奇同志的照片您这里还有么?”光美同志说:“我一张都没有了,‘文革’期间都给抄了。”大刚同志说:“我可以送您几张。”光美同志喜出望外,同时又有些将信将疑。回到上海后,大刚同志从自己的资料库里,拿出了六张珍藏了多年的少奇同志照片,寄送给了王光美同志。这里有:少奇同志与宋庆龄同志在一起的照片,少奇同志与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一起的照片,少奇同志与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在一起的照片,还有少奇同志接见上海区县干部的照片。光美同志收到这些照片,心情万分激动,提笔给徐大刚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徐大刚同志:收到你的来信和六张照片,非常感谢。你冒着危险珍藏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使我深为感动……”

  徐大刚平静地对我说,对于刘少奇同志这些照片的收藏,我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一样是收藏,收藏一张是反革命,收藏一百张也是反革命,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多收藏一点!万一给人抄出来,我就这样告诉他们:这是历史!

  徐大刚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影,其中以拍摄邓小平同志的照片最多,时间也最长。从1959年3、4月间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起,徐大刚的镜头里就开始出现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1月以及这一年的初夏,中央政治局两次在上海召开会议,小平同志在上海;1963年11月,小平同志再次来上海。徐大刚感慨地说道:那时照片上的小平同志是多么精神啊,满头黑发,目光炯炯,正当盛年。比起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和少奇同志来,他是党中央核心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

  文革浩劫十年,徐大刚倒有九年在受苦受难。

  在这段岁月里,小平同志也来过几次上海,主要是陪同外宾访问上海,在上海城乡都留下了足迹。可若干年后北京有人来搜集小平同志这段时间在上海的照片,却收获寥寥。徐大刚心痛地想,这对党史国史和邓小平研究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如果自己当年参与为小平同志拍照,这种资料散失的局面,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徐大刚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他作为《文汇报》的摄影记者,又开始拿起心爱的相机,为时代留影,为小平同志留影。

  徐大刚记得,小平同志从1979年8月到1985年2月,先后4次来过上海。

  1979年8月的那一次,徐大刚印象特别深。他记得这是小平同志第一次下榻“414”(即今天的西郊宾馆)。徐大刚对这里是很熟悉的。当年毛主席住在这里时,徐大刚作为摄影师,也常驻在这里。毛主席住一号楼,徐大刚和贾兴元等上海同志则住在另一个楼里。小平同志第一次来西郊宾馆,徐大刚给小平同志介绍过毛主席当年住在这里的情况。什么地方散过步,什么地方拍过照,河边哪个地方看过鱼群等等。他这个“导游”,当得很是称职。

  小平同志1979年在西郊宾馆,曾就内部宾馆和招待所应该尽快对外开放一事,对葛非(上海市委招待处处长)说过一段话。徐大刚身在现场,可以见证。他认为,小平同志的这段指示,直接促成了上海和全国一大批内部宾馆先后对外开放、走向市场。这段指示对于消除党内干部特权、促进机关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和壮大旅游宾馆事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徐大刚说,他记住了小平同志说的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可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他记不清楚了。

  很巧,十数年以前,我曾经采访过葛非同志。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我倒是有一段记录。当时葛非同志在东湖集团担任领导职务。他知道我要写一篇《禁苑开放》的长篇文章,介绍上海内部宾馆与招待所过去封闭的历史和对外开放的现在,表示十分支持。他陪我去参观了东湖宾馆、兴国宾馆、瑞金宾馆、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等主要宾馆,一边参观,一边如数家珍地叙说这些宾馆所在花园的历史。我清楚地记得他在瑞金宾馆介绍说,这里的一号楼,原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励志社”所在地;四号楼过去又叫“三井花园”,是日本人的别墅,又做过国民党三青团的学校。1949年人民解放军打进大上海,这里是将军们驻扎的第一站。“总前委”的领导邓小平、陈毅、粟裕、饶漱石、刘晓等,都曾在一号楼里通宵达旦地指挥过战斗。1979年小平同志来到瑞金宾馆,在一号楼外面散步良久。他指点着楼宇和林木,回顾峥嵘岁月,当年解放上海城的一场场战斗情景,他老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可惜葛非同志不久前去世了。我是在报纸上看到了讣告后才知道的。如果他健在,我想我会再次去采访他。

