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隆美尔神话》德国陆军元帅战狼丛书坦克大决战二战军事史隆美尔希特勒坦克元帅沙漠之狐北非神话720刺杀希特勒军事小说
9787229140243
¥
27.13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莫里斯?菲利普?雷米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4024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货号589794490095
上书时间2023-0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 名:隆美尔神话
丛书名: 战狼
作 者:〔德〕莫里斯?菲利普?雷米(Maurice Philip Remy) 著
译 者:秦 琥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书 号:ISBN 978-7-229-14024-3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字 数(幅数):280千字
定 价:68
开 本:小16开,170*235
印 张:22.25插页:0
页 数:356
装 帧:平装
事实评价隆美尔的功绩
★他是希特勒构建的杀人体系帮凶吗?对此,他负有个体责任吗?
★他是什么时候确切加入纳粹组织的?
★对犹太人的谋杀,他知之多少?
★他是希特勒的忠实信徒还是反叛者?
★他是否参与了希特勒的刺杀行动?
一幅权威的有关这位德国陆军元帅的个性镜像
一份精准的有关矛盾与罪恶之人变迁的心理人格研究
荐序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战将,隆美尔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纳粹时期,他是享誉德国的战争英雄;战后,又以反纳粹而牺牲的形象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私生活上,他对妻子露西的专情更是成就了一番佳话。故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成为了完美无瑕的军人典范。所谓时势造英雄,隆美尔在纳粹政权和西方民主国家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里迅速走红皆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
隆美尔在纳粹政权里荣辱沉浮的根本在于希特勒和代表德国国防军的传统军官团相克相生。希特勒是草根出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兵和街头政治家,对阶级固化的军官团有着天生的敌意和不信任感。纳粹政权起家的宣传口号,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之本源在“插入背后的匕首”,而非前线军队作战的失利。军队在逼迫德皇威廉二世逊位上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让希特勒时刻提防着体制内的任何不安定因素。他从不相信名字里带有“冯”称号的那些贵族军官。他设立多种重叠的管理机构,让部下互相牵制,甚至不惜牺牲指挥的通达。除了大力提拔隆美尔这样以平民出身的军官外,他还设立了党卫军这样的第二国防军。到战争后期,更是赤裸裸地把资源倾斜投入到他更为信任的党卫军中,使国防军日渐式微,无法对他的统治形成威胁。他让德国无数城市成为了抵抗的焦土,绑架德意志民族几乎战至最后一人,为自己殉葬。
隆美尔作为一名技术过硬且没有贵族背景的技术军官,在纳粹上台后并不排斥国家社会主义。因为在战前,德国人普遍认为新政权将使德国更加强大,即便非人道的反犹行为也成为了可被接受的瑕疵。1937年,他因自己的著作《步兵进攻》声名鹊起后,很快被希特勒相中并留在身边使用。他的军职得以快速提拔,且获得了斐然的战果。他在北非的辉煌胜利辅以戈培尔的大力宣传,使其成为了纳粹时期新英雄的理想人选。这也是隆美尔和希特勒的蜜月期。当隆美尔在北非因资源不济而被对手碾压时,他逐渐认识到,敌方所拥有的物质优势德国难以抗衡,他的军事构想与希特勒的全局战略矛盾日益加深。希特勒也渐渐认为,隆美尔和之前那些被他罢免的国防军军官一样,无法共患难,面对优势敌人就患上了“软骨病”。
一次次面谏希特勒的挫败让隆美尔逐渐意识到,德国如继续按照当前路线走下去,只会走向覆灭。因此,他开始被反叛集团拉拢。他之所以参与对希特勒的密谋行动,主要迫于德国在军事上的失败。他希望与英美媾和,共同反苏,这样的想法暗合西方国家后来的冷战需要。因此,他也成为了英美所渴求的理想的宣传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隆美尔的印象可分为三个阶段,皆与时代大背景相关。
