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
57.62
5.9折
¥
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陶永生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02 12-23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陶永生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4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2220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9页
-
字数
33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以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重划批评边界与重塑间性视域”批评范式为鹄的,结合具象化批评实践,重点分析该学派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达到厘清与把握“自我塑造论”批评新构想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以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比照格氏理论的学理蕴涵与呈现形态,更加凸显其工具理性的应用价值,重估和重构中国文化诗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范畴,努力把文化诗学核心思想构塑为中国诗学的重要运思和实践方式。这无疑对我国“本土诗论”的当代诠释和主体重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
- 【作者简介】
-
陶永生(1972.11-),文学博士、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博士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育专家资源库入库专家。迄今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8项;在《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文艺评沦》《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文艺评论》等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作品60余篇;出版《一叶一菩提》《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等专著4部;独立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13项省级政府奖。
- 【目录】
-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的学术经历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论著的逻辑线索和基本架构
第一章 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文化诗学批评思想的多重来源
第二节 方法论视野下与格尔兹“文化人类学”的同质异构性
第三节 新阐释学视域下与利科“文本占有论”的问性弥合
第四节 文本论视野下与詹姆逊“政治诗学”的内在互文性
第二章 史学维度的文化诗学批评形态
第一节 “新史学”维度
第二节 认识论层面的文化整体观
第三节 主体论指向的历史本源观
第四节 本体论向度的诗学意义观
第五节 实践论矢量的“文本无边界”说
第三章 诗学维度的“文本阐释”观
第一节 “文本性与文学性”的双向调查
第二节 “比较视域”本体
第三节 碎片的“共鸣性”文本
第四节 “历史性与文化性”的文本间性
第五节 社会话语的“审美能量”观
第四章 “自我塑型”论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文化塑造
第二节 “文化景观”的生活形塑与哲学表达
第三节 文化生产流通的“社会能量”转换论
第四节 “自我塑型”论的话语架构及阐释实践
第五节 “公共文化镜像”的自我塑型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论
第一节 “文化解读”的“意义生成说”视域转换
第二节 语境化的“思辨的理解”作用力场
第三节 意识形态化的“凝视的理解”话语机制
第四节 权力结构的“隐喻性”表征形式
第五节 从“文本问性”理论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旨趣”转换
第六章 批评实践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以文学文本阐释为主轴的多元化批评范式
第二节 “情结”批评范式的“知识论转向”
第三节 形象诗学语境下的“共鸣”阐释
第四节 文学意义的“泛文化”阐释实践
结语
第一节 当下文论生态面临的整体形势和共同任务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影响
第三节 “本土化”语境下文化诗学批评思潮的中国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