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畅销书《心理学的邀请》完整版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院校采用教材

65 7.6折 85 九五品

仅1件

上海静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卡罗尔·韦德(Carole Wade)、[美]卡罗尔·塔维斯(Carol Tavris) 著;王建红、何江、应向东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6-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卡罗尔·韦德(Carole Wade)、[美]卡罗尔·塔维斯(Carol Tavris) 著;王建红、何江、应向东 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2
  • 版次 1
  • ISBN 9787111483670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9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Psychology (9th Edition)
  • 丛书 心理学精品教材译丛
【内容简介】
  《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是一本不需要任何心理学基础就可以阅读的入门类读物,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内容丰富全面、案例生动有趣,并且比较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应用性很强。
  除此之外,《心理学精品教材译丛: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还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阅读《心理学精品教材译丛: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你将得到这方面的训练,批判性地思考以区分科学的心理学和伪科学。阅读《心理学精品教材译丛: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时,请时刻牢记贯穿全书并不断强化的8条必需的批判性思考心理学事件指南(见封底)。
  如果你想成为研究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专家,那么,显然你将有足够理由去学习心理学知识。然而,无论你是否计划在这个领域工作,心理学都在以各种形式伴随着你!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来阅读这《心理学精品教材译丛:心理学的邀请(原书第9版)》。
  心理学可以为你做什么:
  使你成为更知性的人
  满足你对人类本性的好奇
  帮助你提高生活中的自制力
  在工作上帮助你
  使你洞悉政治和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
  卡萝尔·韦德(CaroleWade),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加州多明尼克大学。美国心理学会(APA)教务部主席,美国心理协会(APS)和心理科学协会会员,与卡萝尔·塔佛瑞斯合著有《心理学的邀请》(Psychology)、《心理学透视》(PsychologyinPerspective)、《最持久的战役:性别差异观》(TheLongestWar:SexDifferencesinPerspective)。
  
  卡萝尔·塔佛瑞斯(CarolTavris),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作家、演说家,除了与卡萝尔·韦德合著的书以外,她还著有《误测女性》(TheMismeasureofWoman)、《愤怒:被误解的情绪》(Anger:TheMisunderstoodEmotion)。
【目录】
第一部分心理学介绍
第1章什么是心理学
1.1心理学、伪科学和通俗观念
研究特写:关于人类行为的一些错误认识
1.2批判而富有创造性地思考心理学
1.3心理学的过去:从扶手椅到实验室
1.3.1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3.2三个早期心理学学派
1.4心理学的现状:行为、身体、意识和文化
1.4.1心理学的主要视角
1.4.2两场意义深远的心理学运动
1.5心理学家做什么
1.5.1心理学研究
1.5.2心理学实践
1.5.3社区中的心理学
生物学和心理学:跨越边界
让心理学伴随你:心理学可以为你做什么,及它不能做什么
总结
第2章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2.1什么使得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2.2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聚焦研究:大学生"便利"样本
2.2.1个案研究
2.2.2观察研究
2.2.3测验
2.2.4调查
2.3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2.3.1测量相关性
2.3.2谨慎对待相关性
2.4实验:捕捉原因
2.4.1实验变量
2.4.2实验和控制条件
2.4.3实验者效应
2.4.4实验的优势和局限
2.5评估发现
2.5.1描述统计学:发现"这是什么"
2.5.2推论统计学:询问"那又怎么样"
2.5.3解释发现
2.6保持职业伦理
2.6.1研究人类的伦理
2.6.2研究动物的伦理
让心理学伴随你:用统计学说谎
总结

