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15 2.7折 55 九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中扬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赏05

上书时间2024-06-16

赏缘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季中扬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94249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9页
  • 字数 23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研究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别于精英艺术的特殊性,从而为解读民间艺术之美奠定理论基础。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提出,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在审美方式上不同于现代美学所建构的分离的、对象化的、静观的审美,而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融入性的审美;民间艺术之美不是高大玄远之美,而是一种“亲近之美”;在价值取向上,它不同于重视新颖性、陌生感的求异性审美,而是一种重视群体经验的认同性审美;在审美理想方面,民间造型艺术往往以图案与色彩寓意吉祥为美,民间表演艺术则崇“奇”尚“乐”,体现了“生命力的高涨”。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还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祝福和祝愿生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肯定和赞美生命健康、强力的状态,偏爱热烈、喜庆、饱满、丰富等体现生命力高涨感的艺术形象;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生生”美学精神与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一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作者简介】

  季中扬(1976—),男,江苏泗阳人,文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2013—2015年),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学、民俗学研究。在《学术研究》《文艺争鸣》《民族艺术》

 

  《江苏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合著学术著作2本,主编教材2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二),省教育厅特等奖1项,省社科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民”“民间”“民间艺术”
二 审美经验
三 民间艺术作为文艺美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 民间艺术是艺术吗
第一节 艺术观念史与民间艺术
第二节 美学话语对民间艺术的贬抑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特殊性
一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二 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三 民间艺术离不开民俗文化传统

第三章 民间艺术的创作经验
第一节 “通过程式”创作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
一 表征思维
二 “阴阳”思维
三 超时空思维
第三节 “表现”与“再现”

第四章 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一节 审美感官
第二节 民间艺术审美活动中多感官联动现象
一 饮食中的民间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二 民间日常用具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三 民间表演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三节 多感官联动审美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融入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态度
第二节 审美与融人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审美空间与融人性审美

第六章 认同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与认同
第二节 民间象征文化系统与认同性审美
一 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 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
三 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对象征文化体系的辨识与认同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程式化与认同性审美

第七章 民间艺术的审美理想
第一节 以“生生”为美
一 “生生”作为古典美学范畴
二 “生生”美学落实于民间艺术
三 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第二节 以吉祥为美
第三节 崇“奇”尚“乐”
一 崇“奇”
二 尚“乐”

余论 民间艺术审美经验的现代性困境及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