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
是历史,也是人生
¥
29
9.1折
¥
32
九品
仅1件
作者王立群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8901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44页
字数313千字
定价32元
上书时间2024-09-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整体泛黄,书脊处有轻度水渍,内页无笔记划线
- 商品描述
-
[本书简介]
豆瓣评分:7.0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 2017-01-01
页数: 335
定价: 32.00 元
装帧: 平装
十年讲史,其心越千载光阴;精心结集,其文凝半生心血。史实梳爬、史观阐释,娓娓而谈中读者皆有所得;新闻旧论,妙解常谈,珠玑玉屑中读者皆有所乐。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结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亦是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把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作为已熟读王立群以往作品的的资深粉丝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宏观地理解王立群的历史观、价值观,更微观地窥探王立群的心路历程与笔下情怀;对于尚未读过王立群作品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最快速、最准确、最过瘾地品鉴到王立群十年读史的精华。
[本书书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豆友160029519(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11930/
小时候挺喜欢看百家讲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和“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确实没怎么看过。而这本书是逛图书馆无意间翻到的,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这很符合我的口味,结果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基本看完了一大半。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挺良心的,就像书中的宣传语那样,是作者王立群十年读史讲史的心得,基本把自己在百家讲坛讲过的精华内容全覆盖了,它就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历史万花筒,从先秦一直讲到了宋朝,从帝王将相一直讲到了市井小人物,故事或是关于道德品性,或是关于人生际遇、又或是关于治国理政……可以说,王立群迷和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这里面故事超多,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人生规划方面的,好多故事反映的道理很有现实意义,哪怕过了几千年,依然不过时,所以我也重点说几个这样的故事。
作者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从2006年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史记》,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吸引了不少观众,他自己也成为了百家讲坛上人气最高的明星学者之一。
一、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年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好,不少大公司都开始裁员了,不少以前的职场精英不得不面对中年失业的困境。所以,不少营销号开始各种鼓吹“核心竞争力”,我一开始其实挺不以为然的,因为我更喜欢多才多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确实有所改观了,因为,历史确实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肯定是有道理的。书里关于核心竞争力就有个有意思的故事,名字叫做“淡定哥的舌头“,这个里面的淡定哥还真是一般的淡定。淡定哥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张仪是魏国人,从小学习谋略,学成之后就到各诸侯国去游说,希望能得到重用。结果,他运气不太好,到楚国游说时不小心赶上楚相玉佩丢了,自己由于家境贫寒又不拘小节,被当成小偷了,遭到了严刑拷打。张仪本来就是无辜的,因此始终咬紧牙关不承认,最后也就被放了。回家之后,妻子看到他的惨状非常心疼,但他自己倒是非常淡定,还问妻子舌头还在不在。妻这一下笑了,想着丈夫肯定是被打糊涂了,舌头不在怎么能说话呢。所以告诉他放心,舌头还好好在嘴里呢。这下张仪终于放心了。
你可千万别以为张仪真的是被打糊涂了,实际上,张仪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是一个游说诸侯的说客,所以,健康的体魄、姣好的容貌等都是次要的,自己那张能劝说别人的巧舌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这下你明白他为什么会问出那样的问题了吧。结果,现实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后来,张仪靠着这张巧舌说动了秦国的惠文君,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后来又说动了楚怀王,打破了楚齐联盟,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好了基础,张仪也因此扬名天下。你看,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明确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舌头”才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迎着大趋势
这几年创业热潮一直没退下,风口论还是很受欢迎。结果,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追风口”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就已经很重视风口了。书中有好几个故事都是关于刘邦的,可能从小混混到开国皇帝的故事就像美国大片里小人物最终成长成超能英雄一样吸引人吧。刘邦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因为就是他抓住了天下大势。这个大势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老百姓在秦王的统治下,生活太苦了,该有个人扛起革命的大旗来改朝换代了。这个判断其实很准确,当时的秦朝,法律严苛,赋税过重,确实是民不聊生。刘邦能看透这一切,应该也和他生活在社会底层,能对百姓的苦感同身受有关吧。因此,刘邦最终决定自己来当这个变革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犹豫恐惧。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顺着大势去做事儿,一定能成功。最终确实是天遂人愿,刘邦的胆识和远见成就了汉王朝。所以说,抓住大势还是很重要的,个人的成功总要借着时代的大势。
三、圈子文化
这几年圈子文化也很火,好多公众号文章动不动就是什么扩展你的人脉,融入更优质的圈子之类的。本以为这是现代人发明的新词,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早就发明了这种文化了。书中的例子很有意思,是刘邦与父亲在圈子上的对比。刘邦当上皇帝后,父亲太公自然而然成太上皇了,住进了富丽堂皇的深宫,过着锦衣玉食、穿金戴银的日子。本来这是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结果,这个太公偏偏插了个不合适的小细节。太公整天都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太公念念不忘以前那种和屠夫、商贩等市井小人物混在一起的日子,还是喜欢那种氛围。刘邦还是个孝子,知道了这事后,索性给父亲建造了一座新城,建筑设计完全参照太公以前生活的小县城,把以前的朋友也都找了来。结果这下好了,太公开开心心在新城住下了。
这个太公就是典型的不愿突破圈子的人,哪怕儿子把江山打下来了,自己能和最上层的皇亲国戚混到一个圈子,他也不愿意,还是想找以前那些底层的百姓商贩玩。刘邦就完全相反,不仅愿意融入新圈子,还愿意主动跳出就圈子,寻找更高阶的圈子。刘邦刚开始是做亭长,圈子里都是些下层官吏平民等。他不满足,主动投靠项梁,混到了项梁、项羽这种精英圈子。再后来秦国灭亡,刘邦被封了诸侯,进入了真正的权利层,但他还是不满足,又把张良、陈平、韩信这些贤士招进了圈子,把自己的圈打造得更强,最后靠着这个圈子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刘邦的选择告诉我们:想要事业成功,就得不断更换圈子,这也是一种个人水平的升级,不同圈子的眼界格局资源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圈子文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德书局
用心为您描述每件宝贝
只有精品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 没有更多了 —
整体泛黄,书脊处有轻度水渍,内页无笔记划线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