第二部分生物学和行为
第3章基因、进化与环境
3.1揭开基因的秘密
3.2相似性遗传学
3.2.1进化与自然选择
3.2.2人类天生的特性
3.3我们人类的遗产:语言
3.3.1语言的性质
3.3.2天生的语言能力
3.3.3学习与语言
3.4我们人类的遗产:求爱与婚配
3.4.1进化与性策略
3.4.2文化与"基因束缚"
聚焦研究:对约会和婚配的调查
3.5差异性的遗传基因
3.5.1遗传性的含义
3.5.2计算遗传性
3.6我们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3.6.1基因与个体差异
生物学与智力:基因与多智的大脑
3.6.2群体差异的问题
3.6.3环境与智力
3.7超越先天与后天培养之争
让心理学伴随你:基因测试与你
总结
第4章大脑:意识和自我之源
4.1神经系统:一幅基本蓝图
4.1.1中枢神经系统
4.1.2外周神经系统
4.2神经系统的交流
4.2.1神经元的结构
4.2.2新闻里的神经元
4.2.3神经元如何交流
聚焦研究:可塑的大脑
4.2.4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
4.3绘制大脑图谱
4.4大脑的旅程
4.4.1脑干
4.4.2小脑
4.4.3丘脑
4.4.4下丘脑和脑垂体
4.4.5杏仁核
4.4.6海马
4.4.7大脑
4.5大脑的两个半球
4.5.1裂脑:一所房子分成两半
4.5.2大脑两半球:同盟抑或对手
4.6脑研究中两个棘手的问题
4.6.1自我在哪里
4.6.2是否存在"他的"和"她的"大脑
4.7使用我们的大脑来进行大脑研究
让心理学伴随你:思维的食物——膳食和大脑
总结
第5章生物节律和心理状态
5.1生物节律:潮汐的体验
5.1.1昼夜节律
5.1.2心境和长时节律
聚焦研究:心境与"经前期综合征"(PMS)
5.2睡眠节律
5.2.1睡眠领域
5.2.2我们为什么睡觉
5.3探索梦的世界
5.3.1梦是无意识的愿望
5.3.2梦是处理问题的努力
5.3.3梦是思考
5.3.4梦是大脑活动的解读
5.3.5评价梦的理论
5.4催眠之谜
5.4.1催眠的本质
5.4.2催眠的理论
生物学和催眠:现在你看到它了……
5.5改变意识的药物
5.5.1药物分类
5.5.2药物的生理作用
5.5.3药物的心理作用
5.5.4药物争论
让心理学伴随你:怎样在夜晚睡个好觉
总结
第6章感觉和知觉
6.1我们的感官感觉
6.1.1感觉分离之谜
6.1.2感觉测量
6.1.3感觉适应
6.1.4没有察觉到的感觉
6.2视觉
6.2.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6.2.2看世界的眼睛
6.2.3为什么视觉系统不是一个照相机
6.2.4我们怎样看到颜色
6.2.5构建视觉世界
6.3听觉
6.3.1我们听到了什么
6.3.2听世界的耳朵
6.3.3构建听觉世界
6.4其他感觉
6.4.1味觉:美味的感觉
6.4.2嗅觉:对气味的感觉
聚焦研究:嗅觉的行为
6.4.3皮肤的感觉
6.4.4痛觉的秘密
疼痛生物学及展望:积极思维及安慰剂的力量
6.4.5内在的环境
6.5知觉能量:起源和影响
6.5.1天生能力
6.5.2关键期
6.5.3心理和文化影响
6.6知觉的难解之谜
6.6.1阈下知觉:如何令人信服
6.6.2超感知觉:现实还是幻觉
让心理学伴随你:与疼痛一起生活
总结

第三部分环境和行为
第7章学习和条件作用
7.1经典条件反射
7.1.1在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反射
7.1.2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7.1.3从经典条件反射中究竟能学到什么
7.2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7.2.1学会喜欢
7.2.2学会恐惧
7.2.3关于味道
7.2.4对医疗措施的反应
生物学与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与花生酱
7.3操作性条件反射
7.3.1激进行为主义的诞生
7.3.2行为的结果
7.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7.4.1斯金纳:人类和神话
7.5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5.1惩罚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7.5.2奖赏的问题
聚焦研究:如何消除内在动机
7.6学习与意识
7.6.1潜在的学习
7.6.2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让心理学伴随你:改进!
总结
第8章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8.1角色和规则
8.1.1服从的研究
8.1.2监狱的研究
8.1.3人们为什么服从
8.2社会对信念的影响
8.2.1归因
8.2.2态度
生物学和信念:基因影响我们的态度吗
8.3群体中的个体
8.3.1从众
8.3.2群体思维
8.3.3匿名的人群
8.3.4利他和异议
8.4我们vs.他们:群体认同
8.4.1种族认同
8.4.2本族中心主义
8.4.3刻板印象
8.5群体冲突和偏见
8.5.1偏见的起源
8.5.2定义和测量偏见
聚焦研究:深究无意识偏见
8.5.3减少冲突和偏见
8.6人类本性的问题
让心理学伴随你:跨文化旅行
总结