第一阶段为造神运动。西方国家在战后决定扶植西德政府重新武装,以充当对抗苏联的马前卒。英国前军人德斯蒙?杨格在1950年出版的《隆美尔:沙漠之狐》和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1953年出版的《隆美尔战时文件》无疑是奠定隆美尔神话的开山巨作。主要论调为“纯洁”的德国国防军和战争罪行毫不相关,罪恶皆归咎于纳粹和党卫军。有这样的历史切割,联邦德国才能理直气壮地利用二战老将以重整军队。
第二阶段为打下神坛。此时,联邦德国已重新成为经济巨人,北约面对华约已足够自信。英国作家戴维?欧文在1977年撰写的《隆美尔:狐狸的踪迹》成为了流传最广的隆美尔传记,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解放军出版社在中国出版。欧文通过大量走访,用一手材料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隆美尔——既有身先士卒、具有骑士精神的一面;又有刚愎自用、小鸡肚肠的一面。此书披露了隆美尔经历中的很多细节,让读者眼前一亮。但作者的个人倾向过于明显,似乎一定要将隆美尔之前的战神形象彻底打碎,将其简单矮化为一个战略上的侏儒,将其取得的胜利归结于一系列的偶然。
尤其令人失望的是,其对隆美尔之死的探究充满了矛盾。欧文一口咬定隆美尔手下的参谋长施派达尔出卖了元帅,同时,又以隆美尔妻子露西在战后的表述提炼出隆美尔并未参与密谋的结论。从某种程度上看,施派达尔作为反抗希特勒集团和隆美尔之间的连线人,确有可疑之处。他不但在720刺杀事件后未被当即绞死,还在战后暧昧地靠塑造隆美尔反纳粹神话而飞黄腾达,成为德国新国防军的创始人之一。但欧文是个态度坚定的右翼分子,曾因否定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遭到过广泛抵制,其立论的根基较偏激。故而,阅读他的书后会产生疑惑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阶段为去魅,回归原本。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物。莫里斯?雷米作为德国著名制片人,出版《隆美尔神话》,用详尽到具体日期、具体出处的证据,理清了历来流传甚广的疑团。他并不避讳隆美尔的私生女或许会影响元帅的形象,一步步地将隆美尔的战争经历及其心路历程细致剖析,让人明白隆美尔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那么的自然,不会产生唐突感。因此,本书作为最后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可谓弥补了对隆美尔认识中的缺失部分,为隆美尔一生盖棺定论。
2017年,也即作者完成此书的15年后,德国国防部拒绝了左翼历史学家要求将位于北威州的隆美尔元帅兵营(德国最大的陆军基地,常驻4 300人)更名的请求,并称目前的研究并未表明此命名不合时宜。我想,这或许可作为隆美尔最后的定论吧。
——林立群,
《503重装甲营战史》、《二战德军装甲侦察兵战史》译者
内容简介: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的历史镜像似已固化。然而,针对“隆美尔神话”,我们仍需追问:如何依据事实评价隆美尔的功绩,他是希特勒构建的杀人体系帮凶吗?对此,他负有个体责任吗?他是什么时候确切加入纳粹组织的?对犹太人的谋杀,他知之多少?在希特勒的视界,隆美尔参与了720刺杀行动吗?隆美尔是信徒还是叛徒?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
本书由10个章节构成。第1章,前进;第2章,钟摆;第3章,赛跑;第4章,服从;第5章,围猎;第6章,间奏;第7章,稻草火;第8章,反抗;第9章,魔力;第10章,真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为隆美尔作过系统辩护,而近年来针对隆美尔的严厉批判也不绝于耳。作者雷米采访了百人老兵,收集了百张历史照片,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权威的德国陆军元帅的个性镜像,提供了一份详尽的陆军元帅直面罪恶时的心路变迁人格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莫里斯?菲利普?雷米(Maurice Philip Remy),德国人,欧洲著名纪录片制片人之一。代表作有:纪录片《琥珀大厅》、《威廉?古斯特洛夫号难民船》、《末代沙皇公主安娜斯塔西亚》;故事片《摩加迪沙》、《梵蒂冈:教皇的权力》。1995—1998年,雷米以作者和导演的双重身份深度参与了《希特勒:历史回顾》与《希特勒的帮凶》两部系列片的创作并大获成功。他的6集系列片《大屠杀》被36个国家引入译介。
目录
荐序/
前言/
1 前进
2 钟摆
3 赛跑
4 服从
5 围猎
6 间奏
7 稻草火
8 反抗
9 魔力
10 真相
后记/
致谢/
前言
