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国变奏: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lo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
  • 乡国变奏: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lo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
  • 乡国变奏: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lo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
  • 乡国变奏: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lo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国变奏: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lo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44.4 4.5折 98 全新

库存13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61053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98元

货号737_9787532661053

上书时间2024-07-03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节从梁启超到周氏兄弟第二节研究对象

第三节研究述评

一、中国文学与地方关系研究二、清末民初文学与地方关系研究三、近代地方意识研究

第四节研究架构

章清末民初文人的地方意识与地方再造节文人群体的嬗变

一、群体世代的更新

二、地缘网络的转化

第二节地方意识的新变

一、地方意识的宣扬

二、乡与国的变奏.

第三节再造地方的向度

一、地方再造的兴起

二、再造路径的变动

小结・

第二章清末民初地方政治的选择与书写节地方政治的选择

一、从乡治到地方自治

二、从民治到绅治

三、从集权到分权

第二节地方政治的想象

一、始于地方的建国蓝图

二、理想的地方自治

三、正面的志士贤绅

第三节地方政治的批判

一、堕落的地方自治

二、反面的劣士权绅

第四节地方政治的再现

一、复杂的地方政争

二、变动的地方阶层

小结

第三章清末民初地方先贤的发掘与书写......

节地方历史的发现・

一、民族的发明・

二、国民的培养

第二节地方先贤著作的发掘

一、反满的“恶声”

二、“真实”与“美感”..

第三节地方先贤的书写・

一、英雄志士:从“乡魂”到“国魂”二、先烈先哲:制度建构与个书写小结

第四章清末民初民间歌谣的仿作与征集节民众启蒙的开展

一、分地进行:民间与官方

二、自上而下:精英与民众

第二节民间歌谣的仿作

一、“俚歌”的兴起:本启示与本土渊源二、仿作的资源:上层示范与底层传承三、歌谣的改良:模拟吻与立足启蒙第三节民间歌谣的征集・

一、官方征集:通俗教育与改良利用

二、《时报》征集:文学赏鉴与新歌唱和三、学人征集:面向民间与立足乡土小结..

第五章清末民初地方方言的发现与实践

节地方方言的发现

一、方音的发现:“言文一致”与“国语统一”..二、方言词汇的发现:方言古与俗语致用第二节方言书写的舆论

一、方言入文:拟想读者与语言策略二、方言文学:历史建构与语体策略小结

结语.

节多重主体的交响.....

第二节乡与国的变奏・

第三节从地方意识到文学的地方意识

参文献

与学术相遇(代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以转型时代的地方意识为入,梳理清末民初文学对地方政治、地方先贤、民间歌谣、地方方言的发现、利用和书写。本书强调,清末民初的地方书写植根于具体的地方世界乃至民族进程,又显示出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中,朝野、主次、各世代文人之间相互呼应、碰撞,使得地方书写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乡国的博弈和变奏,构成了地方书写具时代的叙述框架;从政治的地方意识到文学的地方意识,从民族的主导到地方、个的凸显,代表了两代文人处理文学与地方世界的不同路径,也代表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文学探索地方乃至民族的独异贡献。

作者简介:

冯仰,1985年7月出生,汉族,江苏徐州人。2014年于大学获文学博士。曾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转型、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学术史等。

精彩内容:

绪论从小的地方走向大的地方,是许多人所经历的。无论身处他方,还是重返故土,有关地方的经验、记忆或想象是人们面对各种境遇的重要凭借。在文学领域地方意识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文学增加了个、地方、时代。但在不同时代地方意识不尽一致文学的地方也不断变化着。在变动的历史画卷中尤其是在清末民初这一转型期中地方意识、文学地方的变动构成了中国文人、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核心议题是如何现代化而现代化的重心是处理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民族化的过程中,本土乃至一个个地方并未缺席反而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兴起和深人是不断在新的变动的之中发现、利用和书写新的地方的过程。清末民初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面向现代、重新发现地方的开始并容纳了各种方案和探索。如何发现地方、利用地方和书写地方,都与主体意识有关。故地方意识便成为我们探求这的佳人。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经验的丰富、含混应看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错综交。地方意识对文学书写的渗透或挟制并非单纯的文学史话题。讨论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其核心是地方意识、地方再造与文学书写的多重关系,涉及不同的领域:一、地方意识的转变是一个思想史问题;二、地方社会的再造,是一个社会史问题;三、相关文学书写(可称为地方书写)的范式及其嬗变是一个文学史问题。投身此论域,既要关注其与不同领域的联动,保持研究的开放,又要注意问题的内核和边界避研究的泛化。故地方意识的剖析、地方再造的铺陈都以地方书写诸问题的解答为着眼点,而地方书写的探究始终围绕文学书写中地方的缘起、特征与变动展开。清末民初的地方书写有不同的领域、阶段和层面展示了转型时期文人面向现实、乞灵于文学的困惑与出路、与局限构成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重要一环。讨论上述问题固然非常紧要如何讨论却需要更审慎的准备。在展开具体讨论前,有必要进行现象引人、概念界定、学术溯源和框架设计。节从梁启超到周氏兄弟站在历史的河边有助于看清一段历史的波折甚至走向。遥望清末民初,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虽然有太多的、纠葛,也有明显的、大势。“几乎在整个20世纪的巨大挑战和曲折地探索新的政治和正统的过程中的身份问题始终居于中心地位。.....激剧的变迁造成的相当的政治与人身不安全也使得个人必须面对身份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须建构或重构身份。”①清末民初,正是现代文人或知识分子遭遇巨大困惑的起点。梁启超、周氏兄弟都是现代知识分子,并分别是晚清一代、“五四”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境遇和表现,几乎代表了清末民初的潮流和新变。一人代表一时代,大体因此人能启示时代潮流。对于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是的代表。他是中国思想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作为有影响力的文人,却对地方有众多的言说并对地方书写有丰富的探索。在地方意识、地方书写方面梁启超不仅为同时代人提供了先行者的示例并且确立了一种书写的规范。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前后进入舞台。因时代的刺激和先知的敏感,1899年的梁启超已洞察到空间的剧变及其背后的身份转换:余乡人也。....余生九年乃始游他县。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余盖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激、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焉。.....为国人为世界人,盖其难哉!....乃于今始学为国人,学为世界人。与同代人比梁启超较早意识到变化,并能通过怡当的言辞进行提炼和宣扬。从固有的“乡人”到新生的“国人”“世界人”正是梁启超代表的清末民初文人空间或群体认同急剧变迁的普遍境遇。“乡人”是传统的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