第四部分思维和感觉
第9章思维与智力
9.1思想:运用我们所知道的
9.1.1认知的元素
9.1.2思维有多少意识
9.2理性推理
9.2.1正式的推理:算法与逻辑推理
9.2.2非形式推理:启发和辩证思维
9.2.3反省判断
9.3理性推理的障碍
9.3.1夸大不可能的(最小化可能的)
9.3.2避免损失
9.3.3公平偏误
生物学与经济选择:拒绝不公平的提议
9.3.4事后聪明偏误
9.3.5确认偏误
9.3.6心理定式
9.3.7需要认知一致性
9.3.8克服认知偏误
9.4测量智力:心理计量学方法
9.4.1IQ测试的发明
9.4.2文化与测试
9.5解剖智力:认知方法
9.5.1三元理论
9.5.2智力的范畴
9.5.3关于(各种)智力的批判性思考
9.5.4动机、努力和智力的成功
聚焦研究:成绩、IQ和自律
9.6动物的头脑
9.6.1动物的智力
9.6.2动物和语言
9.6.3思考动物的思维
让心理学伴随你:变得更有创造力
总结
第10章记忆
10.1重构过去
10.1.1记忆的制造
10.1.2逐渐消失的闪光灯
10.1.3虚构症的条件
10.2记忆与暗示的力量
10.2.1审讯中的目击者
10.2.2儿童的见证
研究特写:如何避免以错误的方式询问儿童
10.3追寻记忆
10.3.1测量记忆
10.3.2记忆的模型
10.4记忆的三箱模型
10.4.1感觉登录器:稍纵即逝的印象
10.4.2短时记忆:记忆的便笺本
10.4.3长时记忆:最终的目的地
10.5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10.5.1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变化
10.5.2定位记忆
10.5.3激素与记忆
10.6我们如何记忆
10.6.1有效的编码
10.6.2复述
10.6.3记忆术
10.7我们为什么忘记
10.7.1衰退
10.7.2替代
10.7.3干扰
10.7.4线索依赖性遗忘
10.7.5压抑的矛盾
10.8自传式记忆
10.8.1童年期失忆症:那些缺失的岁月
10.8.2记忆与叙述:我们生活的故事
10.8.3记忆与神话
让心理学伴随你:如何……呃……记忆
总结
第11章情绪
11.1情绪的元素1:身体
11.1.1情绪的面孔
11.1.2大脑与情绪
11.1.3激素与情绪
生物学与欺骗:能在大脑和身体中测出谎言吗
11.2情绪的元素2:思维
11.2.1思想如何产生了情绪
研究特写:错误估计了将来的感受
11.2.2认知与情绪的复杂性
11.3情绪的元素3:文化
11.3.1文化如何塑造情绪
11.3.2文化与情绪表达
11.4情绪与性别
让心理学伴随你:"发泄"还是"抑制",愤怒的两难处境
总结
第12章动机
12.1饥饿的动物:吃的动机
12.1.1体重的生物学
12.1.2文化、性别和体重
12.1.3把身体当作战场:饮食障碍
12.2社会性动物:爱情的动机
12.2.1爱情生物学
12.2.2爱情心理学
12.2.3性别、文化和爱情
12.3情色动物:性的动机
12.3.1欲望生物学
12.3.2欲望心理学
12.3.3欲望文化
12.3.4性别、文化和性
生物学和性取向:难以捉摸的原因,最近的线索
12.4有能力的动物:成功的动机
12.4.1动机对工作的影响
研究特写:驱使孩子(和我们自己)去学习
12.4.2工作对动机的影响
12.5动机、价值、幸福感
让心理学伴随你:动力十足!
总结

第五部分发展的人
第13章人格理论
13.1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13.1.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13.1.2其他心理动力学理论
13.1.3评价心理动力学理论
13.2人格的现代研究
13.2.1流行的人格测试
13.2.2核心人格特质
13.3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生物学与动物的特质:小狗有"人格"吗
13.3.1遗传和气质
13.3.2遗传和特质
13.3.3评价遗传理论
13.4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13.4.1情境和社会认知
13.4.2父母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13.4.3同龄人的力量
13.5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13.5.1文化、价值观与特质
研究特写:文化和睾丸酮
13.5.2评价文化因素的研究方法
13.6内在体验
13.6.1人本主义方法
13.6.2自述方法
13.6.3评价人本主义和自述方法
让心理学伴随你: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
总结
第14章毕生的发展
14.1怀孕后的第一年
14.1.1产前发育
14.1.2婴儿的世界
14.1.3依恋
14.1.4最初几年有多关键
14.2认知的发展
14.2.1语言
14.2.2思维
14.3学习做个好人
研究特写:自我控制和良心
14.4性别发展
14.4.1性别认同
14.4.2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14.5青春期
14.5.1青春期生理学
生物学和青少年的大脑:由于青春期的原因而更少内疚
14.5.2青春期心理学
14.6成人期
14.6.1阶段与年龄
14.6.2生命的转变
14.6.3老年
14.7恢复力的源泉
让心理学伴随你:培养孩子
总结
第六部分健康和障碍
第15章健康、应激与应对
15.1应激,疾病的奥秘
15.2应激生理学
15.2.1应激与身体
15.2.2心理-身体的联结
15.3应激心理学
15.3.1情绪与疾病
15.3.2管理负性情绪
15.3.3乐观与悲观
15.3.4控制的感觉
15.4应对应激
15.4.1冷静
15.4.2解决问题
15.4.3反思问题
15.4.4利用社会支持
研究特写:拥抱与健康
15.4.5通过助人治愈
15.5在健康方面我们可控的范围有多大
让心理学伴随你:活在健康习惯里
总结
第16章心理障碍
16.1定义和诊断障碍
16.1.1定义的两难
16.1.2诊断的两难
16.1.3测量的两难
16.2焦虑症
16.2.1焦虑和惊恐
16.2.2恐惧和恐惧症
16.2.3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16.3心境障碍
16.3.1抑郁症
16.3.2双相障碍
16.3.3抑郁症的起源
研究特写:穷思竭虑与反省的对比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