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 广义修辞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广义修辞学

2 八品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谭学纯 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39b

上书时间2024-05-26

利可维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最后一页破损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谭学纯 著
  •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6
  • 版次 1
  • ISBN 9787533627997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2页
  • 字数 58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从酝酿到写作,笔者们一直关注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状况,重视学术资源的积累。同时,笔者们也不讳言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本书的理论定位和框架设计经历了话语研究、接受修辞学研究、从话语层面向文化哲学层面延伸研究三个阶段。内容包括:狭义修辞学内外:广义修辞学的理论生长点、修辞功能三层面、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话语权和表达策略、修辞幻象、修辞原型、解释权和接受策略、修辞接受的特征、文学修辞接受:从话语到文本、预设:表达和接受的认知前提、隐喻和隐喻义:从表达到接受、双向互动:微观和宏观等。
【作者简介】
谭学纯(1953-),安徽芜湖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副院长。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修辞学、文艺美学等。著有《人与人的对话》、《修辞:审美与文化》、《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合著《接受修辞学
【目录】
初版自序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狭义修辞学内外:广义修辞学的理论生长点

    一、散点透视:域外修辞学研究

    二、中国修辞学:多学科共享的理论资源

  第二章  修辞功能三层面

    一、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二、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三、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第三章  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

    一、“修辞活动”:定义和角色分工

    二、修辞角色的混杂、分化和转换

    三、角色“在场”和“缺席”的修辞意义

第二编  表达论

  第四章  话语权和表达策略

    一、谁在言说·向谁言说·如何言说

    二、话语权再分配和表达策略

    三、表达策略和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

  第五章  修辞幻象

    一、修辞幻象:语言制造的幻觉

    二、修辞幻象的生成

    三、修辞幻象的延伸

  第六章  修辞原型

    一、修辞原型:审美化的集体无意识

    二、修辞原型个案分析之一:“大”

    三、修辞原型个案分析之二:“家”

    四、修辞原型个案分析之三:“颜/色”

    五、修辞原型个案分析之四:“三/五”

    六、修辞原型个案分析之五:“鹰/蛇”

第三编  接受论

  第七章  解释权和接受策略

    一、解释的隐形权威和解释的自由

    二、解释的自由和接受策略

    三、解梦:话语模式及其解释权

  第八章  修辞接受的特征

    一、修辞接受的开放性

    二、修辞接受的选择性

    三、修辞接受的个体性

    四、修辞接受的社会性

  第九章  文学修辞接受:从话语到文本

    一、文学修辞接受的语言起点和文本落点

    二、文本修辞设计和批评指向

    三、学科对话和文学话语读解空间的拓展

第四编  互动论

  第十章  预设:表达和接受的认知前提

    一、双向交流:角色预设·经验预设·价值预设

    二、多重预设:正题和反题

    三、预设和一个修辞诗学问题

  第十一章  隐喻和隐喻义:从表达到接受

    一、相似性:主观互联的合法化

    二、隐喻化和非隐喻化:语义生成和修辞认知

    三、隐喻化和非隐喻化:双向互动的文本建构

  第十二章  双向互动:微观和宏观

    一、微观分析:修辞话语的双向建构

    二、宏观视野:修辞策略的双向调控

余论:基于修辞学学科交叉性质的观察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最后一页破损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