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

229 136 九品

仅1件

辽宁沈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琼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3010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36元

上书时间2024-07-02

东德书局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外观有明显磨白(见实图),下册书脊处有磨损,轻度灰尘,内页九五品,无笔记划线问题
商品描述
[本书简介]
豆瓣评分:9.1
作者: 吴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05
页数: 904
定价: 136.00元
装帧: 平装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本书书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LAME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785428/

1.我不大明白有人说此书“没有新东西”指的是哪种“新东西”,甚至有没有这样所谓的“新东西”,我也不置可否。但就其结构形式而言,也算在国内的拉康研究开风气之先,因为从目前国内的译介工作和研究工作来看,也不敢说有什么所谓的“新东西”;
2.这个风气之先不完全在其叙述和解释的细致上,而是在这个细致的效果上,这个效果是对“拉康式”的一种祛魅——即他要说的、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深奥和晦涩和为此营造出来的话语情境,可能恰恰是他期待你有的感觉;
3.正如“理解”和“解释”的作用,解释应用于不可理解和自以为理解的问题上,他之所以有这些表现,必有其内部动机,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经历的事件的了解,便可以对其动机有所把握。至于研究他的读者和追随者为何会表现出对他的崇拜或盲目崇拜,也得据此自检自身的动机。只有在对这两种动机不断检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对拉康的祛魅。所以有人说看此书冗长的写作还不如读一篇拉康的论文,也可一窥其是否真正祛魅;
4.作者在文本“考据”上的用功的确是用心良苦,但对拉康的生平记叙时仅参照鲁迪奈斯科的文本其实有些单一,虽然我极力的说服自己相信这些记叙或回忆真实可靠,但我还是忍不住怀疑,作者在记叙后所作的一些评论,是否也多少受到了鲁迪奈斯科对其态度的影响;(我之所以在相信和怀疑之间犹豫不定,还在于作者的态度,虽然作者在记叙和评论中对拉康其人持批评态度,却在行动——花如此大的心力著书上,又证明了其理论所具有的巨大价值。)
5.本书所呈现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不管是拉康其人,还是拉康的理论,都让人深感矛盾,不过,正是这种矛盾的感觉才不致让人盲信他或他的理论。采用一种怀疑论者的态度不管致力于哪种学科的研究都是必要的,由此无论是拉康其人还是其理论才能显现出其真实性,这一点此书的作者还是做到了的;
6.我们不可能对全然无知的东西或内容产生矛盾感,而是对已知、部分的知和自以为的知的内容而感到矛盾,这种矛盾感我在其他对拉康的研究文本中并未感到,却在此文本中感受深切;
7.就阅读的方法而言,作者说得很清楚,一方面是在现有的研究方法中寻找阅读方法,但有些研究文本如作者所说过于随意,属于“六经注我”型的,还有一些“我注六经”性的却碍于拉康本身“述而不作”的特点又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另一方面,只有将《文集》的内容和“研讨班”的内容对应起来阅读才更有效;
8.对于阅读我有另外的考虑,即为什么阅读拉康?就阅读动机来看,可能比较主要的有两种取向,一个是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的;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师。对于前者而言,我觉得唯有深入到“原始文本”才能有所收获,那此书作为一个指导性文本是再合适不过,原因有二:1.从作者在书前对方法的总结来看,能见到其是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的,这本身就是对如何研究以个人为单位的思想理论的摹本,我也在其间收益颇丰;2.作者的行文也确实做到了朱光潜先生在讲翻译时不断强调的“理解之下的翻译”,也就是说作者所使用的术语,所解释的内容是他自己想通了的东西,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在此基础上的解释,无论其表面上看起来有多艰涩,但却是经得起反思和推敲的,是去伪存真,不是故弄玄虚。
9对于精神分析师的阅读,其实我觉得不必过于深入,因为就读书一事而言,与人相处无异,重在知“分寸”,“分寸”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不至过度虚耗。而且也不必试图穷尽所谓地真相,在我看来,那是解释学家的工作,现在有这样现成的精良之作,其实是省去了许多周折。
