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少数能活用经方者!“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名医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金匮心得,精选其运用经方的临证验案

姜春华(1908~1992年),江苏南通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受聘为《北京中医杂志》《国医砥柱》等杂志特约编辑。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治疗观点

599 八品

库存5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春华、戴克敏 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6-01

艾特书局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杨联陞书信辑存选,收录自1938年起五十年间,其与胡适、钱穆、赵元任、李方桂、饶宗颐、萧公权、缪钺等近50位学人的通信:与宇都宫君书,与李光璧书,与戴文达书 ,致全汉昇,致鲍克,与曾我部静雄教授论课役书二通;致赵元任一通;致蒋彝一通;致卫利一通;致钱穆三十通;致杨忠平;致周法高;致何炳棣;致房兆楹;致周策纵;致陈启云;致屈万里;致李济;致赵赓飏;致李方桂;致潘重规;致陈世骧;致陶希圣
杨联陞书信辑存选,收录自1938年起五十年间,其与胡适、钱穆、赵元任、李方桂、饶宗颐、萧公权、缪钺等近50位学人的通信:与宇都宫君书,与李光璧书,与戴文达书 ,致全汉昇,致鲍克,与曾我部静雄教授论课役书二通;致赵元任一通;致蒋彝一通;致卫利一通;致钱穆三十通;致杨忠平;致周法高;致何炳棣;致房兆楹;致周策纵;致陈启云;致屈万里;致李济;致赵赓飏;致李方桂;致潘重规;致陈世骧;致陶希圣 ¥289.00
在清代,学颜书的人必先从学钱南园入手。如誉满全国的另一大书法家何绍基即刻苦研习钱字而卓然成家。钱南园所处时代,是满朝上下皆学董其昌书法的时代,而惟有他对鲁公情有独钟。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南园真迹流业篇 —— 武汉古籍书店影印—— 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6年版
在清代,学颜书的人必先从学钱南园入手。如誉满全国的另一大书法家何绍基即刻苦研习钱字而卓然成家。钱南园所处时代,是满朝上下皆学董其昌书法的时代,而惟有他对鲁公情有独钟。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南园真迹流业篇 —— 武汉古籍书店影印—— 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6年版 ¥289.00
何氏八百年医家何廉臣民国20年代登报征集、精心选录所得,非四处抄撮而成,具有原创性。成书于1927年——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不仅有丁甘仁,张锡纯,周小农。。。验案,更可贵是保留何拯华,陈作人,易华堂,王经邦,黄仲权......一大批清末民初名医的验案,功德无量!本书之贵,不言而喻。何廉臣(1861—1929年)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
何氏八百年医家何廉臣民国20年代登报征集、精心选录所得,非四处抄撮而成,具有原创性。成书于1927年——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不仅有丁甘仁,张锡纯,周小农。。。验案,更可贵是保留何拯华,陈作人,易华堂,王经邦,黄仲权......一大批清末民初名医的验案,功德无量!本书之贵,不言而喻。何廉臣(1861—1929年)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 ¥389.00
名老中医彭静山(1909~2003年中医杂记,虽然有些芜杂,但是真知灼见,尤其珍贵的是临症实录和养生心法,人的寿命是自己修炼出来的,不是天赐的;如何与病共存,而非你死我活,是中医的伟大养生思路——彭静山医文养生集 ——医理探讨;临症实录; 药笼小品;静思庐随笔;养生心法。彭静山 著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名老中医彭静山(1909~2003年中医杂记,虽然有些芜杂,但是真知灼见,尤其珍贵的是临症实录和养生心法,人的寿命是自己修炼出来的,不是天赐的;如何与病共存,而非你死我活,是中医的伟大养生思路——彭静山医文养生集 ——医理探讨;临症实录; 药笼小品;静思庐随笔;养生心法。彭静山 著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99.00
