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沧桑河山:名山品读 中国历史 褚赣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6.6 3.7折 1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褚赣生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22755

出版时间201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80页

字数185千字

定价18元

货号137_9787544522755

上书时间2024-07-05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 横空出世莽昆仑
昆仑的传说
高山仰止
"环滁皆山也"
第2章 悠然见南山
云破山呈
山空蒙
山不在高
托身山林
山回路转
第3章 占山为王
一夫当关
"啸聚山林"
山中之国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历史角度,对山的崇拜、山的认识与欣赏、山的军事利用、山的征服、山乡风情,以及山的保护与前景展望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其所承载的多彩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精彩内容:

昆仑的传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不少有关昆仑山的神奇传说。如山海经中说,中国的西北部有一座方圆八百里、高耸一万里,名叫昆仑的大山,“其火熊熊,其气魂魂”,笼罩在一片火光与云气之中。山上有凤凰、珠树、甘水、玉槛、不死药等珍异物体,而且有一百多个山门,每门都有神兽看守,这里是“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比如那神圣的西王母与瑶池在这里。淮南子一书对昆仑山又做了另一种描述:山上不但有山海经中所谈到的珍奇,而且还有倾宫、旋宫、樊桐、白水、神泉。此外,昆仑山有三个层次,愈高愈神奇。层次是“凉风之山”,登上后可以获得西王母的不死药而老;第二层次是“悬圃”,登上后能获得巫术,而后能呼风唤雨;第三层次是“上天”,登上后便可成神,而到达天帝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昆仑山被描绘成世界上、神秘的上天之梯了。晋张华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所述昆仑说,大地上、高峻的山是昆仑山,它方圆一万里,高一万一千里,这里有五彩云霞、五流水,以及众多神奇物品,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上世纪80年代末在湖北神农架新发现的“根古歌”黑暗传中关于昆仑山的传说也有趣:“一片黑暗和浑沌,天地茫茫无一人。乾坤暗暗如鸡蛋,迷迷蒙蒙几千层。盘古生在浑沌内,无父无母自长成。那时有座昆仑山,天心地胆在中心。一山长成五龙形,五个嘴唇往下伸。五个嘴里流血水,一齐流到海洋内。聚会天精与地灵,结个胞胎水上存,长成盘古一个人盘古来到昆仑山,举目抬头四下观:四下茫茫尽黑暗,黑水沉沉透露寒,手举斧头上下砍,声如炸雷冒火星,累得浑身出大汗”在这里,神秘的昆仑山又成了创世英雄盘古的诞生源泉以及开天辟地的场所,这无疑更增添了昆仑山的奇特魅力。从以上这几例有关昆仑山的传说看来,昆仑山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地方,无怪乎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在河伯一诗中浪漫地写道:“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笼罩在昆仑山上的迷雾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它的确切地理位置竟然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自古以来,有许多人都试图解开这个谜,但说法很多,尚无定论。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说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因而人们多以这两项内容作为确定昆仑山位置的根据。早对传说中的昆仑山确切位置下结论的是汉武帝。张骞通西域后,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他回来报告说黄河源头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附近)。以后,汉武帝又多次派使者去察西域,并了解到于阗附近的南山上还出产玉石。根据这些掌握到的情况,汉武帝便断然拍板定案:于阗地区南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此说一出,即为许多人附和。我们地图上标识的“昆仑山脉”,其名称来源于此。然而,历代的历史及地理学者大多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持有不同意见。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司马迁认为于阗南山不是昆仑山,因为它不具备传说中的昆仑山那高峻、壮丽的条件。东汉班固也不采用汉武帝的说法,他在所著汉书?西域传中仍然称于阗南山为南山,而绝不提“昆仑”二字。由于古籍记载昆仑情况的不一致,又因为人们对黄河源头看法各有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目中出现了多处昆仑山。清人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对前人各种说法做了综合,指出昆仑山一共有七处:“一在,一在西宁,一在肃州(今甘肃酒泉),一在新疆,一在青海西南,一在卫藏(今西藏)之北,一在北印度。”