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流行风:跨越六十年的时尚(1950-2010)

8 九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信、朱宁虹 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2-2-4

上书时间2024-05-27

艺晴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信、朱宁虹 著
  •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0
  • 版次 1
  • ISBN 9787102052724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北京流行风”是好是坏,咱先不说,但合不合时宜就要自个儿把握了。这里多数人其实也是不过脑子地瞎跟着,少不了盲目地学、费劲赶时髦儿的,还不惜做一些“老黄瓜刷绿漆”的事儿。找乐的人可多了去啦,咱不评论。也许这就是“跟风儿”——时尚的说法就是趋众现象吧。
【作者简介】
杨信,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北京。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宣传部部长.北京杨信民俗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民俗风情画家。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现任职北京青年报社,美术编辑。二十余年新闻人生涯,三十余年画家视线,以岁月感悟民风,以镜头记录传统。四十余年人生沉浮,关注北京文化,京城民情、民俗、民风,积累、沉淀于心,致力于老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独辟蹊径的“彩色铅笔风情画”画作内容丰富,幽默、夸张、厚重,厚积薄发,淋漓酣畅,诠释了京味文化的内涵和真谛。已出版《捧读胡同》《京城老行当》《大前门外》《怀旧图景一一什刹海》《九门深处》《八达岭》等系列图书,手绘地图等十多部作品集,并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人画展。近年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盛会上,其京味风情绘画已成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京味文化符号,应邀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展示,淋漓尽致地展现“京味文化”的精髓。2010年5月《流动的北京胡同》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北京周上展览。
【目录】
衣冠最风流
神州军绿最时髦(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
温暖的军大衣(流行于20世纪60-80年代)
男孩的时尚一一“回力”球鞋(流行于20世纪50-70年代)
最风光的白球鞋(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白边懒汉鞋”(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戴口罩也成时尚(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背个马桶包也时尚(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
自己钩的三角围巾才时尚(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羊剪绒、青根貂、水旱獭皮帽(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三接头”皮鞋(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彩色纱巾(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海魂衫(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鸡腿裤(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制服上的假领子(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
“广老帽”与发廊(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袖口带商标的洋西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扫街”的喇叭口裤(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贴着商标的蛤蟆镜(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高仓健、“板儿寸”与寻找男子汉(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
“派力斯”中山装(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踢死牛”皮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盘头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蝙蝠衫(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牛仔裤啊牛仔裤(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弄个“鸡窝”头最时髦(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人人一条健美裤(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男发烫出大“花儿”来(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街上流行马海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乱真的仿貂皮大衣(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猎装的兴起(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街上流行穿风衣(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满街锃亮漆皮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皮衣、飞行服和毛皮领子(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紧跟港台校服风(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
描眉画眼的美容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松糕鞋让人长高了(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末)
唐装热满全球(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
男人不能光膀子,女人可劲儿露肚脐(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末)

民以食为天
腌咸菜、渍酸菜(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葡萄糖瓶子盛西红柿酱(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糖精、色精、香精兑成“三精”水(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馒头抹芝麻酱蘸白糖(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排着大队买白薯(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加糖精的爆米花儿(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麻辣小龙虾(流行于2000年至今)
鸭脖子(流行于2000年至今)
“土家掉渣饼”(流行于2005-2006年)
糖炒栗子(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五花八门的气功(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台球桌子撂街头了(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
跟着《少林寺》剃光头(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体操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呼啦圈儿热(流行于1991-2005年)
健美运动和健美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撞拐(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

家住四九城
纪念章(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
革命婚礼(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
供个芒果成时尚(流行于1968年秋)
粮票儿换鸡蛋(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钩个窗帘儿、桌布也时尚(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肥皂盒儿改成收音机——超外差(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汽油桶变成太阳能(流行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
酒杯做台灯,胶片儿做灯罩(流行于1975年)
易拉罐做的电视天线(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
“掏裆”骑自行车(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
劳保手套织了线衣(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国产手表热(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三转一响”带“咔嚓”和“四十八条腿”(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捷克式酒柜(流行于1975-1985年)
刷墙围子(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
“抠”我的寻呼机(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
摩托车(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安电话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
“大哥大”(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
练摊儿(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
体育彩票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全民炒股(流行于1992-2006年)
网站、网吧和网络文学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末)
京城流行十字绣(流行于1996-2005年)

行走胡同间
“飞鸽”、“永久”自行车(流行于20世纪50-70年代)
走街串巷的婚事厨子(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玩家逛信托(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
纸钱包(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烟摊儿(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
自行车有了加快轴(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背着画夹子满街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友谊商店购物最时尚(流行于20世纪70-90年代)
“红胳膊箍”(流行于1967-2008年)
“摩的”(流行于1990-2005年)
随身听Walkman(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倒彩电(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折叠花伞正时髦(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美人挂历挂街上(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进口旧服装和旧货市场(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从“126P”开始的私家车(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学车热带动驾校兴起(流行于1995年)
电瓶车、电动自行车(流行于2005年至今)

怎么都是乐
链子枪(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
小人儿书摊(流行于20世纪50-70年代)
冰棍棍儿(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
收藏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
养鸽子(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
路灯底下的牌桌儿(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玻璃丝”编了金鱼、茶杯套(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草珠子、糖纸串门帘(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攒糖纸(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拔“老根儿”(流行于20世纪50-70年代)
君子兰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背着吉他唱情歌(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交际舞(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滑冰热(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板儿砖”里的“靡靡之音”(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
“串带子”(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
玩魔方(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武松和孙悟空的天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看“春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涌进国门的电视剧(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琼瑶热(流行于1981-1998年)
霹雳舞(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攒邮票(流行于1987-2002年)
街上流行婚纱照(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牡丹鹦鹉(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
养宠物(流行于2000年至今)
逛潘家园旧货市场(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古典家具热(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
立交桥下的大秧歌(流行于1998-2002年)
普洱茶热(流行于2006-2008年)
民俗热(流行于2000年至今)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