已故九十四岁名老中医彭静山自治经验临症实录  ——  神经衰弱及治疗方法  针灸治痹证  烦扰人的风湿症,  腰痛的医治方法,  狐臭的治疗方法 , 男子不育症的治疗 , 熨法疗疾有奇效    ,预测中风方法,  预诊自治心脏病,  预诊自治肝病  ,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食积自治方法 , 脾虚证自治方法,  肺虚证自治方法 , 肾虚证自治方法,  前列腺炎自治方法
已故九十四岁名老中医彭静山自治经验临症实录 —— 神经衰弱及治疗方法 针灸治痹证 烦扰人的风湿症, 腰痛的医治方法, 狐臭的治疗方法 , 男子不育症的治疗 , 熨法疗疾有奇效 ,预测中风方法, 预诊自治心脏病, 预诊自治肝病 ,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食积自治方法 , 脾虚证自治方法, 肺虚证自治方法 , 肾虚证自治方法, 前列腺炎自治方法 ¥589.00
名医左季云(1891——1942年)代表作——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人的论辩,并加入作者个人理解和经验,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医学院采用本书作为病理教科书。本书以《金匮要略》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提名,以便览阅。全书共分为22章,其秩序仍依原文,不增减一字,并采选各家注释,详列说明。后一章为作者诊病医案,用以举例说明
名医左季云(1891——1942年)代表作——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人的论辩,并加入作者个人理解和经验,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医学院采用本书作为病理教科书。本书以《金匮要略》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提名,以便览阅。全书共分为22章,其秩序仍依原文,不增减一字,并采选各家注释,详列说明。后一章为作者诊病医案,用以举例说明 ¥689.00
专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人的论辩,并加入作者个人理解和经验,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医学院采用本书作为病理教科书。本书以《金匮要略》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提名,以便览阅。全书共分为22章,其秩序仍依原文,不增减一字,并采选各家注释,详列说明。后一章为作者诊病医案,用以举例说明。民国北平名医左季云(1891——1942年)代表作——杂病治疗大法——
专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人的论辩,并加入作者个人理解和经验,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医学院采用本书作为病理教科书。本书以《金匮要略》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提名,以便览阅。全书共分为22章,其秩序仍依原文,不增减一字,并采选各家注释,详列说明。后一章为作者诊病医案,用以举例说明。民国北平名医左季云(1891——1942年)代表作——杂病治疗大法—— ¥389.00
。他为考查浙江龙泉青瓷,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自1928年起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考古的新途径,从而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世界级陶瓷宗师陈万里(1892—1969年)—中国青瓷史略 —
。他为考查浙江龙泉青瓷,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自1928年起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考古的新途径,从而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世界级陶瓷宗师陈万里(1892—1969年)—中国青瓷史略 — ¥187.00
;虫草扒蹄筋;蕃茄虾球;天盛号酱肉;天盛号烤肉;里肌拐头肠;月盛斋酱牛肉 ;贾记驴肉;尚岗子面茶;鲜果馅汤元;王家楼切糕;氽茉莉竹荪 ;扒通天鲨鱼翅自福;炸溜软硬飞禽;冰山雪莲; 石头门坎素包.;硬面馒头;贴饽饽熬小鱼;棒槌課子;赤吨;槽糕.;癞皮酥; 自来红;姜味玫瑰饼..……(195)三角火烧木须卤豆腐脑..........
