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30 3.4折 88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平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1-1-1

上书时间2024-11-10

艺晴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戴平 著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9
  • 版次 1
  • ISBN 9787313270382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86页
  • 字数 751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戏剧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所撰写的部分戏剧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上海、北京等各大主流媒体和戏剧专业杂志上,计170余篇,涉及话剧、儿童剧、滑稽戏、广播剧和京、昆、越、沪、淮、粤、晋、秦腔、黄梅、评弹等戏曲、曲艺剧种。这些剧评大都从戏剧美学的高度,对戏的剧本、导演、表演、布景、灯光、音乐、人物造型等方面,做了综合的或有重点的透视和评介。文章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充分肯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其不足,有热情的表扬鼓励,也有诚恳的批评建议。作者把它们比为在戏剧的大海中捡拾到的若干多姿多彩的贝壳,并做了认真的鉴赏和精细的打磨。

 


【作者简介】

作者戴平,是上海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戏剧界的学术权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1981―1982年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进修,师从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杨辛。回校后,开设美学、戏剧美学、现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撰写评论、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雏鹰的记忆――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少数民族戏剧人才纪事》《聆听戏剧行进的足音》等。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民族发饰》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主编的《戏剧美学教程》被教育事业部门评为部颁教材。

 


【目录】

一、旧中出新,新而有根 / 1
旧中出新,新而有根――评京剧《大唐贵妃》/ 2
情与义、爱与恨的博弈――评京剧《春秋二胥》/ 9
自励、自信和自由――评《大唐贵妃》中史依弘的表演 / 12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关注“史依弘现象”/ 14
独领风骚史依弘――评京剧《新龙门客栈》/ 17
在敌人心脏里腥风血雨地战斗

 

――评现代京剧《红色特工》/ 20
戴副眼镜看京戏――看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23
当代戏曲界碑式作品的电影展示――评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 25

 

从《贞观盛事》到《廉吏于成龙》/ 28
重看尚言版京剧《曹操与杨修》/ 31
死学而后活用――评历史京剧《贞观盛事》青春版 / 34
南派京剧武生一绝――评翁国生主演新编历史京剧《飞虎将军》/ 37

 

仁者归来兮――欣赏京剧《大面》/ 40

 


 

二、景阳钟声震剧坛 / 43
从寂寞到闹热――贺上海昆剧团 40岁生日 / 44
景阳钟声震剧坛 / 48
身临其境地“看戏”――欣赏昆剧电影《景阳钟》/ 52
戏曲电影拍成后,别放在仓库里 / 55
瞻仰昆曲先祖的朝圣之旅――评昆剧《浣纱记传奇》/ 58
别出新意解“红楼”――品昆剧《红楼别梦》/ 61
一张桌子四条腿――评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 64 

 

七步吟又谱新曲――昆剧《川上吟》印象 / 67
超越时空的生死情怀――评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 69
看昆曲演员练功 / 72
穿中装听昆曲 / 75
戏曲演员是否都要大学本科毕业? / 78
论昆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人才接续 / 81
培养昆曲人才的对策 / 86
好演员是舞台上演出来的 / 89
一个甲子的辉煌 / 92
似有形,却无痕――读沈斌《品兰探幽――昆剧导演之路》/ 95
论丑角之美 / 98

 


 

三、一样的悲怆,不一样的情愫 / 119
一样的悲怆,不一样的情愫――赞方亚芬唱“三嫂”/ 120
唱不尽的玉卿嫂――欣赏越剧电影《玉卿嫂》/ 125
光明颂――看当代越剧《燃灯者》/ 127
看越剧电影《西厢记》,为何台下响起掌声? / 130
情深义重,唯美清纯――欣赏越剧《双飞翼》/ 132
不写爱情故事,一样好看动人――评越歌剧《山海情深》/ 135
道观中的爱情轻喜剧――看越剧《玉簪记》/ 137
王文娟:永远的“林妹妹”/ 140
从诸暨走来的贾宝玉 / 143
戏剧界的一位“挑山女人”/ 147
对布莱希特戏剧观的一次致敬――试评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152
他是一位敢于“犯规”的导演 / 155
诗化的《柳永》/ 160
弱女不服命,伤痛自己抚――评新编越剧《风雪渔樵记》/ 162
期待上海越剧再出新的“六大经典”/ 165
十年琢得玉成器――喜看越剧第十代演员登台 / 170
喜看越剧男演员后继有人 / 175
男小生在越剧舞台上并不寂寞――评越剧《铜雀台》/ 178
看越剧、评越剧、写越剧――评《李惠康戏剧评论创作与剧作选》/ 181
袁雪芬四改《祥林嫂》成精品 / 185
论越剧的守正创新 / 189 

