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马克思与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比较研究
  • 青年马克思与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比较研究
  • 青年马克思与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比较研究
  • 青年马克思与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比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年马克思与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比较研究

135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淑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9-21

时光尽头恋人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淑娟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0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72776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6页
  • 字数 222千字
【内容简介】
近年来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思想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仍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目前,从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等角度展开的讨论比较多,而关于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启发了马克思的研究尚不充分。德国学者施泰因(Lorenz von Stein)1842年出版的著作《今日法国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早向德意志学界系统性地介绍了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社会和无产阶级等概念,为德意志学界开出了一个以社会概念为核心的新的问题域。马克思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青年学者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施泰因的启发。研究施泰因在这一著作中构建的社会概念,并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可能是进一步讨论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具体影响的一个重要线索。
  面对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社会危机和阶级斗争,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学界兴起了理解社会的诸多理论尝试。马克思和施泰因是其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路。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包含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终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国家作为虚幻的共同体终将消灭,人类将进入更高的自由状态。而在施泰因看来,以私人所有为基础的社会分化无法被彻底消灭,国家作为调节社会分化加剧的机制,应当尽可能为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条件,使每个个体的人格性得到*充分的实现。由此施泰因成为德国实证社会学和社会国(Sozialstaat)(即福利国家)思想的奠基人。探究两位思想家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同洞察,有助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
【作者简介】
王淑娟,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人,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国际政治学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目录】
第一章同一时代的不同选择

第一节德意志的命运与社会概念的凸显

第二节社会概念群的“发明权”之争

第三节重要术语译名与时代特征

第二章德意志统一民法之争与社会概念的渊源

第一节何谓德意志统一民法之争

第二节蒂堡:民法是规范市民关系的法律数学

第三节萨维尼:借罗马法缓和市民关系的剧变

第四节黑格尔:从身份社会到市民社会

第五节理性、历史与自我意识

第三章市民社会与理性国家

第一节施泰因:萨维尼批判和黑格尔批判

第二节马克思:历史法学派批判和理性国家观反思

第四章施泰因的社会概念

第一节文明理念与社会:1842年《今日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二节资本与劳动:1850年《法国社会运动史》

第三节施泰因社会概念的演进及其思想渊源

第五章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批判与作为中介的施泰因

第一节马克思与施泰因之间可能的交往

第二节施泰因中介:马克思与科尔布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

第三节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现实分离

第四节社会解放与无产阶级

第六章马克思共产主义转向和新的社会概念

第一节异化劳动与新的无产阶级概念

第二节交往异化与人的社会本质

第三节新的共产主义概念和新的社会概念

第七章两种社会概念的比较

第一节市民社会与社会

第二节实证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