2001年5月28日,星期一,早上7时,他们来了。“淫雨霏霏,绵柔无声,”《哥斯拉报》第二天这样写道,“在连绵阴雨中,6个工人完成了一项任务,这在此前数月已在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只用了半个小时,两块悬挂于哥斯拉(Goslar)原“猎人俱乐部”房屋立面上已经剥蚀的纪念牌被移除了。一块是为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所立,隆美尔从1933年起担任哥斯拉“猎骑兵营”营长达一年半之久;另一块为德国陆军大将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所立,这位“坦克之父”也曾服役于哥斯拉“猎骑兵营”。古德里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一位年轻的少尉军官,此后曾短暂担任过该部连长。哥斯拉市议会持多数派的红–绿联盟是这样为他们的决定辩解的:“两块纪念牌带有对犯罪政权的代表人物表达尊崇之意,在目前的这个地方(当时的猎人俱乐部现被改建为一所小学),它们既不适合用于回顾历史,也不可作为当今青年人效仿的榜样。”
1961年11月15日,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为哥斯拉“埃尔温·隆美尔纪念牌”举行的隆重的揭幕仪式上,当时的西德联邦国防军总监弗里德里希·弗奇(Friedrich Foertsch)上将赞誉道:“联邦国防军尊隆美尔为元帅,杰出的士兵,伟人。他将永远是我们年轻士兵的榜样,我们有义务追寻。”随后致辞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陆军大将赫尔曼·霍特(Herman Hoth),这位德国国防军将领曾在1948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15年监禁,6年后提前获释。霍特在1941年颁发的一项军事命令中,将“灭绝”犹太人称为“自我保存之需要”。但20年之后,在哥斯拉隆美尔纪念牌揭幕仪式上,霍特却证实说,隆美尔身上体现了德国士兵的荣誉感。“在说这番话时,”正如《哥斯拉报》的评论,“他显然并未对隆美尔在反抗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自杀事件作出回应——事实上,是掌权者实施的谋杀。”
很明显,与霍特自己的过往相比,霍特对隆美尔的反抗角色的表述更成问题。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未注意,因为隆美尔在公众中的形象一直受到由非洲军团老兵撰写的如潮水般的回忆文章而影响。这些文章的论调大多与在战争期间由戈培尔掌控的宣传机器所塑造的隆美尔形象一脉相承。因而,最知名的著作出自战时宣传连成员的手笔则不足为奇了,这些陆军通讯员在非洲为戈培尔发回有关隆美尔的一切报道。另外,隆美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声望日隆,与英美作家的贡献不无关联。这些作者续写了早在战争期间就已在英国织就的“隆美尔神话”(Mythos Rommel),它非常适合于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英国将领在北非战场上颇具争议的战绩,并为蒙哥马利这位隆美尔征服者赋予永恒的神圣色彩。
隆美尔似乎可作为多个投影而存在,无论是曾经的敌手,还是那些不加批判地美化历史的德国人,以及那些已转向新的自由社会并从1944年7月20日的殉道者们的身份认同中汲取有益养分的德国人。凡不合宜之处,均会被遮掩掉。这样,在德国以《没有仇恨的战争》为题出版的隆美尔札记与英语版本之间存在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没有仇恨的战争》为了保存他的故乡德国的颜面,大量有关他与妻子露西的私人通信的节选被小心翼翼地删除。因为通过这些信件,人们会清楚地发现,长期以来,隆美尔与纳粹政权以及它的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多么地惺惺相惜,决不允许有任何不和谐的声音来玷污这位无可指摘的陆军统帅形象。或者,正如当时的陆军中将海因里希·基希海姆(Heinrich Kirchheim)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所言:“任何针对这位已经被神化的人物的公开批评都将损害德国士兵群体的声誉……”
隆美尔的历史后来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换。1977年,英国右翼作家戴维·欧文(David Irving)在潜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隆美尔传记。他第一次打破了“沙漠之狐”神话。这本传记的核心论题是:隆美尔与反抗运动毫无瓜葛。在欧文的眼中,隆美尔与希特勒亲密有加,且从不加以批判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自《隆美尔传》出版,直至隆美尔纪念牌被摘出仅剩下时间问题。1994年,有关隆美尔的文章开始从权威著作《7月20日:反抗者肖像》新版中被删除。同年,《反抗运动百科辞典1933—1945》也不再提及隆美尔。诸如“戈德哈根争论”或者“德国国防军罪行展览”则成为了使隆美尔堕入万劫不覆之深渊的催化剂。
