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版】大学问·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9787559853035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 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原版】大学问·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9787559853035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 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版】大学问·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9787559853035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 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59853035

48.44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宗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53035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699142699988

上书时间2023-03-12

长林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宗智
  时间:2023-02 定价:89 书号:9787559853035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成名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编辑推荐
    1.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力作,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刊文评论,“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7号图书。   2. 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3. 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较之江南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深入考察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4.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华北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书中以华北地区33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民国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清代刑名档案和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了华北乡村在20世纪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黄宗智老师曾在一篇自述文章《感情,是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中说:“自己在价值观上,一直把‘老百姓’的福祉认作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在黄老师这本书中也有这样的话:“贫农确实犹如一个处身于水深没颈的人,即使是一阵轻波细浪,也可能把他淹没。”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其冷峻的笔调背后是何等的悲天悯人!所以,每一个渴望增长知识和启迪德性的读者,我想通过阅读黄老师这本书都肯定会有所收获。   
    ☆内容简介   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目 录
    新版合序   中文版序       第一编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   农民学中三个不同的传统   对分化中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综合分析   农村演变的型式   过去的研究   人口与生产关系   经济落后的问题   帝国主义的问题   中国的农村   过去的研究   华北的村庄   20世纪的变化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满铁调查的资料   对满铁资料的批判性评价   调查的村庄   档案史料   地方档案和社会史       第三章 生态环境   水利与政治经济结构   灾害频仍的旱地农作与高密度的人口   涝灾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态、居住型式与自然村结构           【节选部分】   
    第三编 村庄与国家   第十三章 清政权下的村庄   华北平原村落的闭塞性   村庄各阶层的相对闭塞性   20世纪前的村庄与国家   19世纪的自然村与士绅   宗族   自然村内生的权力结构   共同体领导抑或国家政权代理人   自然村和农民的集体行动   清代的经济和政治结构   
    第十四章 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自耕农和雇农的差别   婚俗中的阶级差别   贫农的双重性质   两个紧密的村庄及其“封闭”   部分无产化和村庄共同体的解散   分裂了的村庄   
    第十五章 20世纪的自然村与国家   地方政府的军事化和现代化   县政府的财政   赋税负担   税款的征收   地方豪霸与村级恶棍的崛起   
    第十六章 结论   农村演变的型式   贫农经济的结构   经济落后的根源   半无产化与人口趋向   半无产化了的村庄和20世纪的地方政权   贫农与中国的革命   
    附录   附录一 满铁调查的33个村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二 河北、山东人口(1393-1953)   附录三 河北、山东耕地面积(1393-1957)   
    引用书刊目录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   索引   
   中文版序【节选】 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出自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尤以日本满铁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为主。作为一个侵略国发起的研究,满铁的调查,肯定有其局限性。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其引起的史学问题,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详细讨论。作者十年来详细阅读这些资料,把它们和中西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做的调查加以比较,进行校对,又于1980年访问了其中的两个村庄,通过实地的调查,来核对、补充这些资料。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满铁资料不失为用现代经济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的一组数量最大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资料。它们的质量甚至可能高于20世纪前半期世界任何其他小农社会的有关资料。此外,1979至1980年间,此书英文初稿写成之后,作者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接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的刑部档案和宝坻县的户房档案。作者试图把满铁资料所显示的一些20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追溯到清代前期,而对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 写译此书过程中,首尾两章,特殊概念颇多,由我自拟初稿,其余各章都由我的研究生叶汉明女士先译成初稿,然后经我自己逐段修改。叶女士自己关于山东潍县近百年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博士论文,1985年底即可完成。她协助我翻译中间各章,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全书最后定稿之前,承蒙刘永成和赫治清两位先生慷慨为拙稿做文字上的修饰,不胜感激。作者长年在国外工作,平日写作全用英语。这次等于用左手书写此稿,加之原稿是用英文写的,又用了一些特殊的概念,书中难免有不少半西半中的词句和段落,还望国内读者鉴谅。我花了近一年的工夫写改此书的中文稿,目的是要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尽本人微薄之力。我坚信海内外的学术若能真诚交流,相互促进,必定会使我们对中外历史及其包含的真理,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谨以此与国内同仁共勉! 
  --摘自《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   精彩书摘   对于小农的特性,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派都曾做过阐述。黄宗智认为,这些看法对我们了解他们所特别强调的那个方面有所裨益。可是,继续坚持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排斥其他方面,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编者按   中国的小农 共产党革命胜利前,中国的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做的抉择,部分地取决于家庭的需要。在这方面,他与生产和消费,工作和居住截然分开的现代都市居民显然不同。其次,他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做出生产上的抉择。在这方面,小农家庭的“农场”也具备一些类似资本主义的特点。最后,我们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其剩余产品被用来供应非农业部门的消费需要。 
  农民学中三个不同的传统 小农的这些不同特性,各主要传统学派已分别加以阐明。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其类似资本主义企业一面的代表作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传统农业的改造》。舒氏在书中论述道: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做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它渐趋接近一个“均衡”的水平。在这个均衡之内,“生产因素的使用,较少有不合理的低效率现象”(舒尔茨,1964:37)。舒氏认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舒尔茨,1964:特别是第二、三章)。因此,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式的改造,而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运用的现代“生产因素”。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润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如同美国所经历的农业改革一样(舒尔茨,1964:第七、八章)。西方经济学家常以美国家庭农场来说明一个近乎纯粹的资本主义企业(例见曼斯菲尔德1980年的教科书)。小生产者的大批存在,造成一个在公开市场上比较理想的自由竞争局面(区别于汽车生产中少数制造商控制市场的情况)。一个种植小麦的农场主所做的生产抉择,可以充分说明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他如何最合理地分配土地、劳力和资本的不同比例,则可以说明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适度的运用,以尽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最近,波普金(Popkin)又进一步阐明了舒尔茨的分析模型对我们了解小农的政治行为的意义。在他看来,小农的农场,最宜于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比拟描述。而作为政治行动者的小农,最宜于比作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波氏的分析中,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波普金的书也因此取名为《理性的小农》(1979)。波普金考虑到小农农业中的冒险因素,试图改进舒尔茨的分析。在这方面,波氏采用了米尔顿·弗里德曼(Freedman,1948)对风险条件下消费者的抉择原理的经典分析(这套理论提出“效用的极大化”,包括有计划的“赌博”和“保险”)。波普金还借用了迈克尔·利普顿(Lipton,1968)的以生存为首要条件的“理性”经济行为的分析。在批评斯科特(1976,见下文)时,波氏也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他的观点基本上和舒尔茨相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