  徐大刚要竭力回忆的小平同志与葛非同志说的那段话,十多年前在那篇《禁苑开放》中,我是这样写的——

  1979年8月,邓小平同志到上海,住在位于虹桥路一侧的“414”(今名西郊宾馆)。工作之余,小平同志喜欢散步。一次散步的时候,小平同志指着满目青翠的林木草地,对陪同的上海市委招待处葛非同志说:“那么大的一个院子,平时不用,老关着,花那么多钱养护,多可惜!你们可以对外国人开放,赚点外汇,给‘四化’作点贡献么!”这一讲话精神,后来在会见上海市委的常委们时,小平同志又一次正式提出,并指定了时间,要求在1979年内作好各种准备,1980年就对外开放。

  这场在中国国内悄悄进行的内部宾馆大改革,其实就起始于1979年。徐大刚为自己亲见其事的发端而感到荣幸。二十多年过去了,徐大刚越来越清楚地掂出了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分量。小平同志关于向外宾开放内部宾馆的指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上海那些以花园别墅为主的内部招待所,纷纷对外开放。全国各省市的内部宾馆,也都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陆续对外开放,住进了国内外旅游者。

  1979年之后,小平同志又分别在1983年、1984年和1985年来过上海,住的都是西郊宾馆。徐大刚说,小平同志的几次视察活动,我都随队出去拍了照,许多照片当时就在各个媒体上与人们见了面。这一生,能为小平同志留下那么多的照片,我感到欣慰。

  用镜头定格难忘时刻

   小平同志自1988年后,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他老人家关心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外出视察。其时,上海与全国大小报纸的读者,都会在小平同志的新闻照片旁边,看到一个名字:柳中央。他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摄影记者,一个资深的新闻摄影家。

  跟随小平同志摄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其紧张与辛苦,也在人们意料之外。小平同志连续多年在上海过春节,往往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安排一次简单的团拜活动,与上海市领导见个面,共迎新春佳节。这样的除夕夜,也就是柳中央同志工作得最紧张的夜晚。

  柳中央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摄影家。一般早在除夕来临之前几天,他就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除夕夜小平同志会见上海市领导,正是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高潮时刻。这一场会见结束之后,柳中央并不是回家吃年夜饭,而是急着先回新华社上海分社,连夜冲洗放印照片,送分社和总社的领导审看。等完成了全部发稿任务后,他才回家。踏进家门时,往往已是深夜。家家“守岁”,而他却总是在奔波忙碌。每年亿万人大饱眼福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柳中央总是看得很少,有时甚至根本看不到。

  然而一到次日早晨,手里拿到了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无论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是《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许许多多的海内外报刊,往往都是在头版头条的地位,刊登“邓小平同志与上海人民共迎新春”的消息,同时配发小平同志参加团拜的照片,这时,柳中央就会完全忘记昨夜的辛苦,心里充满了轻松、愉快和劳动后收获的满足感。毕竟这些辛苦拍摄的照片,国内外亿万读者都看到了。而正是这些照片,展现了小平同志的形象,让世界各国的人民知道:小平同志在上海,小平同志身体健康,与家人一道享受着天伦之乐,平静地过着一个老革命家的简朴生活。这些信息对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来说,无疑是新春佳节里的一大喜讯,所产生的激励与鼓舞,不是几句话能够表达得清楚的。

  柳中央跟随小平同志外出视察拍照,有几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是小平同志到中百一店。柳中央记得很清楚,那是1992年元宵节的晚上。那天下午柳中央就接到了通知,说晚上有任务,要到中百一店去拍照。负责安排活动的上海同志介绍说,小平同志许多年没有进商店了,他老人家在南方的几个城市里,几次想到商店去看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后都没有安排。上海这次下了决心,要满足老人家进商店去看看的愿望。地点就安排在中百一店。

  这天下午,记者们比小平同志他们先行一步,到了中百一店。七点多,小平同志来到了四楼商场。柳中央看到,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桂宁,在他有名的“三尺柜台”上见到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与他亲切握手,两个人还在吴邦国同志的建议下,一道合了影。后来,在一个文具柜台上,由马桂宁提供服务,小平同志给他的孙辈买了铅笔和橡皮。卓琳同志和女儿们都很高兴地在一旁看着。后来才知道,这是小平同志解放后第二次进商店买东西。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场面,被柳中央一一摄入镜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同志,十分欣赏这些照片,亲自挑选了一张,推荐给上海的一家杂志刊登在封面上。