10.精神分析中本身也有理论与实务,从freud—klein—lacan这个脉络来看,理论还是明显能够驾驭技术的,或者说技术的革新需要理论的支持,但从认知科学和行为学的兴起之后,技术便不大在依赖理论,我这里所说的“技术”是从Marcuse到Bernard Stiegler这些人所讨论的“技术”,可以说,不仅在这个技术中的人是“单向度”的,技术本身也是“单向度”,而技术所带来的冲击也不只精神分析学,而是所有人文学科。对于重临床技术的精神分析师而言,要理解拉康其实是有难度的,我甚至认为这本书其实已经可以作为一个顶点,不穷尽并不意味不求甚解,能把此书吃透已经很不容易,但若过分追求所谓“真相”,那用拉康式的表达就是: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主体的真相,到头来才发现试图穷尽的真相只是欲望的真相,而欲望的真相又是不可穷尽的;
11.我之所以说此书会对精神分析师带来启发,是因为自我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在结构理论的能力上的确不如拉康学派,借用Winnicott的话来说:一个孩子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你总能在其身上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如果把理论比喻成是这个孩子,拉康的“父母”的确更加殷实,从Spinoza到Kojève解释的hegel,从Jakobson解释的Saussure再到Heidegger,可以想见他的理论能吸引精神分析以外的思想家是有其必然性的,客观的说,从哲学、人类学到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中汲取养料的能力是自我心理学派的那些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启发我们能从后来受他影响的许多学者那里看到,而要明白这些学者究竟在讲什么,借鉴了什么或误用什么,还是得对拉康的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个完整不全由“它是什么”所决定,更重要的应该是由“它不是什么”来决定;
12.当然这种启发也的确影响了精神分析圈内的人,在法国精神分析学会试图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时候,Winnicott是作为第一批去调查的调查员领队,而且最终结果是核定不予其入会许可,但Winnicott的确承认过和拉康关系不错,也在《游戏与现实》一书中点名提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他的启发,而拉康也的确在1936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受到了klein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至于后来对自我心理学派的攻击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的那样,其实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性的策略和手段;
13.“人即风格”,关于风格的问题Edward Said也讨论过,他讲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许多被当时代以及被后世认为巨擘的人,在他们人生晚期的时候总是表现的“一反常态”。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我觉得freud在理论上的晚期风格是敞开式的,从Peter Gay的叙述中可以看出,freud晚期关注的问题——诸如:女人需要什么?可能更切中要害。而拉康的晚期风格则显出逐渐闭合的状态,这一点从他不停地沉浸在所谓的“伪形”中可以得到印证。相较于他之后在巴黎的“一方独大”与其之前想得到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认可,我觉得还是在他身处“敌人围剿”时的理论更富有创造力。
14.“祛魅”何以完成。这要说到“祛魅”我们的对象,我们把这个对象先在的设定成是有价值、但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因为其难以理解才使得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个面纱让我们无条件的顺从于它,无条件的试图理解和相信它有意义是不需要说服的。这种强制性的出现源于在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前的意义传统,也就是说我们出生的世界注定有人,而这些人在我们出生之前便已对某事达成共识,这个共时在我们出生后就需要服从,它是不需要讨论的,如果我们出生前这个世界上仅有两个人:父亲和母亲,那么这个需要服从的内容就是“父法”,无论其合理还是不合理,它都作为既定的样式要求我们无条件的接受下来,然而,当这个要求威胁到我们自身生存的可能时,出于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反思才会打破之前需要我们为之服从的内容,去“神圣性”便是宣告自身不再无条件服从,不再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试图辩解,而是更务实的去反思,于是不理解就不再是不可理解的。

-东德书局
用心为您描述每件宝贝
只有精品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外观有明显磨白(见实图),下册书脊处有磨损,轻度灰尘,内页九五品,无笔记划线问题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