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33 九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城山智子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4

上书时间2024-05-27

然然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日]城山智子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65056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0页
  • 字数 237千字
  •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城山智子

    日本东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专攻现代中国经济史。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萧条年代,l931一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l929年10月至l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l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l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应对危机:l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200
……
结论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