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48 九五品

仅1件

吉林延边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成晓军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5

瑶瑶书咖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成晓军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6682856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2页
  • 字数 26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大量曾国藩遗留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以及他同他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政治观点、治军方略、学问之道、文学创作、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曾国藩其人,探讨分析了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最后附录了130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研究评述,力图让世人对曾国藩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作者简介】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
【目录】
第一章 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曾国藩

  一 文化内涵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二 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不能撇开曾国藩

  三 如何突破这个主题

第二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政治观

  一 “忧虑”、“血诚”和失望

    ——曾国藩对清末政治的关注和批评

  二 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

  三 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恕道”和“仁术”

第三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人才观

  一 人才好坏多寡决定社会风气兴衰久暂

  二 以德为主体的发现和培养人才之道

  三 风格独特的识人和育人之方

  四 广收与慎用——功效显著的用人之法

  五 曾国藩人才思想及其实践成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

  一 “匡时救世”的人生目的及其影响

  二 以处世为人为主体的精神修养及其影响

第五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治军方略

  一 “胜则相忌败不相救”

    ——曾国藩对清末军事腐朽实情的深刻认识

  二 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军方略

  三 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对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影响

第六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治学观

  一 “格物”与“诚意”——曾国藩的治学目的

  二 看、读、写、作与专精一业、专攻一学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

  三 曾国藩的治学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第七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文学艺术观

  一 “文以载道”与“卫道”、“立言”

    ——曾国藩古文理论的政治目的

  二 外形与内容二者不可分离

    ——曾国藩占文创作的基本观点

  三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其方法

  四 曾国藩的书法理论及其创作方法

  五 曾国藩的文学艺术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第八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教育观

  一 “隆礼”——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二 知行并重——曾国藩的教育方法

  三 “西学为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分

  四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

  五 曾国藩教育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第九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洋务观

  一 危机意识与避害反应

    ——曾国藩洋务观产生和形成的文化心态

  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一)

  三 “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本”

    ——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二)

  四 酌议建立新式水师,开近代中国海军之先声

    ——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三)

  五 欲拒还迎

    ——曾国藩对外交涉基本方针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

附录一 一百三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评述

附录二 曾国藩大事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