;虫草扒蹄筋;蕃茄虾球;天盛号酱肉;天盛号烤肉;里肌拐头肠;月盛斋酱牛肉 ;贾记驴肉;尚岗子面茶;鲜果馅汤元;王家楼切糕;氽茉莉竹荪 ;扒通天鲨鱼翅自福;炸溜软硬飞禽;冰山雪莲; 石头门坎素包.;硬面馒头;贴饽饽熬小鱼;棒槌課子;赤吨;槽糕.;癞皮酥; 自来红;姜味玫瑰饼..……(195)三角火烧木须卤豆腐脑.......... ¥289.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序】
经方者,远古经验之方也。人类始从单味药治疗,而后乃有数味药配伍之复方,经长期无数人之反复使用,证明药证相符而有效者汇集成卷,尊为经方。《汉书·艺文志》(皇家图书馆目录)基于刘氏父子之《七录》增补而成,当时有医经十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内中包含《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其余尚录有房中、神仙各若干卷。
世称经方,大率指仲景方而言,其方传自《汤液经法》。《汤液》乃经方之一,仲景既取材于《汤液经》,世人即以经方名之。
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言:“(仲景)论广《伊尹汤经》为数十卷”。梁·陶宏景《辅行诀》亦谓:“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玑(机)、卫汎、华佗、吴普、皇甫玄宴、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汪)等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又言“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阴旦、阳旦,即桂枝、柴胡)、六神大小(即大、小青龙,大、小白虎等)。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故后世称仲景方为经方,更信而有征。至于汉晋以还,诸名医采用之经方,书多散佚,部分散录于《千金》、《外台》书中。
前人颂仲景方“效如桴鼓”。又说方证相对,覆杯而愈。盖经数千年亿万人次使用之积累。后人对仲景方不从实效推广应用处着手,唯从文字考订条文注释,以意推求,自谓复其原貌,而今之注解者又多引古注,使古人聚讼一室,相互非难,于是舍经方不议,专议后人之注。
宋·朱肱著《伤寒类证》,清·徐灵胎著《伤寒类方》,方证相汇,疗效主付,以经证经,不着己意,使《伤寒论》成为可读之
书。凡从余学者以此二书为介。
一九七〇年教改,戴君克敏从药学系来中医教研室,边从余学习中医,余为教研室同人讲经方用法,中西药理之可通者通之,适应今病者扩充之。
凡讲仲景经方一年余,戴君手录稿亦几盈寸,又参考各家注释,取其精义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与余反复研究作为补苴,有利于学者作为旁证。
如是又数年,复采余临床之方药,以为经方活用之示例,凡余用方用药之经验,俱汇斯集。余师经方之意,不全采其方,盖病万变,尝自从仲景之意增损之。愿学者亦能师仲景之意,参现代之认识而活用之,庶免按图索骥,以一成不变之方治旦夕万变之病。
姜春华
1990年1月于上海

作者简介
姜春华(1908~1992年),字秋实,汉族,江苏南通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受聘为《华西医药》、《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等杂志的特约编辑。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家庭背景
姜春华,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其父姜青云儒而兼医,除诊病外终日手不释卷,甚望儿辈绍继其业。姜春华自幼喜爱书画,他虽在15岁上考入南通职业学校,但在学习之余仍用心临摹碑帖画谱。曾拜书法家李梅清(清道人)学生王圣华为师,专攻北魏体。而后,王圣华却劝他,为了为人民解除病痛,并解决生计,还是继承家学,做一名医生为好。姜春华听从了老师的规劝,决定割爱书画,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严父教导
在严父的教导下,姜春华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诗词歌赋,在古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熟读了《四言脉诀》 、 《药性赋》 、 《汤头歌诀》等医家必读的启蒙书和《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医书的同时,常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取得了不少治病经验。他在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索疑”,身边备有一本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门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如一本书中说有人患病,诊断为3年以前饮酒所致,予以服药催吐,吐物犹有酒味。他录出并加评语说:“酒置在露天隔日气味即无,岂有三年之久呕出酒味来”。这种例子甚多,他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前人的理论,要经过思索,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才有益,我不喜欢跟人家脚跟转,古云亦云”。
拜师学医
古人云:“道不行于父母之邦”,姜春华为了自求独立,18岁便随着亲戚来到上海,借助同乡亲友,辗转介绍,医治微恙小疾,有一定疗效,从此立下脚跟,开始悬壶行医生涯。当时因年纪轻,诊务亦不甚忙,行医之余他发愤自学,经常跑旧书摊、旧书店买旧书,或到图书馆、大书店看书。他阅读杂志,见陆渊雷先生文,心甚钦佩,及陆先生招收遥从弟子,乃执贽请为弟子,正式拜陆渊雷为师。陆先生是革新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西医,这对姜春华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他从那时起就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因为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只要立足于中医,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学点西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此他自学西医大学的教材,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学习,并从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振学习听诊、叩诊,通过中西医会诊查房学习西医检查诊断。由于勤求古训,融会新知,使姜春华的思路驰骋于多学科之间,为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亦有裨益。