  更加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在小平同志购买好文具的几分钟之后。小平同志到中百一店来的消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传遍了整个商场。“邓伯伯来了,邓伯伯在中百一店!”许多人喜出望外,兴奋地口口相传,要在这吉祥的元宵之夜看一看小平同志的伟人形象。小平同志他们的电梯从三楼下到一楼,门一开,迎面就是欢乐的上海市民。大家充满了兴奋与期待,热气腾腾的场面完全出乎安排活动的负责同志意料之外。但老百姓对小平同志有着很深的、也很朴素的感情,这时意外见到了小平同志,都热烈鼓掌,高声招呼:“小平同志好!”气氛很热烈,场面却一点也不乱。小平同志此刻也显得十分高兴,他发现人群中有位女同志手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还特地走上去,亲了亲这个孩子。这时,来接小平同志的面包车已经停在了六合路上,离开南京路只有几步之遥,小平同志走出中百一店后,马路上的市民都热烈地鼓掌。小平同志在车门外停下步,向人群频频招手致意。元宵节之夜,发生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路上的这一热烈动人场景,实在令人永远难忘。

  还有一次经过旗忠村,也给了柳中央很深的印象。那一天,小平同志视察闵行开发区,讲了长长的一段话。这段讲话很精彩,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原来安排的计划,小平同志在闵行开发区待的时间没有那么长,因为谈兴起来了,谈话涉及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视察就超出了原定时间。结束了闵行开发区的视察后,小平同志一行乘车回西郊宾馆去。车队经过旗忠村,小平同志看到村里一个小学校正在举行少先队活动,小学生们在操场上列队集中,少先队的鼓号声响彻云霄。这时小平同志就要求下车看看。他老人家就是喜欢和群众在一起,尤其是见到了孩子们,他就特别高兴。小平同志下车后,饶有兴趣地走到小学生的鼓乐队前,停下来看了一会儿。他站在那里看着孩子们的时候,目光慈祥而温暖,就像是爷爷看着孙儿孙女们。不一刻,小平同志看到人群中有位农妇手里抱着一个男孩,他老人家又走上去,亲切地在这个孩子脸上亲了一下。这些场面,都被柳中央迅速地捕捉下来,定格在胶卷上。这些照片,有的在报纸上发表,也有的被收在当地许多种画册和纪念册当中,成为这个村庄永久性的光荣画面。那个被邓爷爷亲吻过的孩子,也成了同龄人中间的“小名人”。1997年小平同志去世后,柳中央还曾经去马桥乡旗忠村看过这个孩子,那时他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柳中央的记忆不错的话,照此推算,这个幸运的男孩现在应该是一个高中学生了。

  柳中央同志最初接触小平同志,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一次在上海展览中心,柳中央很偶然地见到了小平同志。其时的小平同志,正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第一次复出。他作为副总理来上海参加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这时,小平同志正在展览中心大厅等候外宾到来。上海那些“四人帮”爪牙,对小平同志很没礼貌,他们也在大厅等候外宾,却都离开小平同志远远的。也许因为等久了,小平同志拿出烟来要抽一支。可惜他找不着火柴。柳中央平时也抽烟,看见小平同志要抽烟却没火,就主动摸出了火柴,走上前去,帮小平同志把香烟点着了。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而且离开现在又是那么遥远了,可是在柳中央同志的记忆当中,却依然是那么清晰。毕竟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在人民心目中地位又是那么高,他的经历又是那样富于传奇色彩,而他当时的处境又是那样的微妙,柳中央又是以那样一种方式走近了小平同志。这种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

  采访结束时,我问柳中央同志:您给小平同志拍了那么多的照片,您自己有没有和小平同志的合影?

  柳中央说,你问起合影,我又想起了一件事。

  1992年,我们这些长期跟着小平同志拍照写稿子的记者,向上海市的领导表达了一个愿望:什么时候,也请小平同志与我们一起合个影。上海市的领导很理解我们的心情,很快就向小平同志的女儿转述了我们的愿望。小平同志的女儿与老人家商量了一下,老人家爽快地答应了。

  一次团拜会结束后,小平同志的女儿对我们说,你们不是要跟老爷子一起合个影么?今天是个机会。请大家都准备好,先把队伍站好。等一会老爷子走过来,一下子就能拍成了。

  我们这些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当时就像孩子似的,听到了这个消息,情绪很兴奋,马上就把队形站好了,虔诚地等在那里,等候小平同志的到来。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就走了过来,非常随和地站到了我们这些记者的队伍中间。记得是杨尚昆同志的儿子、著名摄影家杨绍明同志,举起照相机,为我们和小平同志一道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与个体摊贩热情握手

心中装着百姓的衣食住行

“这个饭店你们要很好经营啊”

为邓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

要让小平同志看到真实情况

为小平同志留影

最高形式的支持

“您是我们心目中最德高望重的”

朱志豪三见邓小平

建国后第二次进商店买东西

“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

雾散日出迎小平

“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在春节里为小平同志拍摄

阳光下的旗忠村

上海航空工业的节日

“箭箭成功,这很了不起”

“这就是社会主义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