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签名本)

无写字无划痕

100 八五品

仅1件

广西南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土有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4

书友_245853的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土有 著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2613397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8页
  • 字数 332千字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土有长期以来潜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经常深入吴语地区乡间田野,足迹遍布江浙沪地区,寻访年逾古稀的乡村歌手,搜集久已失传的吴语山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了不懈的努力。本书是他对吴语叙事山歌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从介绍吴语叙事山歌的起源入手,循着基发展轨迹、结合已发掘的30多首叙事山歌的介绍,展示了吴语叙事山歌的基本面貌。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对山歌演唱语境、风格、特点的挖掘是本书的亮点,填补了吴语叙事山歌研究的空白,是作者对民间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相信本书对民间文学爱好者及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中国文化研究者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郑土有,男,1962年4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文艺民俗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口述文学和民间信仰学的研究工作。已出版《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主要术语简释

第一章 吴语山歌及吴语叙事山歌研究历史批评

  第一节 吴语山歌的发展与研究回顾

  第二节 吴语叙事山歌的发展与搜集整理回顾

  第三节 吴语叙事山歌研究评述

第二章 吴语叙事山歌的主题类型及地域分布特征

  第一节 吴语叙事山歌基本面貌

  第二节 吴语叙事山歌主题类型

  第三节 吴语叙事山歌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吴语叙事山歌生成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内在张力:吴语山歌演唱传统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外在需求:生存环境的精神需要

  第三节 竞争与半职业化:长篇叙事山歌产生的催化剂

  第四节 说唱艺术与山歌传统的交感作用

第四章 天籁之音:吴语叙事山歌的演唱语境

  第一节 沃野飘歌:吴语叙事山歌的演唱时空

  第二节   田野中的表演队:山歌班及其功能

  第三节 竞技中“生长”:对歌及其功能

第五章 吴语叙事山歌的套式类型——以私情型叙事山歌为例

 第一节 语词套式

 第二节 句法套式

 第三节 歌头套式

 第四节 情节 套式

 第五节 结构套式

第六章 “调山歌”:表演中的创作

 第一节 歌手谈“调山歌”

 第二节 “调山歌”的运用

 第三节 “调山歌”传统的形成及作用

 第四节 “调山歌”与叙事结构

第七章 歌手的角色

  第一节 歌手的生活状态

  第二节 歌手的传承类型

  第三节 歌手的学歌技巧

  第四节 歌手的信仰与禁忌

结束语

  一、关于吴语叙事山歌的形态特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主要歌手小传

附录三:《鲍六姐》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