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宜笔记 正版现货0001Y
  • 敬宜笔记 正版现货0001Y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敬宜笔记 正版现货0001Y

50 九品

仅1件

上海杨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敬宜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2-20

中原专业音乐书库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范敬宜 著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6760581
  • 定价 1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7页
  • 字数 150千字
【内容简介】
收入这本小册子的,除了前面六篇外,都是我近年在《新民晚报》“敬宜笔记”专栏里发表过的拙作。
我从事新闻工作匆匆已50年,还从来没有出过个人作品专集。在这之前,人民日报出版社曾经为我出过一本《总编辑手记》,不过那完全是工作日录,算不得是作品。后来又有好几家出版社愿意为我出版新闻、评论、散文集,我都婉谢了。这倒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觉得过去写过的多属“覆瓿”之作,有留存价值的东西太少,不如藏拙为好。
1998年春天,我从《人民日报》的岗位上退下,到了全国人大,工作压力相对减轻。《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责编贺小钢同志便来找我,提出希望为我开辟一个比较轻松的专栏,条件相当宽松:内容不限:可以记事,可以记人,可以谈古,可以说今;体裁不限: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散文,可以是杂文,可以是书信;篇幅不限:可长可短,短者几百字,长者一千多字;时间不限:每月可以三、四篇,也可以一、两篇。盛情难却,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应承了下来。不知不觉一试就两年有余,居然巳凑满五十多篇。如果不是《新民晚报》提供了这样一块园地,并且经常“催耕催种”,是不可能有此收获的。
虽说跟文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要写点“轻松”的文字却并不轻松。我理解,报社对这类专栏所要求的轻松是:既要有点可读性,又要有点思想性;既要有点人情味,又要有点文化味;既要有点情节,又要有点情趣;通而不俗,雅而不酸。对我这个写惯报章文体的人来说,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好在为“夜光杯”写稿的作者有许多是我尊敬、仰慕的学者,如季羡林、王元化、冯亦代、黄苗子、黄宗江、虞丹等先生,我就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艺”。当然,只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
有些同志常对我说:写这样的“豆腐干”“千字文”,对你来说岂不是轻而易举?只有我自己知道,写得很累,写得很慢。不能不承认,人到老年,思维迟钝了,笔尖也迟钝了,“一挥而就”的时代已经逝去。我能依靠的只有少睡觉,少休息。自从“敬宜笔记”开栏以后,我就自觉地把午休免了,因为午间是我一天中唯一基本上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有人建议我把这本书定名为《午间集》。(因怕招攀附宋代词人《花间集》之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当然,也有朋友责我“何自苦如此”?我自嘲曰:“不过是为了预防僵化、老化,预防将来得老年痴呆症。”事实上,我并不以为苦,而是以此为乐。真的,写《笔记》是我晚年的一大乐,一种难以言传的赏心乐事。
【作者简介】
范敬宜,1931年生于江苏吴县,1937年迁居上海。先后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1951年离开上海,远赴东北,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助理编辑,辽宁日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反右、“文革”均遭厄运,在辽西贫困山区生活十年之久。1984年调京,历任国家外文出版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充满传奇色彩,写过大量新闻作品。本书收集的主要是他1999年以来的《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敬宜笔记”专栏写的随笔。
【目录】
自序

“人走茶凉”属正常
曰归曰归归未归
大师与小卒
漫步巴黎忆恩师
一张名片五十年
蓝色的火焰
从章太炎想起王佩诤
人到晚年学说话
叶圣陶的尊师情结
校长的人格魅力
变黄的作文卷子
北方工大有座艺术馆
惭愧
垫过猪圈的名碑
访旧须趁人未老
可爱的“燕子”
课文应收《隆中对》
莫忘博物馆
离筵壮歌
人近七十学听话
两块和田玉
从“一位罪犯”说起
龙年春节忆”沙龙”
任仲夷的幽默
“鉴定家”的堕落
有这样一位县长
青年歌手,请你理解
古战场上电话多
如果周庄当年……
“余束发”是谁?
上海女画家忆旧
红楼忆吴梅
上海人的心气
话说“洋泾浜”
名医的医风
华尔道夫饭店感怀
为“五分钟发言”鼓掌
“世外桃源”爱鸟情
云南鲜花论斤卖
换个角度谈张謇
变在不知不觉中
胡绳的最后一篇文章
踏雪想“闲事”
春夜听琴
柯灵在我家疗伤
革命的“铜豌豆”
香雪海之恨
惜哉!樊伯炎先生
听中山先生当年的声音
“老泪”何以“浑浊”?
记者为何不”记”?
孟母碑前思“母教”
涸者如斯夫
昆曲欣逢又—春
难忘深深—鞠躬
漂亮的回答
有山无水又何妨
再谈母教
流风遗韵忆画坛
雨歇波平政亦闲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