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绥远1936 中国历史 杨红林

纪念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 ——陈丹青、余世存、曾璜 盛情

12.5 1.8折 69.9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红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77781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36页

字数200千字

定价69.9元

货号504_9787544077781

上书时间2024-07-05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938年2月,当有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13—1954)来到中国前线进行采访时,或许很难想象,许多中国同行此前已经用手中的照相机阐释着他的名言了——“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而方大曾,无疑是其中拥有代表的传奇人物。这位几乎与卡帕同龄的战地摄影师,用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时代遗产,他拍摄的照片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很宝贵的影像记忆。而他本人的命运,则比卡帕还要传奇。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言:“比起罗伯特卡帕,他一点都不逊。”检视那些光影交错的画面,我们不会追问:传奇,是如何缔造,又是如何一度消失的?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目录:

序言
引言
篇 消失的传奇:战地摄影师方大曾 001
一 方大曾生及其摄影活动002
二 方大曾纪实摄影的时代内涵011
三 方大曾被再“发现”的思026
第二篇 国破山河在 035
一 华北危机 036
二 强盗野心 058
三 救亡呼声 077
第三篇 绥远的乌云 095
一 绥远在哪里 096
二 美丽的喇嘛庙 116
三 侵略者与分裂者 127
第四篇 从长城到阴山 143
一 到前线去 144
二 严阵以待 147
三 战地硝烟 194
四 铁血勇士 213
五 兵火之痛 234
第五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247
一 民众的力量 248
二 联合阵线 266
三 声援与慰劳 276
第六篇 方大曾和他的战友们 285
结 语 方大曾摄影的学术价值 303
附 录 方大曾生前所发表作品概览 305
主要参文献 313

内容简介:

方大曾,1912年7月13出生于北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民的准备,同时揭露出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 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位在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作者简介:

杨红林,笔名南庄,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于会科学院院,现供职于中国博物馆,主要从事近代史及老照片研究,先后发表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九一八事变前后本间谍在华摄影活动等学术20余篇,出版有经典影像背后的晚清社会、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半世繁华:民国外交家顾维钧、1915:中国表情等著作。

精彩内容:

