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8 4.6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怡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3 12-23
上书时间2024-12-24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
人类城市文明历经数千年,城市形态经历了从聚落、乡村、城镇、城市到城市群的演变过程,城市空间形态经历着新兴、扩展,到更新、成熟的生命周期。城市仿佛一个个自转和公转的星球,占据三维空间,又参与四维时间,创造了一个个时空互动的四维空间。
人与环境的互动创造了城市、建筑与景观,它们属于人化的环境,又是物化的文明。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千变万化,带给城市不同的基因密码。解读城市基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理解历史,更是为了创造未来。荆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的目的就是顺着荆州主体族群的空间理想和营造实现这一主线,梳理荆州2700年的主客互动过程,解读城市空间营造历史所蕴含的时空转换机制和互动规律,破解城市基因密码,推动城市未来自主协同、和合情理的空间营造①。
主客体互动过程和时空转换机制的研究不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织的一个过程。首先,主体(族群)和客体(城市)的研究需要结合,赵冰教授提出“从空间角度研究城市,就是从族群(主体)的营造理想出发,对相应的空间体、空间面、空间线、空间点等空间形态(客体)的构建和转换元素加以梳理”,“通过空间形态的叠痕梳理,体会城市的风貌意蕴,感悟城市的精神气质”②,从而理解城市空间与主体文化的呼应关系。同时,主客体互动过程和时空转换规律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时间维度下,城市主客互动的过程不同,时空转换机制不同,需要展开分段研究。根据“人类生活世界的四个发展形态”理论③,以及中国近代之后30年为一阶段的研究方法③,我们将荆州2700年的空间营造研究划分为8个时间段:一维神话阶段(中国战国以前);二维宗教阶段(中国宋代以前);三维科学阶段(中国清末1889年以前);1889-1919年(近代);1919-1949年(现代);1949-1979年;1979-2009年(当代);2009年到未来2039年。通过研究每个阶段的主客互动过程,分析各阶段的时空作用机制,归纳出整体的时空转换规律。这种主客结合、时空结合的研究包括3个层面:
第一是荆州城市空间营造特征的研究。城市空间是物化的城市文明,族群空间理想是
城市空间营造的直接动力。族群文化与在地文化融合形成族群的空间理想,固化为一定的
技艺、礼仪和境界①,最后才物化为城市空间。因此从特定时段的文明特征和族群构成、族群文化和在地文化、营造技艺、礼仪和境界等出发梳理空间理想,分析城市空间营造特征,
就能找到主体——族群和客体——空间的结合点,找到城市空间尺度的来源。
第二是荆州城市空间营造尺度的归纳。在族群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过程中,哪些尺度被族群认同和保护?哪些尺度被淘汰和改变?稳定的空间尺度体现了怎样的空间博弈平衡?城市空间尺度的提炼,是寻找城市空间博弈的法则和归纳时空转换机制的前提。
第三是荆州城市时空互动规律的研究。荆州2700年的历史创造了多座城市空间,每座城市营造的起始期、高峰期和衰落期何在?每个时期推动时空转换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整体而言维持城市空间博弈平衡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根据荆州城市空间营造的时空互动规律,今天荆州城市空间博弈失衡的原因在哪里?在未来的文化背景下,空间营造需要发展怎样的技艺、制度和境界,需要创造怎样的空间尺度来建立新的平衡关系?因此,总结荆州各时期的时空转换机制,归纳其独有的时空互动规律,预测未来荆州城市空间的营造模式,是本书研究的最终目的。
1.2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3个层面:协调荆州城市的保护和发展,保存长江流域的多元文化,探索中国城市空间博弈的平衡机制。
1.2.1保护发展的协调
荆州是中国早期南北通道上的重要地区②。荆州东北长湖之滨的鸡公山遗址5万~6万年前③,是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的早期驻足点。荆州西北的阴湘城遗址4500年、面积20hm2,是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重要的聚落中心城市之一④。荆州纪南城是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都城,也是战国时期长江流域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后的江陵城在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都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建于1788年清乾隆年间的江陵古城保留至今。明末清初,沙市成为江汉平原的贸易中心,民国年间由功能单一的码头和集镇发展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间又成为中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和明星城市。1996年荆沙合并后,荆州以沙市为中心结合荆州古城、武德、城南和城东开发区等5个片区形成大型城市。从公元前2550年到今天,荆州的空间营造历时4500年,先后出现了阴湘城、纪南城、郢城、江陵城、沙市城和大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