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用机器看病,而中医可在三米之外,断人生死。望诊辑录——清代名医周学海集历代有关望诊理论,阐明其理。专论“望形”,首叙形诊总义,详述头、面、七窍、胸、胁、腰、腹以及皮毛、筋、骨、肉、脉、二阴等体表部位与脏腑相应的生理关系和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次论形态的类型,阐明不同形态、肤色、性情以及对时令气候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体质差异;然后全面介绍了五脏病证和五脏阴阳绝证等,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最后专论络脉形态色泽的异常表现,以分析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望色”:首叙色诊总义,。阐述面部分位与脏腑肢节的生理联系,绘有分位图两幅,为定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次论面部五色的变异,并将伤寒、温病、杂病的面部病色分篇详述,阐明其不同的病理变化;然后对目部内应脏腑、目色之变化、目睛形色之改变以及舌诊等内容,皆作了详细论述。在“外诊杂法类”中,介绍了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甲等诊法,充实了外诊的内容
¥
389
八品
库存4件
作者[清]周学海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9-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内经》为主,收集和整理了历代有关望诊理论,条分缕析,阐明其理。上卷专论“望形”,首叙形诊总义,详述头、面、七窍、胸、胁、腰、腹以及皮毛、筋、骨、肉、脉、二阴等体表部位与脏腑相应的生理关系和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次论形态的类型,阐明不同形态、肤色、性情以及对时令气候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体质差异;然后全面介绍了五脏病证和五脏阴阳绝证等,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最后专论络脉形态色泽的异常表现,以分析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下卷专论“望色”,首叙色诊总义,阐述面部分位与脏腑肢节的生理联系,绘有分位图两幅,为定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次论面部五色的变异,并将伤寒、温病、杂病的面部病色分篇详述,阐明其不同的病理变化;然后对目部内应脏腑、目色之变化、目睛形色之改变以及舌诊等内容,皆作了详细论述。在“外诊杂法类”中,介绍了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甲等诊法,充实了外诊的内容。书中注重四诊合参而又有所侧重,认为“望、闻、问,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决其真也。三法之与切脉,因互为主辅矣。三法之中,又望为主,而闻、问为辅”,“以望为三诊之本”。
书评、序言
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者,医师临诊之次第,非法之有轻重缓急也。前人每谓切脉为末,三诊为本,及其着书立说,又详于脉而略于三者。明·李言闻着《四诊发明》,无传本。欲求四诊之全书,戛戛乎其不可得。学海初尝致力脉法,临诊略能测人血气之寒热虚实矣,四诊未全,尚多隔阂。夫望闻问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决其真也;有在切之后者,指下之疑又待此以决其真也。三法之与切脉,固互为主辅矣。三法之中,又望为主而闻问为辅。古人洞见五脏症结,即操此术也。《内经》言之至精且详,《难经》、《中藏经》、《脉经》、《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鹊、华佗诸法,亦皆明切适用。自是以后,立说者不过约撮大概,诠释古义,且不能全。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至于伤寒、温病之舌法,陶节庵、叶天士两家为最着,以其所言,皆其所亲见而施验也。杜青碧之《金镜录》三十六法,张诞先之《舌鉴》一百二十法,各有专书,无烦摘录焉。署曰《形色外诊简摩》,以望为三诊之本,故特详也。闻、问事少,附见末篇。将以质世之知者。
甲午仲冬 澂之
作者简介
周学海,字澄之,一作澄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周学海是清代的官吏和医学家。早年潜学儒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补内阁中书,又出任浙江候补道。后来潜心研究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
周氏读书治学极为严谨精博,在临床实践中,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医理指导临证治疗。在学术上,他多宗张璐、叶天士,故于临证时每取张氏学说。其学术观点与张氏颇相近似。
周氏在江淮间为官之际,时常在冗忙的政务之间像一般医生那样为人治病疗疾,故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也颇为得心应手。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家,他的著作相当丰富,有:《脉学四种》,《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形色外诊简摩》2卷,《伤寒补例》2卷,《读医随笔》6卷,《评注医书》,共114卷,刻于1891年。
学术概论
周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理论功底,从其校勘医书种类来看,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决非偶然,与他博览众家医书,广采各家之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对于诊法理论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论述脉诊内容最为详尽 [1] 。
在理论研究方面,每每在认真研读名家之作之后提出他独到的见解,是非功过,详加评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医临床实践家和中医临床理论家。周学海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首先要凭脉辨证,结合自己的心得,联系临证经验,阐发其理义。他能融汇《黄帝内经》及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象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创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在他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周氏认为诊脉的学问很深,要认识产生这些脉象的机理,在收集前贤散见诸书的零星材料,汇集整理成册,对每一种脉之部位、诊法、主脉、形态等一一详述,集前人脉学之大成。为了后学执简驭繁,周氏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这十纲概括了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他又以微、甚、兼、单诸脉比较分析,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为了讲清脉理,周氏反复讨论脉为何物,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于六经辨证。周氏认为伤寒不应包括在杂病之内,凡是伤于寒而得病者,皆可谓之伤寒,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而有挟温、挟燥、挟风的不同;还可因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差异,治疗得当与否而出现种种复杂证候,所以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论》一书,拘于一书,论伤寒不能仅限于六经证治。周氏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伤寒辨证应当分清各种情况。
周氏认为,诊察疾病时仍然需要诸诊合参,尤其是对患者形色的望诊。周氏论述诊法,往往结合伤寒、温病、内科杂病的实例,博引旁征,阐发自己在诊法理论中的见解。周学海是清末一位在伤寒学研究和脉诊望诊方面颇有成就的医学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