一 方大曾生及其摄影活动方大曾,又名方德曾,笔名小方,祖籍江苏无锡,1912 年出生于北京。如同那个年代许多摄影家一样,他的家境比较殷实,其父当时在任职,待遇优厚。还在中学时期,他用母亲给的7块大洋买了一架蔡斯折叠相机,由此走上了摄影之路。1929 年,17岁的方大曾发起成立了“影社”,并举办摄影展。1930 年从北市立中学后,方大曾入北中法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曾任北少先队刊物先锋周刊编辑。尽管所学的专业是经济,但他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摄影活动中。他经常利用期外出旅行、写稿和照相,他的外甥张在璇后来写道:“舅舅经常背着相机、一把雨伞、一个背包,徒步到处去拍照。”通过在北、天津及周边地区的旅行,方大曾拍摄了不少反映当地民俗风光、古老建筑及百姓生活的照片。1935 年,方大曾从中法大学后,先应聘到北青年会当干事,后又转到天津青年会工作,不久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一起创办中外新闻学社并任摄影记者。这一时期,他先后到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拍摄了大批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状况的照片,发表在良友、申报、世界知识等报纸杂志上,获得了广泛,逐渐在摄影界崭露头角。而随着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救亡运动的高涨,方大曾的摄影活动也迅速与民族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他很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1936—1937 年间,正是他采访报道与摄影创作很旺盛的时期。作为生活星期刊、世界知识和大公报等有名报刊的特约记者,方大曾在津和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等地奔波采访,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与照片。例如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曾刊载他所写的张垣一瞥、从张垣到大同、晋北煤业现状等通讯;上海申报( 每周增刊)曾登载他所写的绥远的问题、冀东视察记、集宁见闻记、四子王府见闻记等通讯。这些通讯报道均以观察深刻和文笔流畅而引人注目,加之配以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深受读者欢迎。又如,1937 年5 月,有名良友画报曾刊登署名小方的摄影作品,揭露本人在华北地区开展的活动;1937 年6 月,国民(上海)周刊也曾刊登一组方大曾拍摄的照片,内容涉及辛亥滦州烈士纪念塔落成、东北流亡的活动,以及本在津大量招募华工等。1936 年底绥远爆发后,方大曾不顾旅途凶险及恶劣的气候,只身奔赴前线采访。在当时同行眼中,他无疑是抗救亡运动中很活跃的青年记者。方大曾当年的好友、有名诗人方殷回忆说:“一九三六年底,我由阳翰笙介绍,在金陵报挂了一个‘特约记者’的名,又到了北。这时,方德曾已成了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时间前往卢沟桥采访拍摄,并发表了反映队抵抗军侵略的长篇报道卢沟桥记。正是由于这种杰出的表现,他得到了有名记者范长江的欣赏。在后者的举荐下,他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前线,报道抗前线的近期新战况,成为初期为数不多的几位活跃于华北很前线的战地记者。时期有名战地记者陆诒后来曾证实:“1937 年8 月底,范长江来到危急的大同,召开了一次战地记者会。参加会的有来自华北各战场的大公报记者孟秋江、邱溪映、方大曾。”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战地摄影师不久便在战场上失踪了。据有关人士回忆,1937 年9 月,方大曾在太原参加了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9 月30 ,大公报还发表了他撰写的报道汉北段的变化。而在这之后,方大曾再也没有了音讯,神秘消失在了战火硝烟之中,而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25 岁。对于这位战友的失踪,范长江后来曾无比痛惜地写道:“随着汉战局恶化,保定失守,我们不知道了他的消息。以后石家庄陷落,太原失守,关于小方的踪迹,简直一点儿也打听不出来。他的母亲、他的妹妹、他的女朋友,乃至关心他的朋友们都从我这里来打听消息,甚至于始终在山西战地的溪映也写信来问小方,在上海和在汉,我曾会到千百个关心小方的人!”尽管方大曾的摄影传奇戛然而止,他的名字也一度几乎被摄影史所遗忘。但幸运的是,由于亲属们的精心保管,他的大量摄影遗作却完好地保存下来。2006 年3 月,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方大曾的外甥张在璇将舅舅遗留下来的830 余张原版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博物馆收藏。在经历了70 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这批珍贵的影像史料终于再度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艺术价值,将越来越成为后人研究的焦点。二 方大曾纪实摄影的时代内涵作为20 世纪30 年代纪实摄影的代表,方大曾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作品,其中蕴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据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女士回忆,他在内蒙古拍摄的一套蒙古王公的结婚仪式照片被英国一家杂志社采用。在1936 年前后,方大曾的镜头下既有各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也有大量反映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现状的作品。例如在天津他拍摄了一系列反映船工、纤夫生存状况的照片,在山西拍摄了反映煤业生产状况及工人生活情景的照片。即便是在1936 年底前往绥远前线采访途中,他也专门抽出时间深入一座路过的煤矿进行拍摄。