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干净无字迹划线,以图为准免争议,

46.88 九五品

仅1件

吉林长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阳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17

上书时间2024-05-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阳 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3
  • 版次 1
  • ISBN 9787020114634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7页
  • 字数 26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在“文学生产关系”的层面上,对《上海文学》的刊史进行了详细考察,力图提供一个可以容纳“两个三十年”的解释框架。《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认为,知识谱系学给“重返八十年代”这一研究潮流带来了可能性,也造成了限制。通过分析《上海文学》八十年代的编辑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八十年代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是由特定政治语境中的期刊实践推动的。而《上海文学》作为一份取代《朝霞》而复刊的刊物,其体制形态的演变过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文学、文学体制、国家体制三者之间的相互生产和转型过程。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别样的当代文学。
【作者简介】
  李阳,男,1981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师从王晓明。2011年至今,任教于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导论 “重返八十年代”视野下的《上海文学》
一、“重返八十年代”的视野与方法
二、《上海文学》的启示
三、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体制”与“文学制度”
四、“文学生产关系”:一个统合“两个三十年”的研究视角
五、期刊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计划一专业文学体制”的建制及其内在矛盾
第一节 《上海文学》与“计划-专业文学体制”的建制
第二节 “计划-一专业文学体制”的内在矛盾

第二章 “行政化的文学体制”及其生产性
第一节 专业作协体制的行政化
第二节 动员结构的结构化与社会主义总体性

第三章 “前三年”:体制混杂状态下文学空间的开拓
第一节 从“写作组式的文学体制”到体制混杂的“前三年”
第二节 新的文学空间的开拓

第四章 “管理性文学体制”与文坛形势的激化
第一节 “管理性文学体制”的形成及其内部冲突
第二节 形势激化与形式导火索
第三节 文学叙事的困境

第五章 “八五新潮”:被形势透传的形式与体制错动下的文化政治
第一节 《棋王》的形式与寻根的意味
第二节 1985:《上海文学》的改版与“新潮小说”的发生

第六章 出版业改革与《上海文学》编辑权的分解
第一节 《上海文学》转制
第二节 1985年出版大滑坡
第三节 编辑权的分解与“八五新潮”的经济因素

第七章 文学生产关系的分解与文化政治的衰落
第一节 读者意识的产生与周介人的追问
第二节 作家队伍的溃散

第八章 文学生产的“双轨制”
第一节 《萌芽》模式”参照下的《上海文学》改革
第二节 批评的分化与创作的流动

结束语
附论:“郭敬明”论——以真人动画电影《小时代》为入口
附录
附录一:彭新琪访谈录
附录二:赵自访谈录
附录三:小说作者职业统计详表
附录四:表1-4
附录五:当代文学生产方式演变年表——以《上海文学》为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