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竹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竹文化

【首页作者亲笔签名】书号:9787010067582;作者:何明,廖国强 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00 九品

仅1件

云南昆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明、廖国强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010067582

上书时间2018-11-26

昆明鑫文旧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昆明发货,一般3到8天到,偏远地区时效慢一些,不指定快递,如需要发指定快递请和在线客服沟通;2018年11月26号上传;有些书籍卖价高于原定价,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勿拍!!!【书店三楼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竹文化
定价:45.00元
作者:何明,廖国强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010067582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学术专著。书本详细地阐述了竹在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书写、宗教、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所构成的事象,并运用了文化学、价值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分析了其中孕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特征,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的聚焦扫描,历时、共时两坐标的纵横捭阖,展示了中国竹文化的多维立体结构。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竹在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书写、宗教、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所构成的事象,并运用文化学、价值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分析其中孕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特征,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的聚焦扫描,历时、共时两坐标的纵横捭阖,展示出中国竹文化的多维立体结构。书中既有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材料,又有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且配以二百余幅插图,是一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学术专著。
目录
序言 文化、价值、观念与符号导论 一、中国:竹的故乡  二、竹的人化: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三、竹之所以成为文化:外延的普泛性与内涵的内在化 四、中国竹文化的内容: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  五、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的关系  六、中国竹文化的性质:由文化质点聚合成的文化结丛 七、理论与现实:中国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上编 竹文化景观 章 既能果腹,又可怡蜻——源远流长的食笋之风   一、食笋之风的历史巡礼  二、竹笋的加工及烹饪技术   三、名人食笋拾趣  四、食笋之风的文化意蕴   附:竹米——一种不可多得的食物  第二章 吃穿用之具,触目皆有竹——竹制日常生活器物   一、竹制炊饮器具   二、竹制服饰   三、竹制消暑用具   四、竹制家具   五、竹制玩具   六、竹杖:一种重要的扶身用具  第三章 各项产业,均有竹具 ——竹制生产工具  一、竹制农具  二、手工业中的竹制工具   三、竹制渔具 第四章 家家竹楼临广陌,座座竹殿居山坡——竹建筑  一、从巢居到竹楼  二、自然的选择:竹成为建筑材料  三、竹制民居:中华民族的一种世俗生活之所  四、竹制宗教建筑:通往彼岸世界的驿站  五、竹建筑的文化内涵  六、竹建筑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 跨涧越壑,渡河登山——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  一、竹制交通设施’  二、竹制水上交通工具  三、竹轿:中国特有的人力交通工具 第六章 写作阅读,相伴以竹——竹制文房用具  一、竹制书写工具:竹笔与竹管笔  二、竹制书写材料:竹简与竹纸  三、其他竹制文房用具 第七章 精编细刻,极尽其巧——竹制工艺品   一、从实用到审美:竹制工艺品的形成  二、称誉古今的竹编工艺品  三、精雕细镂的竹雕刻工艺品   四、用美结合:竹制工艺品的审美价值 第八章 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竹制乐器  一、竹的“音乐简历”   二、竹在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中的功用  三、竹制乐器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下编 竹文化符号 第九章 送子延寿,祖先代表——竹宗教符号  一、竹的神圣化与中国实用宗教文化  二、送子和延寿:竹作为交感巫术符号的功能  三、祖先和保护神:竹的图腾意义 第十章 赋竹赞竹,寓情于竹——竹文学符号  一、从文学中的符号到文学符号   二、竹文学符号能指的审美价值   三、竹文学符号所指的多层义项   四、竹文学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类型   五、竹文学符号审美风格形成的文化土壤  第十一章 清姿瘦节,秋色野兴——竹绘画符号  一、竹绘画符号的源流与演进   二、竹绘画符号能指的类型:再现与引线  三、竹绘画符号所指的意义空间:公立象征与私立象征   四、竹绘画符号的审美风格:简淡逸远  五、竹绘画符号审美风格的文化内涵   六、与竹绘画符号相辅的主要符号:“五清” 第十二章 凌云浩然之气,淡远自然之趣——竹人格符号  一、天人合一观念、“比德”思维与竹的人格化  二、竹人格符号指述意义之一:浩然之气   三、竹人格符号指述意义之二:自然之趣   四、竹人格符号的完整意指: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系统 结语 竹文化所显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附录 附录一 竹产业的文化内涵 附录二 “中国竹文化博物园”项目建议书 附录三 文化进化论纲——以中国竹文化为例 后记
作者介绍
何明,1959年6月出生,浙江义乌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民族研究》、《文学评论》、《文史哲》、《学术月刊》
序言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明、廖国强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8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67582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竹文化》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竹在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书写、宗教、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所构成的事象,并云用文化学、价值学和符号学的路论分析其中孕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和特征,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的聚焦扫描,历时、共时两坐标的纵横,展示出中国竹文化的多维立体结构。书中既有风度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又有深入系统地路论分析与阐释。
【作者简介】
何明,1959年6月出生,浙江义乌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民族研究》、《文学评论》、《文史哲》、《学术月刊》等发表论文140余篇。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序言文化、价值、观念与符号
导论
一、中国:竹的故乡
二、竹的人化: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三、竹之所以成为文化:外延的普泛性与内涵的内在化
四、中国竹文化的内容: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
五、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的关系
六、中国竹文化的性质:由文化质点聚合成的文化结丛
七、理论与现实:中国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上编竹文化景观
第一章既能果腹,又可怡蜻——源远流长的食笋之风
一、食笋之风的历史巡礼
二、竹笋的加工及烹饪技术
三、名人食笋拾趣
四、食笋之风的文化意蕴
附:竹米——一种不可多得的食物

