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精装
¥
5
3.8折
¥
13
九品
仅1件
作者[法]小仲马 著;黄甲年 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法]小仲马 著;黄甲年 译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35412683
-
定价
1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8页
- 【内容简介】
-
小仲马,生于1824年,卒于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幼年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七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备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成年后,他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他人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从1846年至1847年,小仲马完成了一部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奇遇》,还出版了诗集《青年罪孽》;但成名作是1848年问世的小说《茶花女》。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该书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之作,但更多的人们则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小仲马一举成名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小仲马发电报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
”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茶花女》率先把一个混迹于士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该书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材,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兴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后,小仲马又写了二十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描写在资产阶级淫靡风尚毒害下沦落的女性,或表现金钱势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质。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茶花女》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当时巴黎有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从诺曼底乡下来到巴黎,沦为妓女,后来得了肺病,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她成了《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原型,那个令人断肠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创作出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巫师,脾气暴躁,整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法国到了瑞士。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已经到农庄里干活了。阿尔丰西娜在十五岁时离开故乡来到巴黎,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天姿绰约的她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舞场,并立即成为公子哥儿竞相追逐的对象。她结识了不少男友,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也同地位显赫的贵族青年同居。正是靠着这些人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进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自己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还把名字改为玛丽·杜普莱西。玛丽·杜普莱西不但相貌姣好,而且聪慧过人,谈吐不俗,平时酷爱读书。文学、音乐、绘画都有所涉猎。难怪一些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于她,设法同她交往。在玛丽·杜普莱西的情人里面,就有《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小仲马在剧院里初次见到玛丽,就被她美丽的容貌、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当晚散场后,小仲马便去登门拜访玛丽,见她正在咯血,深表关切,劝她保重身体。玛丽被他诚挚的关怀之情所感动,对他心生好感,答应和他交往。他们之间有过一段温馨缠绵的快乐时光,然而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爱恋,但也有嫉妒的心理,他不能容忍玛丽再同其他男友来往,当然这在玛丽看来是不可能的。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来维持自己优裕舒适的生活。这令小仲马十分恼火,最后只有痛苦地分手。分手不久,玛丽便撒手人寰,当时小仲马正在外地,回来时已是天各一方了。小仲马满腔的悲哀和愧疚无处诉说,只能付诸笔端,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一段哀怨感人的故事。
《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也像她的原型一样,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然而,玛格丽特和玛丽·杜普莱西还是有区别的,玛丽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显得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她被阿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变卖所有的财产,还清债务,和阿芒一起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不料阿芒虚伪、自私的父亲闻讯赶来,横加阻挠,逼着玛格丽特与阿芒断绝往来,粉碎了她的美梦。阿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爱慕虚荣变了心,对她万般羞辱。于是玛格丽特心力交瘁,在冤屈和疾病的折磨下,饮恨黄泉。
《茶花女》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玛格丽特甘愿牺牲自己向往已久的奢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肩,也不愿情人去借债。在情人父亲的逼迫下,她忍痛牺牲自己的爱情。阿芒对玛格丽特一见倾心,心里头只有情人的倩影,为了情人,就是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爱之弥深的表现,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仍然要将她挖出来,见上最后一面。这样的爱情怎不令人撕心裂肺。玛格丽特尤其看中阿芒真挚的同情心,当自己咯血时,对方所表现出的关怀令她大为感动。阿芒爱她是为了她,不是为了自己,而别人爱她从来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爱情描写读来真实可信。