 


目录3

 

宅在家里的日子 / 201

 

喜听斯人曲,欣闻范派传 / 203

 

四、八年磨一戏 / 207
四十年琢玉成大器 / 208
《敦煌女儿》本是上海女儿――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 212
八年磨一戏――回望《敦煌女儿》创作历程 / 215
人在文库在,待尔凯旋归――评大型沪剧《一号机密》/ 219
上海屋檐下的悲情与暖流 / 222
解派艺术非寻常――纪念解洪元先生百岁诞辰 / 225
家长里短都有戏――看沪剧《小巷总理》/ 228
向崇高的精神境界攀岩的苦痛――看沪剧《邓世昌》/ 230
努力打造沪剧史上的高峰之作――再看沪剧《邓世昌》/ 232
小小钥匙重千斤――评沪剧《51把钥匙》/ 236
一曲《紫竹调》,唤起多少情?――欢迎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 / 239
一台充满青春气息的好戏――评沪剧《回望》/ 242
不忘战争是为了和平――上海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戏剧演出述评 / 245

 

漕宝路七号桥的一段悲壮历史――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 250
上海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评原创大型沪剧《陈毅在上海》/ 253
地铁里的大爱――评广播剧《五号线上的马拉松》/ 255

 

五、漫长的卑微中透出不朽的崇高 / 261
漫长的卑微中透出不朽的崇高――评梁伟平成功主演《武训先生》/ 262
寒夜中透出的一缕春光――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265
淮剧的“春天”到了 / 268
《大洪流》演活了小人物 / 272
淮剧筱派旦腔之美 / 274
一幅画惹出的祸――漫议小剧场淮剧《画的画》/ 276
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欣赏程少拧盎匆簟毖莩 / 279

 


 

六、姚慕双,世无双 / 283
姚慕双,世无双 / 284
听姚勇儿讲上海史 / 287 

 

为中国滑稽戏诞生 110周年“做生日”――漫评中国滑稽戏展演 / 290
笑点不断,唱段不多――评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 293
滑稽界的一块“活化石”――周艺凯 / 295
龚仁龙的肉里噱 / 297
一台观众大笑二百余次的滑稽戏――评滑稽戏《以心攻毒》/ 300 
80后的“马天明”――评滑稽戏《今天他休息》/ 302“冷面滑稽”的艺术魅力――评滑稽戏《一念之差》/ 304
活生生的口述历史――评滑稽戏《上海的声音》/ 307
滑稽戏的一个新“宝宝”――评《舌尖上的诱惑》/ 309
俗中见雅 笑中含悲――评滑稽戏《 GPT不正常》 / 311
传统滑稽戏的现代拓展――评贺岁喜剧《四大才子》/ 314
用好戏把滑稽戏观众重新请回剧场 / 316
《汤团王》,张文龙的眼睛 / 319
讲好“民国女神”的故事――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322

 


 

七、《深海》中的深情 / 325
《深海》中的深情――评话剧《深海》/ 326
《等待戈多》中国首演在上海 / 329
陈明正点燃了中国探索性话剧的火把――评话剧《黑骏马》/ 331
重温斯坦尼,致敬契诃夫――欣赏话剧《万尼亚舅舅》/ 334
大爱也有声――看话剧《国家的孩子》/ 336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看话剧《韩文公》/ 338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评原创历史剧《大清相国》/ 341
中国话剧的高地――欣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 344
一幅古画背后的历史故事――评话剧《富春山居图》/ 347
历史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沉思――看大型历史话剧《大明四臣相》/ 350
一台学院派色彩浓重的好戏――欣赏《护士日记》/ 353
喜怒哀乐众生相――评话剧《盛夕楼》/ 355
让生命有尊严地逝去――评话剧《生命行歌》/ 358
正能量的梦幻诗――评诗化话剧《漫长的告白》/ 361
此美唯独上海有――看话剧《永远的尹雪艳》/ 363
淡淡的,却充满了温情――看话剧《桃姐》/ 366
若即若离 不即不离――观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 369 

