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玉图考(清末名臣吴大澄编纂,依清光緒十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

68 八五品

仅1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大澄

出版社同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8

印数280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0-01-11

太原南宫古旧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影印本,毛边纸,手工装订。
       吴大澂,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35-190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郑龛、白云病叟。清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官。曾参左宗棠西行大营,在吉林助铭安练兵,参与中俄边界及中日订约之交涉。中法战争时会办北洋事宜。中日战争时又疏请参战。平生颇留心古器物之搜集与研讨,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等。关于《古玉图考》请见古方先生的评述:“
《古玉图考》问世后,立刻受到中外古玉研究者的极大重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学者也深受该书的影响。因此在它流传的100多年间一直被传统研究者奉为古玉研究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还有相当多的学者仍在沿用吴大澂的学说。那么,吴大澂的《古玉图考》究竟有哪些优点呢?
首先,该书所收录的古玉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所收玉器达220多件,超过以前任何一部古玉著作所收玉器的数量,种类多达近40种,几乎包含了所有常见的古玉品种,时代从史前时期直到明代。如此丰富的资料有助于读者认识整个中国古玉发展历程和种类的变化。
其次,该书中所绘制的玉器线图极为精确详实。这些线图是吴大澂的族弟吴大桢绘制的,以墨线描绘玉器的形状和花纹,十分精细,即使器物本身有残痕,亦描绘下来,同一器物若两面花纹不同,则绘两图表示。线图比例多为原大,否则在图旁注明比例。有的学者曾将书中所绘玉器图与原器物进行过比较,认为玉器图样无论在器形、纹饰的描绘上,还是在尺寸的掌握上都很忠实于原物。例如,该书第一页,绘有一件“镇圭”,其侧边和刃角上有残缺,并注明图的尺寸“小于器十分之七”,测得长16.7厘米。此器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实测器长23.8厘米,与“小于器十分之七”的16.7厘米正相符合,而且残缺之处也绘制得很正确。又如该书第119页的“龙文佩”为战国时期的龙形佩,现藏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其尺寸为长15厘米、宽5.5厘米,与吴大澂所描绘尺寸相符,而且该龙尾部雕刻有一只极小的凤,这在《古玉图考》中绘制得相当清楚,可见吴氏兄弟在审视古玉和绘制时,是极为认真细致的。
第三,吴大澂对一些重要礼器的名称进行了较详尽的考释;吴大澂每得一古玉,“必考其源流,证以经传”,力求明确它的器名和用途。圭和琮是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最重要的两种玉器,但这两种玉器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后人争论很大。文献的记载中,各种形状圭的名称多达几十种,吴大澂在所搜集的玉器中,对照古圭名将其一一分辨出来。特别是作平首、弧首或凹首的圭,当时被称为“药铲”,吴大澂则认为它是《周礼》中所记载的“镇圭”、“琬圭”和“琰圭”。传世的玉琮在当时被称为“釭头”,认为它是套在木杠两端,用来作车轴两端的装饰或压在抬杠者的肩头。清代中期时,即有学者指出这种形式的玉器应为琮,吴大澂进一步发挥了这种看法。《古玉图考》中收录玉琮31件,吴大澂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定名为大琮、黄琮和组琮,这些琮名直至今日有的学者还在沿用。
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诞生。60多年来,考古学者发掘了大量的古代遗物,这不但对古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使古玉研究真正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因为从墓葬、窖藏等出土的玉器,时代清楚,而且根据它们的出土位置也可判断它们的作用。许多学者开始将考古资料与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古玉,并对《古玉图考》中许多玉器的定名和用途提质疑,甚至严厉批评。有的学者提出,吴大澂是“一位有古器物学者倾向的儒家学者”,他的研究方法是“吴大澂式经学家方法”。更有学者认为《古玉图考》所述之玉,“定名不准确,断代不科学……”那么,此书的谬误之处究竟何在呢?
首先,吴大澂把所搜集的玉器,都依《周礼》进行定名,所以一些器物的名称未免有穿凿附会之嫌。因为《周礼》一书所述,并非全为周代之礼,而且叙述的用玉制度也多被后世儒家理想化。另外,被吴大澂定为周代之玉,有许多时代较晚。其次,吴大澂误定了一些器名,如该书第73页所绘的两只卧猪,吴大澂认为它们是琥,并说“此琥符形制或即仿此。”其实,这两件玉卧猪就是汉代葬玉中常见的玉卧猪。又如该书第180页绘制了4件“王+綦”,吴大澂认为它们是“正冠之玉”,缝于衣冠上。而现在看来,所谓“王+綦”,实际上就是玉剑饰之一的剑首,流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吴大澂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谬误,是由于他受时代所限,不知道这些玉器的准确时代及出土位置的缘故。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这部书的缺陷和不足,但它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毕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研究水平,而且第一次将实物与文献相验证,开创了一条较为科学的研究之路,因此对于今天初识古玉的人来说,仍不失为一部必读之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