近几十年来,有关学者对传说中的昆仑仍在不断探讨,并逐渐趋向昆仑一元说,但在具体认识上仍存在差异。岑仲勉认为,传说中的昆仑应该是中国西北、西南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的泛称,而不是确指某一具体的山体。顾颉刚认为;古昆仑只有一处,而前人之所以有七种说法,主要是许多人不了解山海经有整体,受了它分篇的名词的蒙蔽。他推断昆仑山或在甘肃,或在青海,或在新疆,三处都有点像,但又不接近像。尽管如此,上述学者仍然没有定古昆仑的确切地理位置。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古昆仑不可能远在西北或西南边陲,因为先秦时期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可能扩及那么远。有人从训诂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研究,认为古昆仑是的泰山。这一观点确实比较新颖,但尚未获得人们的认同。类似探讨在一段时期内恐怕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古人关于昆仑的传说确实表现了人们当时对山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以至将它们看得那么神奇、庄严,深不可测。其中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似乎还未与山结成紧密的联系,而且中原地区一马川,对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当时出现有关昆仑山这样或那样的传说,也毫不奇怪了。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山曾一度被看成顶天的柱子。按照他们当时的认识,天像一个帐篷盖在大地上面,之所以不坍塌下来,是因为有八座神山做顶天柱支撑在那儿。十六字令?山中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反映了这一传说。八根顶天柱中有名的是不周山,这主要与神话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有关。共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据说他曾与颛顼争当天子,结果失败了,他一怒之下,一头向顶天柱之一的不周山狠命撞去。共工这一撞,没撞死,但不周山被他撞断了,造成了天倾地陷、洪水泛滥的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女娲炼石补天,终于弥补了这一缺陷,但仍留下了“后遗症”。据传说,我国现在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形格局,是共工怒撞不周山造成的。将山看做顶天柱的说法,在我国其他民族早期神话传说中也有。如云南纳西族创世记中记载,神的九兄弟开成了天,神的七姐妹辟成了地,但天像要塌下来,地好似要开裂,于是,远古祖先在大地的东、西、南、北、中分别立起了白螺柱、碧玉柱、墨玉柱、柱、撑天柱来支撑天。然而,“天又在摇晃,地又在震荡”。为解救这一灾难,纳西族的神人便再造了一座神山来顶天镇地,这是纳西族的神山――若倮山。在关于山的上古神话中,有一个与民关系特别接近,也更富于生活气息的传说,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远古的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快九十岁了,他家对面有太行、王屋两座山,使得他们与外界交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召集家人商量将这两座山搬走。他的子孙都同意这么做,但妻子却提出异议:“你这么一把年纪,连一个小土坡都奈何不了,怎么能动这两座大山的脑筋呢?而且,搬动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去呢?”他的子孙回答说,可以搬到渤海去。大家意见一致后,便动手干起来,一接着一忙个不停。不久,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看见他们这样辛苦地干,认为是劳而无功。因为人生短暂,有生之年不可能将这么大的两座山搬走。愚公批驳了他的说法,认为自己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不可能随之,有会有效搬掉。愚公的话正好被一个天神听到了,他担心愚公等人如真的这么干下去,将势必损坏太行、王屋两座名山,于是便赶快向天帝作了汇报。天帝被愚公一家人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便派了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山背走了,一座安置在朔东,一座安置在雍南。从此,这两座本来连接在一起的大山,便天南地北地分开了,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这则故事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山的一种认识及观念,即他们那时已认识到山的险阻作用,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他们也萌发了征服或开发山的初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仍认为山是属于天帝管辖的,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仍有较大一段距离。而且,可以推论,他们以上认识及观念的产生,主要还在于他们大多生活在一马川的华北原,山或山区对他们来说毕竟还比较陌生或遥远。p00200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