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闪电发货】纲鉴易知录全套8册 吴乘权原著白话译文版纲鉴易知录中国古代历史常识中国通史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中国古典小说
  • 【正版现货闪电发货】纲鉴易知录全套8册 吴乘权原著白话译文版纲鉴易知录中国古代历史常识中国通史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中国古典小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闪电发货】纲鉴易知录全套8册 吴乘权原著白话译文版纲鉴易知录中国古代历史常识中国通史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中国古典小说

9787512667815

184.44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67815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646721383343

上书时间2024-05-26

长林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图书销售资料表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定价:398.00(全8册)     书号:978-7-5126-6781-5     出版日期: 2020.8     书名 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作者吴乘权影响最广的通史经典,梁启超、吕思勉、林语堂、顾颉刚等国学大家从小熟读,一部书了解所有必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常识,上溯传说时代下迄明末,几千年历史一目了然)   作者:(清)吴乘权等撰;张宏儒等注译   版 次:1   印刷时间:2020.8   开 本:32   纸 张:胶板纸   印 次:1   中图分类号:K204.3        编辑推荐    独具特色的典藏版:   贯通古今、简明实用的编年体通史   这部从传说中的盘古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简明实用的编年体史书,问世以后,不仅多次刊刻,还被翻译成外文,远播海外。       采用珍贵底本精心校勘   本书原文以清代尺木堂原刻本、扫叶山房石印本等为底本多次点校,校对严谨、版本精良。       流畅精准的白话译文   本书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基础上,做了流畅精准的白话译文,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为阅读方便起见,本书采用左右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设计经典,排版舒适   本书装帧设计雅致、简洁,内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适,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阅读的优良版本。               内容推荐    作为《古文观止》的编撰者,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作者简介    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因足疾无缘科举。累官两广总督的伯父吴兴祚延师课子,吴乘权得以伴读左右。好学敏求的吴乘权颇获伯父欢心,尝称其“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古文观止》吴兴祚序)。尔后,吴乘权终生以授馆为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乘权率侄辈吴调侯选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222篇,萃为一书梓行,这就是风靡海内的《古文观止》。           目录        第一册       纲鉴易知录卷一  三皇纪 2   五帝纪 6   夏纪 34   纲鉴易知录卷二  夏纪 44   商纪 52   周纪 78   纲卷易知录卷三  周纪 88   纲鉴易知录卷四  周纪 132   纲鉴易知录卷五  周纪 190   纲鉴易知录卷六  周纪 216   纲鉴易知录卷七  周纪 264   秦纪 286   后秦纪 290   纲鉴易知录卷八  后秦纪 306   纲鉴易知录卷九  汉纪 344   纲鉴易知录卷十  汉纪 384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  汉纪 424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  汉纪 472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汉纪 512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汉纪 558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  汉纪 614       第二册       纲鉴易知录卷十六  汉纪 654   纲鉴易知录卷十七  汉纪 698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  汉纪 746   纲鉴易知录卷十九  汉纪(附王莽) 790   东汉纪 824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  东汉纪 834   纲鉴易知录卷二一  东汉纪 884   纲鉴易知录卷二二  东汉纪 922   纲鉴易知录卷二三  东汉纪 968   纲鉴易知录卷二四  东汉纪 1012   纲鉴易知录卷二五  东汉纪 1056   纲鉴易知录卷二六  东汉纪 1104   纲鉴易知录卷二七  东汉纪 1146   后汉纪(附魏吴二僭国) 1162   纲鉴易知录卷二八  后汉纪 1190   纲鉴易知录卷二九  后汉纪 1238   晋纪 1256   ……   ……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  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遗存后世的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在学业繁剧、百科胪陈的今天,读者倘若不加抉择,好比入海算沙,“穷年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尤其是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一部“二十四史”,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通读一遍的。即便是《资治通鉴》,一般人也未必能够通读。因此,自宋以后,便诞生了一种“纲鉴体”史书,采用朱熹所作《资治通鉴纲目》的形式,前面有纲,后面有目,纲是历代史事的提纲,目是对历代史事较详细的记述,以这种形式记录历代兴废、制度沿革、人物事件等。如明代袁了凡、王凤洲《纲鉴合编》,清代叶沄《纲鉴会编》等,而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则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等编辑的《纲鉴易知录》。这部从传说中的盘古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简明实用的编年体史书,问世以后,不仅多次刊刻,还被翻译成外文,远播海外。   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因足疾无缘科举。累官两广总督的伯父吴兴祚延师课子,吴乘权得以伴读左右。好学敏求的吴乘权颇获伯父欢心,尝称其“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古文观止》吴兴祚序)。尔后,吴乘权终生以授馆为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乘权率侄辈吴调侯选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222篇,萃为一书梓行,这就是风靡海内的《古文观止》。   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综观《纲鉴易知录》全书,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一、芟繁举要,简明易知。   我国向以文史载籍卷帙浩繁著称于世。姑且不论不知从何说起的“二十四史”,但言北宋司马光领衔编纂的《资治通鉴》,虽经“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依旧不易卒读,鲜为人问津,竟至编者无奈地发出“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引自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之叹!吴乘权正是以缓解学者“读未终篇,辄生厌倦”为先务,遍览历代旧史,择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宋末元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和明末清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为蓝本,分泾别渭,删繁就简;去芜取菁,详大略细;编年纪事,端绪井然。举凡上自盘古、下终明末数千年的治乱兴替,人事代谢,灾异祥瑞,纳贡受降,靡不具焉。吴乘权在“发凡”中说:“《通鉴》固须全读,但……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势不得不删。然信手删去,尽失头绪,如何看得明白。兹则细加斟酌,事之源委,人之始末,起伏照应,明若观火。”如此看来,书名“易知”,是颇为妥贴的。   二、提纲挈领,创立“纪”“编”。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纪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编年体通史,“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编年类》)。南宋时,朱熹根据《资治通鉴》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采用纲目全列的编年纪事体裁。前面的“纲”是历代史实的提纲,文字精简扼要,具有标题的作用;后面的“目”是对“纲”所举史事的详述。用纲挈目,藉示褒贬。迨至明、清,人们用这种体例编写史书者甚多,并且常常于“纲目”“通鉴”各摘一字成“纲鉴”,以冠书名,譬如明王世贞的《纲鉴会纂》、清顾锡畴的《纲鉴正史约》等,不一而足。这就是“纲鉴”一词的由来。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