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5 2.9折 17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烟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书127-4a-1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赢天定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编
  •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2821951
  • 定价 1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29页
  • 字数 218千字
【内容简介】
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西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中国大陆50年来的最大地震,也是我国全面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以来发生的首次8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形成长达462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所幸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人迹罕稀的青藏高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预报既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大科学难题。要实现地震预报,沿需经过长时间、多学科、全方位联合攻关。从经验的积累至规律的归纳,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理论创新的探索历程。我国地震预报史表明,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发生,几乎同时向人们展现了地震预报的光明前景与科学探索的艰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思维、新发现推动着新兴学科、综合性学科不断涌现,为我们继续攀登地震预报巅峰——实现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科学活动探索、解释、检验的基本三要素,从科学发展论的角度充分展现了8.1级地震的发生将成为地震研究史重要的篇章,也可能为我们深入地探索地震预报产生影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这次地震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在第一时间段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获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其后,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考察、现场流动观测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获得资料的面之宽、量之大,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汇集人类共同智慧,攻克自然科学难题,造福于民,惠泽社会,是这本书的期望和目的。
【目录】
绪言

第1章 地震参数和地震构造背景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参数

  1.2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1.3 青藏高原的震源机制解

  1.4 青藏块体近期构造变形特征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第2章 地震地表破裂带和震害

  2.1 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2.2 沿青藏公路(铁路)地震震害和地震烈度

第3章 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

  3.1 资料及预处理

  3.2 震源机制的确定

  3.3 震源时间函数的提取

  3.4 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第4章 余震活动

  4.1 余震序列目录的完整性分析

  4.2 余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衰减过程

  4.3 余震的级序分布

  4.4 强余震活动和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

第5章 大地震前后的地震和前兆观测异常变化

  5.1 大震前长期地震活动空区

  5.2 大震前地震条带和中期地震平静

  5.3 大震前中期地震活动参数的时间变化

  5.4 大震前后地壳的水平运动

  5.5 大震前地下流体中期和短临异常变化

  5.6 大震前电磁和应力短临异常变化

  5.7 大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区域卫星热红外图像的短临异常变化

第6章 同震和触发变化

  6.1 青海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2 四川省、甘肃省和云南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3 江苏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4 首都圈地区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5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第7章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后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趋势讨论

  7.1 中国大陆西部及领区未来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趋势的讨论

  7.2 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后欧亚带和中国大陆及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