著作
自30年代起,他开始撰写论文。 《中医治疗证候发凡》连载于《国医导报》 ,《余云岫医学革命论批判》一文连续发表在《广东医药旬刊》等杂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华西医药杂志、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社或编辑,或特约撰述,一时名驰南北,被称为“沪地新中医青年领袖”。那时他年富力强,又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写作和教学实践中,使他对中医学术更加融合贯通,但他还经常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乏”,“勤能补拙”,并用景岳语刻了一枚闲章“学到知羞”,可见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中医生理学》 、 《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等教科书,均由北京国医砥柱社出版。
行医行善
姜春华不但撷取中西医之长,而且善于吸取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精华,方药联系实际,看病读书结合。他30岁后诊务日趋繁忙,凡日间诊治过的病例如疗效不显,他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考虑选择前人医方可取之处,适当调整。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上海郊区人民逃集租界避难,饥饱不时,露宿冷食,以致疫疠流行。由于治病需要,他运用西医对急性传染病的知识,翻检了古代的天行、时行、瘟疫、温病等专著,搜求有关“瘟疫”的治法,摸索了一套治疗方法,治好了许多急性传染病人。有时为了治病救人,他甚至施诊给药,分文不取。实践使他体会到:中医不仅长于调理,对于急性疫病也有很多有效的方药,疗效是不错的。
热爱祖国
姜春华热爱人民共和国,热爱共产党,1954年他第一批响应号召,放弃私人开业的优厚收入,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并兼任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从而使他的精湛技术得以更好地发挥。
肝病专家
肝硬化腹水就是中医的臌胀病。因病属晚期,用药棘手,很难治愈。50年代初患肝硬化腹水病人较多,西医亦无特效办法。姜春华立志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在他的要求下,医院专为他增设了14张床位,并安排西医大学毕业的沈自尹医师协助,同时跟随他学习中医。以往中医治疗肝病多以理气为主,一般认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慎用攻泻,因为容易造成肝昏迷。但姜春华认为:中医所说的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肝脏血瘀气滞影响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论是急性肝炎的肝肿大,还是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均可选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
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也要因人而异,由于病人体质病情各有不同,若临诊遇患者舌苔厚,脉有力,体质较强,有可攻之证,若不急先解决越来越多的腹水就会危及生命。因此,他常果断采用大剂量逐水药,急病急攻,腹水退了再扶正固本,调理肝脾。他根据张仲景“下瘀血汤”、“十枣汤”之意,以活血化瘀为主,自拟了“软肝汤”和“加味巴漆丸”等有效方药,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方法治好了不少群医束手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比如,一40岁男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臌胀隆起,肚脐突出,大小便不通,饮食不进,西医用利尿药无效,只能靠补液和抽腹水维持。姜春华应邀会诊,他仔细地看了病史记录,询问了病情,诊腹察色,按脉视苔,然后开了处方,“十枣汤”加味,用量较重,他告诉病人家属:“吃药后若腹泻或许可治,要注意观察”。一剂药服后不久病人腹部开始作响,接着下了一些结粪,二剂药服后病人又泻出污水半盆,随之病人小便也通了,腹围逐日缩小,食欲增加。以后,姜春华又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耐心调治。
不久,这个濒临绝境的病人竟康复出院。随着一批批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病愈出院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担任院长的钱惪教授很为惊讶,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肝组织纤维化(硬化)已是不可逆的了,于是他亲下病房,自量腹围,看化验单,也曾试用硫酸镁泻下无效,终于信服,他组织写出报道性文章,肯定了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此后,国内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其中不少肝硬化腹水病人在各地求治无效,经他诊治后化险为夷。人们提起姜春华首先会把他和“肝病专家”联系在一起。1955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1958年他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金质奖章。
敢于创理外之理
