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中国历史 马安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4.4 4.0折 36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1665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08页

字数113千字

定价36元

货号736_9787520531665

上书时间2024-06-24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法,二
信,三权。法者,君臣之所
共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
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
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一商鞅

目录:

序  治理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揭开强秦帷幕

一、宝剑锋自磨砺出

二、景监的举荐

三、君臣磨合

四、变革前的争论

章  布局之方

——治理从何处入手

一、“虑世事之变”

二、“讨正法之本”

三、“求使民之道”

第二章  影响因子

——制约治理的三个要素

一、“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

二、“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三、“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第三章  国力在农

——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

一、“治国者,能尽地力”

二、“地胜其民者,事徕”

三、商君重农政策及措施

第四章  兵者大事

——处理好军事与政治之关系

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二、“凡战法必本于政胜”

三、“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四、商鞅在战法上的一些体悟

第五章  抟力之道

——建立强大的凝聚力

一、“善为国者,皆作壹而得官爵”

二、“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

三、“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

第六章  治理主体

——治理民众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

二、“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三、“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第七章  制度探索

——治理的根本出路要靠制度

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二、“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

三、以军功爵位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第八章  治法三要

——高扬治理的权杖

一、“壹刑则令行”

二、“壹赏则兵”

三、“壹教则下听上”

第九章  治者三宝

——国之所以治者三:法信权

一、“法者,君臣之所共也”

二、“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三、“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结语  商鞅治国论

一、便国不必法古

二、废井田,开纤陌,赋税

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五、实行连坐,轻罪重罚

六、改革旧俗陋

七、推行县制

八、统一度量衡与迁都咸阳

九、统一思想

十、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书目

二、商鞅行政大事记

内容简介: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富国强兵政策感召下,商鞅来到秦国,从此,他的命运便与秦国复兴的命运实现了高度结合。他以铁血手段与言必行、行必果的改革揭开了强秦新帷幕,开启了秦国统下大业的枢纽。商鞅强秦政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战”“法治”等方面。商鞅变法,无论对当时的秦国,还是对以后的中国历史,皆至关重要。秦始皇的大一统、以法治国、郡县制、集权等“秦政”,无一不是从商鞅的施政方针发展而来。商鞅的变法,不但实现了秦孝公的强国梦,而且为秦王朝统一六国开辟了坚实而广阔的道路。无商鞅变法,秦恐怕无力得天下。其诸多变法内容对于以后中华两千年的政治影响之甚之大,已经由后世的历史作了很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

马安,1964 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出版著作有晚清变局下的与地方关系近代东北移民研究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走向大一统传统士人的家国天下黄帝与中华民族孔子之道与中国等著作 40 余部,并在世界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50 余篇。

精彩内容:

    战国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与改革家,这位一身多能的人物名叫商鞅,也叫卫鞅,这可能是因为他来自卫国的缘故,实际上,他复姓公孙,鞅是他的本名。他因为协助秦孝公治理秦国有功而受封于商、於之地,故后人亦多称他为商鞅。商鞅在秦国二十年的治国理政实践早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目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治理目标是秦国的富强,他的治国路径是着眼未来,实现的统一与建立大一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一、宝剑锋自磨砺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当政元年,这位一心想复兴先祖秦穆公时富强、军事强大的青年国君,一上台向天下发布了一篇震铄古今的求贤令。文中说: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①正是这篇招贤令,引出了一位靠前的大改革家的横空出世。
    这位改革家是商鞅。
    商鞅生活在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
    当时,经过春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主要的诸侯国已经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对峙的了。
    凡是了解商鞅格与处境的人大都清楚,故乡卫国太小了,而且四处强邻,朝不保夕,何况,商鞅本人在卫国的身份、地位也不高,是一位地道的“庶孽公子”,卫国不可能给他施展才华的台。于是,这个有野心、有能力、急想出人头地却缺乏辉煌背景的年轻人,毫不留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的故土卫国,来到了当时经过魏文侯变法后强盛一时的魏国。这是因为,魏国是战国初年政治比较优选,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有希望统下的强国。
    魏文侯时,曾经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能人贤士进行变法,富国强兵。而李悝、吴起正是商鞅仰慕、效法的政治人物。
    李悝是战国初年有名的改革家,曾在魏国任相,在他任内,魏国富国强兵,称雄诸侯各国。
    魏书刑罚志记载:“商君以法经六篇入秦。”①晋书刑法志中也说:“(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②由此可见,李悝的法经对商鞅以后在秦国的改革与施政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吴起则是商鞅的同乡。早年弃卫前往鲁国,因为仕途不顺后又离鲁奔魏,“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③
    英雄的召唤,刺激着商鞅。贵族后裔身份的高贵、家道败落后生活的窘迫,都使得商鞅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心理。他热衷于法家的学说,对李悝、吴起等人的改革成十分向往,加上当时卫国又是魏国的属国,因此,在魏惠王即位不久,商鞅为了寻求发展,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卫国,顺理成章地踏着吴起等人的足迹,来到魏国寻找机会。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