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 风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7.2 3.7折 46.8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风墟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53577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32

页数248页

定价46.8元

货号508_9787551153577

上书时间2024-07-03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知乎百万收藏、豆瓣小组热议的当代青年真实人生困境!数十万铁粉翘首以盼的勇气之书。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风墟全新力作。青年人放弃自己的原因大都相似,本书让你想起热爱生活的千万个理由

目录:

part 1  那些微不足道却让人痛苦的问题

你为什么是感觉不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种什么病

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

容易想太多的人怎样获得快乐

如何正确处理你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

你找到所谓的安全感了吗

拖延症的确诊与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老了

当你迷茫时,该干些什么?

无法自律的原因,以及有效自律的建议

怎样对抗你心中的虚无主义?

关于童年阴影,你需要知道的事

part 2  你是的

成为真实的自己

怎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给自己一些改变的时间,带着症状去生活

如何做到遵从本心,不自欺,不做作

没有人有资格定义你,同样,你也无权定义别人

自由的本质是“放弃控制”

确立责任边界,是进入世界的必经之路

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怎样建立健全的人格?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感觉不?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为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努力活成别人告诉我们的“应该”成为的样子,却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本书带领读者穿透种种思维和惯的迷雾,重新思真实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唯有强大的心智,对自身、对外界的深刻认知,才能够令我们在无常的生活中拥有内在的稳定和的能力。

作者简介:

风墟: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师,上海欣澜心理咨询中心合伙人,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员,壹心理专栏作家。

精彩内容:

    你为什么是感觉不
    01
    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古话——“知足常乐”。
    这句话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内涵,认为这是句非常空泛的“心灵鸡汤”。
    ,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句话。
    知足常乐的本质,其实指的是——“期望值管理”。
    一个人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主观层面的感受以及对外在的解读。
    譬如说,当一个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或是还没追求到喜欢的人时,在他和伴侣的关系逐渐变好的过程中,他会感到。
    可一旦二者结了婚,关系稳定了,过去的梦寐以求变成了现在的唾手可得,他便会迅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想要追逐的东西上,并认为自己只有得到了那个新东西才会获得。
    你会发现,人的是一个无底洞,它的本质是不断地“扩张”。
    因为它永远处在一种动态的扩张之中,所以根本是不可能被满足的。
    是故,我们对周遭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升:
    月薪五千元的时候期望月薪一万元,月薪一万元的时候期望月薪两万元,到了两万元又期望十万元
    随着和期望值不断扩张,在的“奴役”下,我们永远无法对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因为我们想获得更多,拥有更多,是不断地试图达成更多的期望、达到更高的标准。    如果你已经惯了这种被“役使”的,那么你很难从你所拥有的事物之中感到。
    那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02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做个三分:
    “想要”指的是那些既符合你个人需求,也符合客观逻辑的。他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行动达成,同时也会给你带来和满足。比如饿了想要吃饭。
    “需要”指的是客观层面或社会要求你去追求,但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比如说你生病了,需要钱来治病,这是“客观需要”;你二十八九岁了,需要结婚,这是“社会要求”。
    “贪欲”指的是由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共同导致的一种对外物无、无止境的追求。比如,生理机制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存储脂肪和糖分,心理机制促使我们为了填补不安全感而追求更多的金钱。
    “想要”“需要”和“贪欲”这三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但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它们用“”这一个词来整体概括,因而导致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无法认清自己。
    是的,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言惯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所定义的界限,则决定了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清晰度。
    比如说:军队,,李二。这三个不同的词相互组合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
    当我们在说“军队中的李二”“李二”和“李二”时,我们对这三个词组的认知是接近不同的。让“李二”这个词更加具体化,我们想到的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李二”则会令我们从“”这个视角去思,更多的是虑李二作为一个的各种属。
    同理,我们在使用“”这样一个模糊而笼统的词汇时,会将“想要”“需要”和“贪欲”混淆。许多时候,当我们说起时,其实想说的不是,而是“想要”或“需要”。
    比如说,我“想要”月入三万。但如果我们没有分清“想要”和“贪欲”,会令“贪欲”和“想要”混为一谈,可能在我们月入三万之后,又会基于贪欲的影响想要月入十万。
    一旦我们对的认知更加清晰化、具体化,能够了解“想要”和“贪欲”是两码事,我们能将二者清晰地分开,而不令“贪欲”影响到我们追求的目标。
    003
    谈到这里,可能又会引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办呢?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想要”这个词的时候,多数人会觉得“想要”意味着一个人天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但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排除社会的影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天生“想要”的东西。
    人们将“想要”视为一种天生存在的心理动机,认为一旦找到了那个“想要”的东西,会拥有一种强大的动力,能够克服困难。
    他们会认为,那些在人类历取得了巨大成的人,从一开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动机。
    但事实上,动机只是促使人付诸行动的因素之一。一个持续的行为,除了动机,还要有对目标的坚持和对障碍的克服。
    许多人之所以希望找到那个自己“想要”的东西,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了那个自己想要的东西便能够克服所有问题。
    自己也不需要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坚持,不会产生“退缩”“懒惰”之类的情绪。
    但这只是幻想,而且是一种为了逃避付出和艰难而产生的幻想。人们通常并不是真的想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只是希望找到一件不用令他们克服人类自身种种缺点、不用付诸艰苦努力的事情罢了。
    动机只是我们能够做成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