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小仲马通过阿芒来复述玛格丽特的遭遇,借情人的耳朵、眼睛和所思所想来反映玛格丽特当时的心境,最后又以她的日记说明真相,深刻地反映一个妓女在临死前的内心独白。玛格丽特在书中被刻画得相当丰满,仿佛是活生生的人物,并且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小仲马并不忌讳她身上的妓女习性: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过着豪华、放荡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马认为玛格丽特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寻欢作乐的目的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离开这痛苦的人生。但她对社会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这些人不把她当人看,在他们眼里,她只是物,是他们猎艳的对象。阿芒认为玛格丽特身上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她虽然过着放纵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纯真、圣洁。玛格丽特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应该就是她为了赎罪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她的纯洁而高尚的心灵。可以说她虽然是一个步入红尘尾。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茶花女》的享誉世界,同歌剧《茶花女》的推波助澜,交相辉映分不开的。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茶花女》是通过林琴南的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林琴南译的第一部小说,用文言文译就。后来还有刘半农译的《茶花女》戏剧,以及夏康农译的小说。现在又有多种新译本流行,包括读者诸君手头的这个译本。中国舞台上也经常上演《茶花女》歌剧。可见这部小说日久弥新,魅力永恒。
- 【作者简介】
-
亚历山大·小仲马目录[隐藏]小仲马简介◆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茶花女》写作特点小仲马简介 亚历山大·小仲马AlexandreDumasfils(1824~1895)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当公务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受父亲影响,他也热爱文学创作,并且和他父亲一样勤奋,成为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大仲马很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传说曾经有人问大仲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马自豪地回答:小仲马。和大仲马侧重表现历史,专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不同,小仲马则专写现代剧。小仲马幼年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亲眼看到大仲马一生受累于种种桃色事件,并因此落得晚景贫困凄凉。所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小仲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开始为小说,后被改编为话剧,它赞颂了玛格莉特出自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话剧一上演,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小仲马从此后专门从事话剧创作,其他比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钱问题》、《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感情真切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 起初,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父亲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直到后来,这位编辑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时疑惑地问道:“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茶花女》 我国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 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场俗世的爱情成全了一个漂亮女人最终的美丽。 19世纪法国优秀作品 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在中国,《茶花女》可以说是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译家林纾用文言体翻译出版了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后,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故事在中国的读者群中迅速流传,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一举成名之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璧”的奇观。 大前年病中无聊,随手捡起此书躺在床上重读,竟然一口气读完,且潸然泪下。年轻时读林琴南的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也曾感动过,但以我现在的年纪自以为不会这样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马还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书列为爱读的名单中。是什么感动了我呢?主要是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这类爱情故事在中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茶花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大部分篇幅让茶花女的情人阿尔芒复述她的遭遇,最后又以她本人的日记更深地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 ——著名学者 袁行霈 我读《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时,从晚上八时我便拼命看,夜间一时看完,让我妹妹起来看,翌晨五时,妹妹回到床上睡觉。我一边翻看第二遍,一边走到轮渡过海去还书。还记得那晚停电,点两盏油灯。仿佛听见窗下有人哭泣,几次撩开窗帘,望着发白的小路,我已泪流满面。 ——著名诗人 舒婷 《茶花女》影响确是不小,作为一种流行,却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著名作家 叶兆言 翻译最早的法国小说 1848年,法国作家小仲马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小说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得千千万万读者为这则红颜薄命、男女悲欢的故事一洒同情之泪。这部小说的第一批中国读者当是那时在法国的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只是在小说发表半个世纪之后的1898年,由"译才并世数严林"中的林纾将其译成中文后,才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据考证,1897年某日,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王寿昌,前往访见正怀家国之忧的林纾当时国家正遭列强入侵,林纾本人又遭中年丧偶之痛 ,对他说:"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于蹙额对坐耶"林纾听后,思之有理,才请王氏口述,自己笔录,合译了小仲马的这部小说,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 《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起初于1899年2月以“素隐书屋”名义刻版印行;1901年又以“玉情瑶怨馆”名义再版,同样为木刻本;1903年又由文明书局用铅字排印,发行第3版。“由于这部小说内容新鲜,译笔凄婉而有情致,一时风行海内,不胫而走。”严复曾赞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总之,“译本问世之后,对我国文学界大有冲击,使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小说迅速被淘汰。”(见《1840~1919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中的译本《解题》)。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摹仿之下,写出不少新意义、新结构的爱情小说。 小仲马的《茶花女》就这样作为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我国来了。有人统计,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1848年小说《茶花女》的问世,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描写在资产阶级淫靡风尚毒害下沦落的女性,或表现金钱势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质。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 【目录】
-
序言
献给玛丽·杜普莱西小仲马作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