第二章吃穿用之具,触目皆有竹——竹制日常生活器物
一、竹制炊饮器具
二、竹制服饰
三、竹制消暑用具
四、竹制家具
五、竹制玩具
六、竹杖:一种重要的扶身用具

第三章各项产业,均有竹具——竹制生产工具
一、竹制农具
二、手工业中的竹制工具
三、竹制渔具

第四章家家竹楼临广陌,座座竹殿居山坡——竹建筑
一、从巢居到竹楼
二、自然的选择:竹成为建筑材料
三、竹制民居:中华民族的一种世俗生活之所
四、竹制宗教建筑:通往彼岸世界的驿站
五、竹建筑的文化内涵
六、竹建筑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跨涧越壑,渡河登山——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
一、竹制交通设施’
二、竹制水上交通工具
三、竹轿:中国特有的人力交通工具

第六章写作阅读,相伴以竹——竹制文房用具
一、竹制书写工具:竹笔与竹管笔
二、竹制书写材料:竹简与竹纸
三、其他竹制文房用具

第七章精编细刻,极尽其巧——竹制工艺品
一、从实用到审美:竹制工艺品的形成
二、称誉古今的竹编工艺品
三、精雕细镂的竹雕刻工艺品
四、用美结合:竹制工艺品的审美价值

第八章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竹制乐器
一、竹的“音乐简历”
二、竹在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中的功用
三、竹制乐器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下编竹文化符号
第九章送子延寿,祖先代表——竹宗教符号
一、竹的神圣化与中国实用宗教文化
二、送子和延寿:竹作为交感巫术符号的功能
三、祖先和保护神:竹的图腾意义

第十章赋竹赞竹,寓情于竹——竹文学符号
一、从文学中的符号到文学符号
二、竹文学符号能指的审美价值
三、竹文学符号所指的多层义项
四、竹文学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类型
五、竹文学符号审美风格形成的文化土壤

第十一章清姿瘦节,秋色野兴——竹绘画符号
一、竹绘画符号的源流与演进
二、竹绘画符号能指的类型:再现与引线
三、竹绘画符号所指的意义空间:公立象征与私立象征
四、竹绘画符号的审美风格:简淡逸远
五、竹绘画符号审美风格的文化内涵
六、与竹绘画符号相辅的主要符号:“五清”

第十二章凌云浩然之气,淡远自然之趣——竹人格符号
一、天人合一观念、“比德”思维与竹的人格化
二、竹人格符号指述意义之一:浩然之气
三、竹人格符号指述意义之二:自然之趣
四、竹人格符号的完整意指: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系统
结语竹文化所显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附录
附录一竹产业的文化内涵
附录二“中国竹文化博物园”项目建议书
附录三文化进化论纲——以中国竹文化为例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