姜春华在人才荟萃、医家云集的上海医科大学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他深深体会到,作为西医名牌大学的中医教授,要善于与西医教授共事,注意发挥西医之长,在继承发掘整理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医,参与和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多出成果,取得突破。这是发展中医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老中医,他不愿做被传统观念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所谓“纯中医”,更不屑当以肤浅的“中西合璧”应付临床的所谓“新中医”,而是向往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讲究实效的“走样中医”。他常说:“中医要走样,不走样就不能进步,中医只有不断进步才有前途”。他认为,治病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法,要敢于创理外之理,法外之法,如果古人不创新,永远停留在张仲景时代,则中医学亦无如此丰富的内容了。
勇于开拓
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勇于开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从60年代初起,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研究室在姜春华的领导下,开展了肾本质的研究工作。中医对“肾”非常重视,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人体阴阳之原”,但他又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在临床上用中医补肾的药物治疗哮喘(其本在肾),脱发(其华在发),腰痛(腰为肾之府),耳鸣(通窍于耳),阿狄森氏病(色黑属肾)以及其他与肾有关的疾病,均获得较好疗效。中医关于“肾”的理论有没有物质基础?“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人体“肾”的生理、病理的阴阳变化进行了系统严密的观察,并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姜春华主编的《肾本质的研究》一书,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疑难病的治疗
姜春华对活血化瘀的治则方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法异病同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人们曾认为,肝硬化是医学界疑难病,因为肝脏组织一旦纤维硬化就不会复原。而姜春华从中医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肝是藏血之脏,瘀血内结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他提倡重用活血化瘀方药,自拟“软肝汤”等方药治疗肝硬化,不但能改善体证,而且能使硬化的肝脏得到改善,同时异常的化验指标也能得到纠正。他又进一步指导中西医研究人员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证实中医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血液循环,使已经纤维化的肝脏组织得以改善,并能使肝细胞营养增加,调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此外,他还将活血化瘀方药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肾病、脑病、结缔组织疾病、急腹症、肿瘤以及其他一些疑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倡议指导
70年代初,在姜春华的倡议指导下,上海第一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成立了活血化瘀研究组,他担任组长。从此“上一医”的活血化瘀研究工作蓬勃开展,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电子显微镜观察、动物实验、药物研究、临床研究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由于姜春华是中国研究活血化瘀的倡导者之一,曾应邀在上海和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了专题讲授。他主编的《活血化瘀研究》和《活血化瘀研究新编》已分别于1981年、1990年出版发行,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读者的赞誉。1978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担任主席团成员,1981年5月,上海市举行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授奖大会,姜春华撰写的“肾与命门的演变”、“中医对于瘀的认识”、“阴阳原始”3篇论文荣获一等奖。
论文著作
姜春华在60余年岐黄生涯中,不仅临床疗效卓著,科研硕果累累,施教桃李天下,对中医古籍文献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自30年代起先后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长篇论文《虚实概论》、《本草主治释义》发表于《中医杂志》,《伤寒六经若干问题》、《脉学上若干问题》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抗日战争期间,著有《中医生理学》 、 《中医病理学》 、 《中医诊断学》 ,建国后著有《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 《伤寒论识义》 、 《姜春华论医集》 ,主编有《肾的研究》 、 《活血化瘀研究》 、 《活血化瘀研究新编》等著作,年愈八旬还笔耕不辍,推出力作《历代中医学家评析》 (198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这些论著的特点是:考据训诂,广证博引,构思新颖,立论独特,论理透彻,自成一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