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签赠本)

129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钢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17

文香书屋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贾钢涛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2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95650
  • 定价 6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5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系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结项成果。全书紧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这一命题,坚持大历史观,秉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出农民教育的“延安模式”这一论断,并对中共、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围绕“革命文化”目标展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学理探讨,为汲取革命文化资源、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历史资源。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农民文化、进行政治动员一以贯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知识分子走向民间,在接受农民改造与学习的过程中,重构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也影响了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改造的路径选择。透视延安时期农民文化教育的历史长卷,知识分子必须与农民进行结合,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只能是空洞的冥思;而没有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与理论指导,农民只会成为随风飘逸的蒲公英。
【作者简介】
  贾钢涛(1975-),男,湖北襄阳人。法学博士,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兼任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1项,主持完成其他省部级课题8项。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党史研究与教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理论探索》《长白学刊》《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15年入选陕西省人文英才计划。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确立与张扬
第一节 从唤醒国民到动员民众:大革命时期中共农民文化教育的滥觞
第二节 从激发民众爱国意识到拥护苏维埃:苏区农民文化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从“师俄”到“中国化”:农民教育“延安模式”的生成

第二章 历史合力: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改变文化荒漠的社会诉求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规约
第三节 农民与知识分子的有效互动

第三章 三位一体:农民文化教育的“延安模式”
第一节 识字扫盲与新文字改革
第二节 民智教化、移风易俗与改造二流子
第三节 大生产运动与培育革命化的农民

第四章 多轮驱动: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主要载体
第一节 《边区群众报》
第二节 新秧歌运动
第三节 边区民教馆
第四节 冬学

第五章 文化与政治相结合: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重要特质
第一节 民族化
第二节 科学化
第三节 大众化
第四节 民主化

第六章 传承创新: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重要价值
第一节 历史价值:农民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节 现实价值: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