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主义(1988-2000)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张文生 新华正版
¥
18.75
6.3折
¥
3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文生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5669
出版时间201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80页
字数185千字
定价30元
货号xhwx_1200335412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张文生编著的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主义(19882000)从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背景、表现、危害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深入解读,以期通过历史事实的归纳结,揭示分裂主义路线的政治本质,揭示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种种表现形式和严重后果。首先,探寻了形成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根源,对个人的思想历程以及台湾社会的特殊环境进行剖析;其次,从夺取和巩固权力之路,以及两岸政治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现实政治背景;再次,从主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务实外交”和“宪政改革”三个层面集中分析了分裂主义路线的现实政策表现;后,通过批判分裂主义的危害,揭示其给台湾社会和两岸关系带来的现实影响。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路径
(三)文献浏览
(四)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
节分裂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
(一)浓厚的本情结
(二)对政权白恐怖统治的深刻记忆
(三)思想中深厚的本土意识
第二节分裂主义路线的社会与政治根源
(一)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推动了8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政治转型
(二)台湾政治转型冲击了台湾社会的中国意识
(三)社会多元化为分裂主义思潮的泛滥提供了空间
(四)台湾社会政治的本土化加剧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疏离感
二、分裂主义政治路线产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节当政与的流派斗争
(一)从继位到“十三全”:之争
(二)二月政争: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斗争的公开化
(三)从“肝胆相照”到“肝胆俱裂”:郝李盾的激化
(四)新党成立:的分裂
(五)“林郝配”对“李连配”:非主流派的后攻击
(六)小结:流派斗争的本质
第二节90年代的两岸政治互动
(一)两岸民间交流的开启
(二)两岸的成立
(三)“九二共识”的形成
(四)汪辜会谈
(五)八项主张的提出
(六)访美与两岸谈判的中止
(七)汪辜会晤
(八)小结:两岸互动中的政治分歧
三、分裂主义路线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中的表现
节时期台湾当局对于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演变
(一)继位之初坚持“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要统一”
(二)时期“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两岸关系定位
第二节抛出“两国论”的背景及其影响
(一)“两国论”的实质: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二)“两国论”出炉的背景
(三)围绕“两国论”的政治斗争
(四)“两国论”的影响
四、分裂主义路线在“外交”与“宪改”领域的表现
节 时期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
(一)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的背景
(二)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具体举措
(三)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本质与效果
第二节推动台湾“宪政体制”改革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益高涨
(二)“国是会议”的召开
(三)“一两阶段修宪”
(四)“统直选”的争议与1994年7月第三次“修宪”
(五)1997年7月第四次“修宪”
(六)1999年8月第五次“修宪”和2000年4月第六次“修宪”
(七)对于20世纪90年代推动台湾“宪改”的评析
结语
参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分裂主义政治路线产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分裂主义路线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中的表现。
作者简介:
张文生,男,1969年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91年7月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1994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院政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1994年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工作。2010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兼任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台湾政治制度、政党政治、选举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合著选举策略研究等,公开发表学术60余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