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融合概论(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媒介融合概论(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1 八五品

库存4件

安徽滁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宫承波 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04378071

上书时间2023-07-29

明月书坊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本店为统一导入数据不保证有光盘等附件二手有笔记,介意的慎拍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宫承波 编
  •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2
  • ISBN 9787504378071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4页
  • 字数 3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创意产业的发展呼唤创意产业人才,呼唤创意产业教育。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需要三方面的人才,即创意方面的人才、创意经营方面的人才和创意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也就决定了创意产业教育的三大领域,即创意教育、创意经营教育和创意管理教育。媒体创意专业正是应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由中国传媒大学创办的一个面向传媒领域的属于创意教育方面的专业,可以说是回应业界需求、拥抱创意时代的产物。本专业自2003年起开始招生,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如今专业定位已经明确,办学模式已基本成型,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基本稳定。
  我们的媒体创意专业是如何定位的呢?
  笔者认为,所谓媒体创意教育,从整体上说,其最终目标应当是培养面向传媒市场需求和变化,能够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不断地提供创新性、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也即人们常说的所谓“媒介军师”,从人才规格上说,这是一种以创新性、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集人文艺术素养、传播智慧以及媒介经营策略、管理策略等于一体,面向现代传媒整体运营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媒体创意专业的教育理想。然而,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分层次的,作为本科层次的媒体创意专业,其教育目标的设定还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目标过高、过大,不仅不能够顺利实现,而且实施起来容易失去重点和方位感,容易在办学上流于宽泛。
  正是因此,我们采取了适当收拢、收缩培养口径,同时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思路。根据业界需求和本校、本专业优势,目前我们将媒体创意专业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创意传播”领域。所谓创意传播,根据笔者的理解和界定,它既包括信息传播与媒介运用的策略和智慧,也应当包括媒介信息建构的技能、技巧,即我手达我心,想到了就能做到——比如,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创造新潮的视觉语言,进行超现实、跨媒体的艺术表现、特技表现,等等。这样的专业定位,意在与当前传媒业界兴起的所谓创意策划职业相结合,同时兼顾到多数本科生毕业后要从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做起的现实。这样的专业定位,无疑也蕴含了抓创意产业教育“牛鼻子”的意图。根据上文所述创意产业教育的三大范畴,所谓创意传播,无疑属于创意教育范畴——创意教育是以培养创意人才为目标的,应当说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为,如果没有创意人才、没有创意,那么所谓创意经营、创意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作者简介】
  宫承波(1966~),山东大学文学(文艺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民族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传媒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任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制意研究中心主任;被推举为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全国传播学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教育联席会议秘书长等,并被遴选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评议专家、中央电视台栏目评议专家、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影视剧审查专家等。
  主持创办了《新传媒》学刊(2010年始,已出版20期)。
  有专著、合著十余部,主编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传播学纲要》(独著)、《新媒体概论》(主编)分别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8,2013);《中国动画史》(主编)、《春晚三十年》(主编)、《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合著)分别获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著作一、二、三等奖(2015,2013,2011),《中国入审美心理研究》(合著)先后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社科成果二等奖(2003);论文《中国第1座对农广播电台考》(独立作者)、《新媒介生态下广播媒体的生存逻辑探析》(第1作者)、《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独立作者)、《基于互联网“关联”属性的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第1作者)先后获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论文一等奖(2006,2016)、二等奖(2012,2014),《“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独立作者)获中华美学学会美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
【目录】
第一章 媒介融合概说
第一节 关于媒介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内容融合
第二节 网络融合
第三节 终端融合

第三章 媒介融合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融合的诱因
第二节 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径
第三节 媒介融合在世界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 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章 媒介融合的功能和影响
第一节 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第三节 融合新闻: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

第五章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
第一节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的互构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网络与手机的融合
第三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融合现状

第六章 传统平面媒体与媒介融合
第一节 媒介融合视阈下平面媒体的发展嬗变
第二节 报纸与媒介融合
第三节 杂志与媒介融合

第七章 广播电视与媒介融合
第一节 媒介融合视阈下广播电视的发展嬗变
第二节 广播与媒介融合
第三节 电视与媒介融合(一)
第四节 电视与媒介融合(二)
第五节 电视与媒介融合(三)

第八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发展
第一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产业发展战略
第三节 媒介融合视阈下的传媒规制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本店为统一导入数据不保证有光盘等附件二手有笔记,介意的慎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