 


目录5

 

患难相助是双向的――看实景音乐话剧《苏州河北》/ 371
在每一台戏里寻找“创新的珍珠”/ 373
美醉了,《朱q》! / 376

 

红色经典的非常传承――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379
每个家庭都值得一看的音乐剧――评《妈妈再爱我一次》/ 382
先喝了苦水,又喝到了甜水――再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 384
流星一闪即逝,但留下了永恒光芒――评话剧《浪潮》/ 388
不能忘却云间五颗闪亮的启明星――评话剧《前哨》修改后的二轮演出 / 393

 

八、各地好戏 / 397
婺剧为何连中三元? / 398
一出真善美结合的好戏――评粤剧《谯国夫人》/ 401
李白不虚长安行――评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 404
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看黄梅戏《徽州往事》印象 / 407
新不离宗,古不陈腐――谈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再起 / 409
古树四百年,繁花开满枝――欣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 / 413
用现代人目光看崔氏――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 416
明智的转型――评小剧场黄梅戏《薛郎归》/ 418
覆水难收心可收 / 420
小人物的机智和温情――欣赏绍剧《绍兴师爷》/ 422
大义铸大美――欣赏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424
小丫杠起了大旗――评扬剧《花旦当家》和龚莉莉的表演 / 427
一曲知民情、纾民怨的慷慨悲歌――评大型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430
长袖善舞说《行路》/ 435
《女吊》的复活――欣赏绍兴目连戏《女吊》/ 437
一夜还原八百年 / 440
诗是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欣赏《行板如歌》朗诵晚会 / 442
英雄不问出处――看央视诗词大会比赛有感 / 445
大美,白茹云! / 447
这个孔夫子很幽默可爱――评相声集《子曰》/ 449
曾小敏,南国飞来的靓丽“头雁”
――评广东粤剧院来沪献演的三场文艺盛宴 / 451
晋剧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赞新编晋剧《庄周试妻》/ 457 

 


九、儿童剧这朵花 / 461
儿童剧这束花应是五颜六色的 / 462
从《马兰花》到《巴黎圣母院》/ 465
让孩子们记住雨果的名字――欣赏儿童剧《巴黎圣母院》/ 471
大难之下没有天敌 / 473
在舞台上树立一代宗师形象 / 476
用儿童的眼光诠释、演绎经典名著 / 478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观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系列绘本剧有感 / 486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 488
小星星,亮晶晶――评广播剧《满天都是小星星》/ 490
孝与爱的泪水――评儿童音乐剧《田梦儿》/ 493

 


 

十、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 / 495
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百花枝头》序 / 496
船小好调头 / 509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 513
民营剧团敲响了 
2020年上海剧场演出的开场锣鼓 / 516

 


 

十一、艺文“万花筒”/ 519
《城市节日》序 / 520
非常人做成非常事――《破冰之旅――上海大剧院的建造与经营》序 / 524
在宣纸上展示另一种舞台人生――《粉墨梨园――张忠安戏画集》序 / 526
女导演也是半边天――《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序 / 529
《阿楠说戏 
3》序 / 532
世界,也可以这样表现 / 535
《无终的对话――胡项城作品展》前言 / 537
一部简约系统的艺术史工具书――评《中华艺术史年表》/ 540
一个艺文“万花筒”――评《文化审美研究的海派情怀》/ 543
耐得寂寞方能大有作为――在胡妙胜教授研讨会上的发言 / 545
顾春芳有幸,北大也有幸――读《戏剧学导论》/ 548
倡导教育戏剧――读《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 551
读懂樊锦诗――读顾春芳新著《我心归处是敦煌》/ 553
沪剧第一史――评《沪剧与海派文化》/ 556
三位护花使者 / 560 

 


目录7

 

十二、往事追忆 / 563

 

上戏之父――怀念上海戏剧学院老院长熊佛西 / 564

 

听陈茂林忆熊佛老 / 570

 

上戏之魂――朱端钧先生诞生 
110年纪念 / 573

 

陈钧德教授,你在哪里? / 580

 

泪洒遗墨 / 583

 

后记 / 58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