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巴勒斯坦史(第二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巴勒斯坦史(第二版)

8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以色列]艾兰·佩普 著;王健、秦颖、罗锐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19

书海识途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以色列]艾兰·佩普 著;王健、秦颖、罗锐 译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1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52779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2页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现代巴勒斯坦的历史:从19世纪的奥斯曼人,到英国的托管,再到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以及后来发生在这个动荡地区的战争和冲突。本书的第二版更新了19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生的重要事件。作者解释了《奥斯陆和平协议》失败的原因和两种解决方案,并反思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隔离墙阴影下进行斗争之后的生活。和第一版一样,巴勒斯坦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仍然是本书叙述的中心

【作者简介】

艾兰.佩普(Ilan Pappe),以色列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78年毕业于希伯来大学,1984年获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xeter)社会科学和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欧洲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20世纪民族政治研究。其著作有:《现代巴勒斯坦史》《现代中东》《以色列的理念:一部知识与权力的历史》《以色列神话》《论巴勒斯坦》(与乔姆斯基合著)等。

【目录】

译者序 艾兰·佩普与以色列“新历史学家”学派 1

 

中文版序 1

 

前 言 1

 

致 谢 1

 


 

导论 现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新视角 1

 

现代巴勒斯坦的出现——通行版本 4

 

解构现代巴勒斯坦的出现 7

 

撰写一块土地两个民族的历史 9

 


 

第一章  世纪末(1856—1900):社会宁静与政治动荡 18

 

乡村地貌及其人民 18

 

巴勒斯坦城市和社会 23

 

没有政治的社会 26

 

当地经济的全球化 27

 

19世纪80年代“现代巴勒斯坦”的政治经济 30

 

侵袭市民社会:现代奥斯曼国家的构建(1870—1900) 32

 

一个时代的结束:乡村首领和巴勒斯坦城市贵族 37

 

新开端、新影响 39

 

锡安主义推动力 45

 

新十字军东征:圣殿骑士、殖民者和投机者 51

 


 

第二章 暴政与战争之间(1900—1918) 55

 

阿卜杜尔·哈米德统治末期的巴勒斯坦(1900—1908) 59

 

锡安主义的到来 63

 

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后的巴勒斯坦(1908—1916) 7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79

 


 

第三章  委任统治政权:殖民主义、民族化与共存 92

 

艾伦比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92

 

城市的民族化(1918—1920) 101

 

“南叙利亚”的终结 104

 

委任统治早期(1920—1929) 109

 

政治与社会相遇:1929年分水岭 116

 

锡安主义飞地的建设(1929—1936) 119

 

巴勒斯坦乡村的贫穷化(1929—1936) 124

 

领导层和民族主义问题(1930—1936) 131

 

1936年起义 134

 

1939年白皮书 137

 

遭遇民族主义:共存的迫切需要 1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巴勒斯坦 148

 


 

第四章 浩劫与独立之间:1948年战争 156

 

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工作时期 156

 

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1948年3月—5月) 164

 

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949年1月) 167

 

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1948年5月—1949年1月) 172

 


 

第五章 分治时代(1948—1967) 179

 

混乱与强占 179

 

不同回应:游击战士、与世隔绝、甘被吸纳 186

 

苏伊士运河战争 204

 

政治的彻底变革:抵抗运动制度化 208

 

虚妄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1968) 212

 

抑制以色列政治:国家制度化 215

 

“阿拉伯主义”在以色列社会的边缘化 223

 

处于不定状态:贝都因人和德鲁兹人 233

 


 

第六章  大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高政治之兴衰(1967—1987) 235

 

1967年6月战争 236

 

为生存而战:1967年战争后的巴勒斯坦难民 239

 

人民起义、游击战争与恐怖主义(1968—1972) 246

 

占领(1967—1982) 250

 

定居点与以色列的内部争论(1967—1973) 255

 

占领中求生存 260

 

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战争与和平(1973—1977) 264

 

边界问题:“约旦选择”方案和“大以色列”方案 267

 

米兹腊希犹太人革命 271

 

贝京改革 273

 

游走于议程之间:巴勒斯坦政治(1967—1987) 278

 

黎巴嫩战争及其后果(1982—1987) 283

 

内部裂痕:以色列社会的两极化 287

 

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1967—1987) 290

 

大起义之路 296

 


 

第七章  大起义及其政治后果(1987—1996) 298

 

性别与阶层 305

 

奥斯陆和平进程之后 311

 

在政治的阴影里:宗教、民族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 317

 


 

第八章 后锡安主义的繁荣时代 325

 

学术之争——后锡安主义学者 325

 

政治背景 326

 

学术背景 328

 

其他历史时期的去锡安化 330

 

后锡安主义诗歌、流行音乐和文学 332

 

后锡安主义戏剧和电影 336

 

后锡安主义传媒 344

 


 

第九章  自杀之路:奥斯陆协议寿终正寝与毁灭之路 350

 

第二次大起义 354

 

孤注一掷的殉道倾向 361

 

后锡安主义的灭亡 365

 


 

后记 后阿拉法特及新沙龙时代 368

 

参考文献 377

 

大事年表 403

 

人名表 413

 

词汇表 43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