在目睹了矿工们的生存现状后,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这种‘采矿事业’的人,有一部分是亡命者,有一部分是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另外的生路之人。这个世界简直不允许他们生存在光明中。我想,他们会得到解放的吧。我这样企望着,我确信这不是幻想:因为有千百万的人,正为这人类的光明在工作,在努力,在斗争!奴隶们也要享受‘人类的生活’!”研究方大曾摄影作品的雪松说:“方大曾身上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他与当时艺术家们的沙龙气氛格格不入,从他拍摄的下层民众脸上的表情来看,他们之间有着足够的信任和等。”事实的确如此,在方大曾的镜头中,有许许多多凡的人物,但却几乎没有什么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正如方澄敏指出的:“小方不拍美人照,他与劳苦大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到黄河岸边、煤矿的井下,经过实地调查,以手材料介绍给社会。”尽管方大曾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却似乎天然地具有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因而很容易深入普通民众中,用手中的镜头表达对下层民众的强烈关注和同情。范长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天津益世报的地方版上,看到有他的长篇通信——从张垣到大同,他把察晋间的社会黑暗情形暴露不少”摄影家午马则感慨道:“他年轻的脸庞径直贴近冰冷的生活,缝穷者、人力车夫、纤夫、矿工等底层劳力者频繁进入取景框,逐步显示他作为一个很好的纪实摄影家的可贵品质。”方大曾摄影作品的另一主题是,包括1936 年绥远、伪“冀东自治区”及卢沟桥事变后华北等方面的内容,他本人也因为从事战地摄影而失踪。据初步估计,仅仅在争时期牺牲的新闻工作者约有500 人,而方大曾无疑排在这份名单的很前列。在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方大曾很早将目光对准了民族救亡运动。方澄敏回忆说:“北运动游行是少不了他的足迹,在队伍的前前后后,跑来跑去的拍照,‘一二九’时的镜头如保存下来,那将大大补充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资料。”到1936年11 月,绥远的爆发又为方大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绥远又称百灵庙战役,是1936 年底发生在中国绥远地方当局和本支持的蒙古分裂分子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在各地军民的支持下,傅作义等中方将领指挥军队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至12 月19战事结束。目前所知,方大曾很可能是当时绥远前线上采访时间很长的摄影记者,因此他的这批照片更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为了揭露本侵略者的野心和阴谋,曝光汉奸政权的真实面目,在赴绥远前线采访前夕,方大曾还于1936 年11 月对本人控制下的冀东地区进行了采访,拍摄了上百张照片。1937 年7 月7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方大曾又成为很早报道前线战况的摄影记者。据方澄敏回忆:小方于7 月10 离家前往卢沟桥采访,顺利完成任务后回到北,写出卢沟桥记等文章,并配以照片发表于世界知识第6 卷0 号上。随后他又南下保定,与范长江、陆诒、宋致泉等有名战地记者相遇,之后孤身一人沿汉线采访。截止到9 月底,方大曾先后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从娘子关出雁门关、血战居庸关、汉北段的变化等一系列战地通讯及照片。透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出,这位热血青年对于全民族的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念和乐观之情。其实早在1936 年11 月的通讯宛之行中,针对本侵略者的蠢蠢欲动,方大曾明确指出:“正是侵略者越闹得起劲,而反抗者的势力,则也随着增加。记者愿以愉快的态度敬告国人,是华北的民众都在待机发动,发动一个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愿自任先锋。”而在1937 年全面爆发后,他像一名开足马力的斗士,迸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在通讯血战居庸关中,他这样充满感情地描述我抗将士:“王仲廉师长,他有强壮的体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坚实的脸,师部设在居庸关山洞里,一辆货车作了,他本人和两位旅长、四位团长,都在前线指挥,炮弹曾把他的头打伤了,若不是还有一个钢盔戴在头上,不堪设想了。战争剥夺了他的睡眠的权利,又瘦又黑表现着他是一个为国宣劳的忠勇的将官。”在9月4途经军事重镇娘子关时,他写道:“娘子关有雄伟的风景,在娘子关车站的东边约二三里路,与绥路上的南居庸关一样,也是令人凭揽的胜地。但后者当时正是战场,正是抗前线的很尖锐的一点,在那里开展着中华民族为自卫为生存的悲壮热烈的反侵略战争。六年来,我们的国前线已由东四省而山,而喜峰,而津,已经到了南,难道说明天还会退到娘子关来了吗?”方大曾的这种热情,甚至感染了与他一起奋战的同行,陆诒后来回忆道:“我们三个人仍按原计划搭车出发,抵良乡车站,距长辛店还有二十五里,前线炮声清晰可闻。小方兴奋得跳起来,对我说:‘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不一会儿,他又把我拖到车窗旁边,手指窗外高粱地里掘壕据守的军队说:‘你看,我们的兵士多么可敬可爱!’”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战地记者却很快消失了。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他的事迹和作品在此后也“消失”了很长时间。直到将近70 年后,他的传奇才再度浮出水面,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