比如,汉堡政论作者拉尔夫·乔达诺(Ralph Giordano)直接宣称隆美尔为战争罪犯。按照乔达诺的说法,隆美尔要为“半个意大利……陷入废墟”承担主要责任;隆美尔甚至对1944年7月20日行刺希特勒失败后数百万德国人的死亡明确表示过认同。裹挟着这些观点,乔达诺在新著《传统谎言》中再次陈述了自己对隆美尔的指责。乔达诺纠缠着多任联邦国防部长,强求他们对4个以“隆美尔”命名的联邦国防军军营更名。历史学家温弗里德·海涅曼(Winfried Heinemann)对此震惊不已。他在一篇关于乔达诺的《传统谎言》的书评中断言:“这是德国公众历史讨论的彻底粗鄙化。”“怎么都行,”海涅曼说,“这些言论已无所羁绊地适用于历史教科书了。”
“怎么都行”,当年刚获任文化部国务秘书的米夏埃尔·瑙曼(Michael Naumann)先生想必也是如此想法。1999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快结束时,瑙曼对英国记者宣称,英国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军事力量的印象是错误的。他以“沙漠之狐”隆美尔为例,认为隆美尔在英国被刻画成了英勇的有骑士风度的军官形象。事实上,瑙曼说,德国国防军是一台“杀人机器”,是一个“流动屠宰场”。现实中的隆美尔以及他的将军们跟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在1951年的电影《沙漠之狐》中所塑造的荧幕形象相去甚远。瑙曼将有关隆美尔印象的获得归咎于英国记者。
哥斯拉的“希尔达之争”使得有关隆美尔的辩论陷入了低潮。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两块纪念牌被摘除,而是因为许多针对隆美尔冠冕堂皇的指责在未被深究之前就被毫无疑义地全盘接受了。比如,在一张传单上,哥斯拉社会民主党青年团团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两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质性参与谋杀数千人”的将军表示尊崇,是不负责任的。在《哥斯拉报》的读者来信中,一位20岁的哥斯拉社会民主党青年团团员再次添油加醋地诋毁道:“隆美尔和古德里安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犯,他们实质性参与屠杀了数百万人”。
将隆美尔归于诸如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等身负数百万条人命的谋杀者之列,是极不合适的。“隆美尔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因而必须受人鄙视的国家社会主义者?还是一位反抗希特勒的英雄?”这个问题由戴维·欧文首次提出并在此后的无数版本中被反复探究。然而,我们审慎翻阅德国历史后,发现这个问题无任何人提及。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且令人惊讶——隆美尔两者兼具。
基于原始材料与遗留物,除了那些常见的陈词滥调,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令人着迷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全新的有关隆美尔人生变迁的故事。希特勒麾下的高级军事将领除隆美尔之外,绝无第二人留下如此浩瀚的笔记。他的私人通信几乎完整地得以保留,隆美尔亲自起草的例行报告、命令、笔记摘要使得几无缝隙地重构其军事生涯成为可能。隆美尔身边亲密之人的证词对这些材料作出了几近无穷的补充——日记、信件、纪念文章以及大量真实可信的回忆录为我们刻画了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德国将领每个生命阶段的鲜明形象。
此外,我们在为数众多的档案馆、私人收藏及遗物中历经数年的深入调查,使得大量至今尚未公开或未受重视的文献得以重见。这些文献对某些至今尚未澄清的问题,部分地给出了令人瞠目的答案。与本书出版同步进行的是,我们为德国公共广播联盟(即德国电视第一台)制作的三集纪录片。与超过150位时代见证人的访谈、上千帧影片镜头及图片使单调乏味的史实获得新生,变得丰满完备起来。通过对这些浩繁的材料进行批判性的处理分析,以及与知名历史学家的通力合作,一个在多面性与多样化上与迄今为止所有刻画迥然有别的隆美尔形象跃然纸上。
受新近出版的卡尔·楚克迈耶(Carl Zuckmayer)《秘密报告》的激励,蒂尔曼·克劳泽(Tilman Krause)在《世界报》(Die Welt)上撰文,我们不应评判,应首先重构出精致纯粹的人物传记,然后尝试去理解。这正是我们这本隆美尔传记的旨趣。本书的出版,决不是另一首“沙漠之狐”的英雄赞歌,也决不是为隆美尔的历史翻账。本书尝试基于扎实的材料,尽可能走近真实的隆美尔——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评断。
莫里斯·菲利普·雷米
2002年8月,慕尼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